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蒙古人建立的國家,為什麼國號叫做「元」?

蒙古人建立的國家,為什麼國號叫做「元」?

我們知道,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我們還知道,元朝的「元」字取自於易經中的「大哉乾元」。那麼,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為什麼不按照其民族的習慣,叫做什麼汗國呢?

原來,元朝的創建者忽必烈,他非常仰慕漢文化,致力於推行漢化改革。在他的幕府中,有著成群的漢族儒士,比如劉秉忠、楊惟中、姚樞、郝經、王文統等。特別是劉秉忠,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他儒釋道百家之書無所不讀,兼通天文地理、醫卜數術、奇門遁甲,尤精易理,因此,他被後世譽為「元朝諸葛亮」。忽必烈對他十分敬重,言聽計從。

胡軍飾演的忽必烈

元朝的國土面積,最鼎盛的時候東起朝鮮島,西至波蘭及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亞,南至爪哇島中南半島,版圖面積最大時期超過4500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佔了整個地球陸地的五分之四。

這樣龐大的帝國,橫跨兩大洲,包含了上百個民族,再叫做蒙古國,顯然已經不合適了。再加上忽必烈又仰慕漢文化,因此劉秉忠等漢臣向忽必烈提出了改國號的建議。

劉秉忠向忽必烈建言說,蒙古草原是國家的初起之地,現在國家這麼大,早已超出了「蒙古」的範圍,所以應該另定新名。《易傳》有言「大哉乾元」,「元」的意思是「宇宙之始」,切合了中國古典傳統的重要觀念。這個「元」字最合適,最能體現「與民更始、前無古人、從今起步」的思想內涵。

忽必烈同意了,於是國號「大元」橫空出世。同時,這個符合漢文明的「元」字也與他的同族汗國顯得格格不入,標誌著忽必烈與他的同族們走上了分道揚鑣的道路。

元朝疆域

元朝成立後,準備建立新的都城,在劉秉忠等人的極力主張下,最後決定定都北京。1267年,北京城開建,劉秉忠是整個工程的總規劃師、總設計師、總指揮,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劉秉忠因此被譽為「大元帝國的設計師」。北京城的總體設計基本上遵循了《周禮考工記》的規定和《周易》中陰陽八卦的原則,具體情況請參看北京城建史相關書籍。

據《元史》記載,劉秉忠在上書中建議忽必烈,賑濟天下鰥寡孤獨廢疾者。此後,元朝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對這些困難群體的收養救助制度,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在各路設濟眾院一所,至元十九年各路立養濟院一所,還規定了收養的標準和操作過程。

此外,劉秉忠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對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劉秉忠還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不弱一流的文學家。他自號藏春散人,其學問功底深厚令人嘆服。我們一起來賞析劉秉忠早年的一首詞作《南鄉子·南北短長亭》:  

南北短長亭,行路無情客有情。年去年來鞍馬上,何成!短鬢垂垂雪幾莖。

孤舍一檠燈,夜夜看書夜夜明。窗外幾竿君子竹,凄清,時作西風散雨聲。

再看他的一首七言絕句《溪上》:

蘆花遠映釣舟行,漁笛時聞三兩聲。

一陣西風吹雨散,夕陽還在水邊明。

馬浚偉在《建元傳奇》中飾演劉秉忠

劉秉忠的才智可比張良、其謀可賽孔明,他是政治家,又是一代大儒,文學大家,同時被佛道兩家奉為宗師,實乃一代傳奇人物。他伴隨忽必烈達二十餘年,推行儒家的安邦治國之道,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劉秉忠忽然無病而逝,享年五十九歲。死後被元世祖忽必烈贈太傅,封趙國公,謚號「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整個元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僅有劉秉忠一人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大元首任皇帝----忽必烈
中國歷史上的海軍(下)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