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我們的人生智慧
我相信「老子」這個人對大家來說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吧。
他是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來被莊周發展。
道家學派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學派,道家的學說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思想。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有關「道」的深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今天讀來仍然讓人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捨得
老子在談到為人之道時,《道德經》第三十六章說:「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是說,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看不見的智慧。柔弱會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
這其中包含了「捨得」的智慧。
適度
《道德經》第九章又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說,水杯里的水不要倒得太滿,否則會溢出來;寶劍不可磨得太鋒利,否則容易折斷;金玉滿堂,也不可能永遠佔有;功成身退,才符合天道自然的規律。
這裡面包含了做事要適度,功成身退的道理。
聖人利他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即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儘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儘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這裡面包含了聖人利他的高尚品德。
我們都知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最終打敗吳國的故事。正如蒲松齡所作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對聯的上半部分與西楚霸王項羽實際相連,下半部分即與范蠡有關。范蠡的所作所為充分體現了老子的智慧。
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不要遺忘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結晶。
世紀清風書院
陪你讀書思考、學習成長
TAG:國旗下吃泡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