我的童年和我孩子的童年,是如何改寫的
小舒說:
周末跟大家聊了聊孩子的早教,性格品質的塑造遠比智力開發更重要。可是堅毅、自控力、好奇心、樂觀、感恩、熱情等等,這些和成功密切相關的性格品質如何塑造呢? 好友小陶一直給我安利這本書《全腦教養法》,她說這是一本非常透徹的育兒書,而且書里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恐懼、自私、憤怒、無法專註等問題提出了一套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方案。我請她寫了這篇讀書筆記,和大家分享心得。
文 / 小陶
我的童年過得並不好。我媽性格暴虐,14歲前我常常被皮帶抽到皮開肉綻,為了遮掩傷痕經常需要在大夏天穿冬季校服去上學;我爸一生都奉獻給了工作,因為重男輕女,對我的態度徹底貫徹了「不管不問」,我高三的時候他才知道我的學校在哪裡、才第一次給我開了家長會。
18歲之前,我沒法跟自己和解。後來上大學被調劑到了一個很不喜歡的專業,四年時光全部耗費在了圖書館裡。最開始是看小說,然後開始看心理學和哲學。主要是為了給自己找解決方案。
大四要找工作的那一年,我決定不再把自己被領養和虐待的過往當成「黑洞」,強迫自己重新去回憶這個過程,並找到其中好的部分——比如我很獨立,小學沒畢業就開始嘗試賺錢,初中就自己做決定並獨自搭火車去另一個城市考重點高中點招;爸爸的藏書也是我孤獨童年的重要部分。再然後,和關係要好的朋友聊到家庭,我開始嘗試像介紹自己的專業或者愛好一樣,坦然講述自己童年的故事(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把這些視為自己的秘密)。
很快我發現,對不愉快的回憶,自己可以做到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說出來。而且慢慢的,不管是自己回想,還是給別人複述,我對童年的回憶悲劇色彩越來越淡了——大腦被自己朝著積極的方向重塑了。而我從童年記憶中找到的自己,比如獨立、耿直、敏感以及壞脾氣,都被自己完完全全的接納了。這種接納,讓我很早就知道了自己應該和一個什麼樣的人結婚,才能有更高的婚姻質量。
等我有了孩子,我所有的教育經驗,都基於我完完整整的記得、不迴避自己的童年。比如,我小時候希望爸爸媽媽能蹲下來認真聆聽我的感受,那麼我現在就這樣對自己的孩子;我小時候希望能有機會說出自己內心的恐懼和壓力時,並且爸爸媽媽能夠不嘲弄、辱罵我,那麼我現在就更細緻敏感地去主動發現孩子的壓力和不快樂,用平和的態度去幫他整理和回顧。
我把自己的這段成長的回憶分享出來,是因為最近讀了一本育兒書。讀到以下內容的時候,真的是心有戚戚然:
「當親子關係非常穩固時,孩子也會表現得更好,其中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研究成果加以說明。你可能更感興趣的是,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親子關係。這與我們的父母如何養育我們以及我們讀了多少育兒書籍無關,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我們對孩子的需求的敏感程度(這對親子關係影響巨大)以及他們過得多好。
這一切可歸結為所謂的「生命敘事」,即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歷程。我們的敘事方式決定了我們對過去的感受、我們對人們(比如父母)行為方式的理解以及我們對那些影響了我們成長的事件的認識。如果我們的生命敘事清晰連貫,我們就能明白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以及過去如何塑造了我們。
未經審視和理解的生命敘事會限制當下的我們,也可能導致我們用一種反射式的方式來養育子女,並且把這些早年傷害過我們的沉痛遺產傳給我們的孩子。」
而書中給出的結局路線圖正是我自己的「生命體驗」:
父母理清自己的過去
清晰一致的生命敘事
與孩子建立牢固的依戀關係
孩子健康成長
其實幾乎所有的育兒書、育兒指南都會告訴你,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然而當這些理論到了需要運用的場景,比如當晚上十點半了孩子仍然不睡覺,吵著要看小馬寶莉,不開電視就滿地打滾並堅持嚎哭二十分鐘不放棄的時候,再溫柔爸爸媽媽也會覺得想大吼大叫。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完全取決於理論基礎有多深,和操作方法有多淺。
《全腦教養法》是以神經科學為基礎,花了很大的筆墨從人腦的物理結構構成、神經元工作原理,來教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應對孩子不同年齡的「撒潑打滾」,以及如何教小朋友認知自己的心理感受,解決恐懼、自私、憤怒、無法專註等成長過程中必經的問題。
如上文所述,在解決小朋友如何認知自己的心理感受的時候,作者給出的具體做法,和理論支撐,跟我自己的經驗完完全全貼合。正是這一部分內容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實操性非常高,而且很多爸爸媽媽真的有可能通過這本書的理論,來改善自身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缺失,直面和解決自己的痛苦,由此讓下一代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和童年回憶。
這些是我想推薦它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這本書讓我有種「開竅」的感覺。
先來看兩個案例。
01
「爸爸,我不想打針。」
「只痛一秒鐘,然後我帶你去喝奶昔,怎麼樣?」
「爸爸,我不想打針。」
「我知道你不想。我們試試一個奇妙的辦法:閉上眼睛,想像你正躺在爺爺家的吊床里,搖啊搖。你還記得這感覺是多麼平靜嗎?」
「嗯」
「現在就想像一下那種感覺。看,你的身體慢慢放鬆下來了吧?」
02
「爸爸,我睡不著,我好怕木乃伊。」
「沒什麼好怕的。看看周圍,衣櫃里、床底下、房間里的其他地方都沒有人。現在睡覺去吧,你是安全的。」
「爸爸,我睡不著,我害怕木乃伊。」
「爸爸有個好主意,不如讓你腦子裡的木乃伊變得可愛一點,怎麼樣?」
「這個方法又簡單又有趣。比如,我們可以給這個木乃伊穿上芭蕾舞裙,戴上棒球帽,或者給它戴上通氣管和潛水鏡怎麼樣?」
以上內容出自書中不同章節的兩個漫畫。初看肯定覺得紅色對話見效快,藍色對話不僅麻煩,還有可能沒效果——但秘密就在於,第二組對話教會孩子的解決方法,爸爸在幫助孩子實現「獨立面對困難」(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即實踐「全腦教養」。
「我覺得書中的內容在不同的章節重複。不同的定義好像在講一樣的內容。」
正是這個差評,讓我忽然意識到。這本書其實有一個完整的理念,那就是:「用科學了解你的大腦結構,然後用可行的手段馴服你的大腦。」我把書中的十二種方法總結了一下,這種「馴服」一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整合大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其中左腦負責理性思考,右腦負責感性思考,當情緒激烈無法控制的時候,先通過複述(幫助孩子複述)事情的經過,完成左腦和右腦的鏈接,由此做到理性思考接管情緒。而下層大腦控制本能,上層大腦擁有高級思維分析能力(成年後才能成熟。)了解孩子未成熟的上層大腦,有助於父母減少自己抓狂的時刻。了解孩子的上層大腦需要鍛煉才能越用越靈光,能避免家長為了省事盲目替孩子做決定。
「當孩子可以控制自己,擁有共情與自我理解的能力,同時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他們將發展出穩固且積極的道德感——一種超越個人需求的是非觀。」
第二階,通過提問和鼓勵,幫助孩子回憶他們的痛苦經歷,通過面對來克服恐懼。由此克服自己的負面感受,更關注自己內在的感覺,由此學會平靜、學會用自己意念來分配注意力。
「如果我們幫助孩子將過去整合進現在,他們就能夠理解自己內在的心理過程,並且學會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你越是促進孩子記憶整合能力的發展,你就會越少見到孩子由於過去的遺留問題而對現在的事件作出非理性的反應。」
第三階,主動為孩子創造積極、滿意的人際交流經驗(比如父母與孩子之間),讓孩子用這種經驗來定義自己思維模式,然後逐漸鍛煉共情的能力,讀懂他人的非語言信息,學會修復關係。
「有關快樂和智慧的研究也揭示出,幸福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將個人的注意力和熱情投入到他人的利益之中,而非僅僅關注與他人無關的個體利益。」
書中有兩句話我特別認同,一句說的是:「人生是由經驗重塑的。」 另一句是:「早期經驗並不等於命運。」
這些內容既能用來育兒,也能用來育己。很多人疑惑,究竟如何才能塑造孩子的好性格,究竟怎樣培養孩子才能幫助他成功、幫助他有更好的生命體驗,我想,這些就是答案。
這本書最有意思的是,結尾做了一個章節,以0~3歲、3~6歲、6~9歲、9~12歲為分段,詳解了書中的十二個策略分不同年齡段的具體應用方法(對孩子說什麼,不說什麼,怎麼說,為什麼)。書中甚至建議爸爸媽媽們把這部分內容「貼到冰箱上」。
其實不管是心理學還是神經學,不管這些理論是寫成教科書還是育兒書,所有基於科學的理論大抵都是相通的。為人父母,首先要體驗自我心靈成長,才能將這些理論內化,然後才能真正運用到教育上。
小舒說:
有了孩子過後,特別容易去回顧童年,試圖用過去的經歷去解釋現在的自己,好讓自己可以接受這個並不完美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真的越來越了解自己,並且能夠和自己的缺點和解了。
每當面臨孩子教育的問題,感到困惑的時候,我也一次次回想自己童年的經歷,和父母的關係,讓自己變成和她一樣大的小孩,去體會她的感受。對,這就是我經常做的。彷彿跟著孩子又經歷了一次成長,這一次,我得到一個修繕童年的機會,我可以讓我的孩子的童年比我的更好!這麼一想,發現養育孩子真是一場有趣又有挑戰性的冒險啊。
我們一起去閱讀吧,讓這場冒險變得更有把握一些。
- END -
如果喜歡,請轉發分享:)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請在評論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關注「夏天的陳小舒」,
回復以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對應的推送啦
回復【懷孕】備孕知識、孕期疼痛、孕期營養、孕期美容 等;
回復【哺乳】開奶、母乳不足怎麼辦、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藥 等;
回復【奶粉】配方奶知識及奶瓶餵養;
回復【乳腺炎】漲奶、母乳過多怎麼辦以及如何擠奶餵養;
回復【濕疹】了解嬰兒濕疹;
回復【生病】關於感冒、打鼾、發燒、咳嗽、便秘等幼兒常見病;
回復【睡覺】嬰兒睡眠知識綜述、新生兒睡眠安全等;
回復【頭型】如何塑造寶寶的漂亮頭型;
回復【食譜】輔食食材與食譜目錄;
回復【兒歌】兒歌精選與推薦;
回復【繪本】 繪本推薦、書單、親子共讀等;
回復【雙語】 雙語、英語學習;
回復【刷牙】 兒童牙刷的選擇,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復【語言】 語言學習、語言發育遲緩;
回復【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遊戲;
回復【生長曲線】 正確解讀生長曲線,判斷孩子的發育狀況;
回復【不吃飯】 孩子不吃飯怎麼辦;
回復【輔食】 了解關於孩子輔食添加的一切;
※厭童群體廣泛存在,誰之過?
※孩子挑食?那就對了;怎麼破?正解在此
TAG:夏天的陳小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