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回歸社會?一位父親的體會
我女兒剛讀完高二,突發嚴重疾病。首次門診就住院,醫生診斷為急性精神分裂。
入院頭一天,遇到一對夫婦,他們的女兒也被診斷精神分裂症,16歲發病,輾轉各地治療10年,病時好時壞。簡單的交談中,他們告誡我:做好長期治療的準備,能否治好只有老天爺知道!
我一下子心如死灰。但「事在人為」信念又讓我振作起來,積極應對,開始了探索之路。
(一)
通過正規的藥物治療、看書、學校支持、家庭陪伴、在「渡過」群交流學習,一段時間後,女兒病情穩定向好,目前正走在回歸社會的路上。其中訓練和鍛煉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訓練鍛煉就是針對患者出現的問題或要改善的項目(如癥狀、認知、行為、習慣、情緒控制等),進行相應訓練和鍛煉,達到促進和提高的目的。我以親情為紐帶,用適當的技巧,激發女兒做事的興趣和動力,讓她參與到能夠勝任的活動中,但不給過多的壓力,循序漸進,就這樣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比如,我聽說現實感差的病人,可以多看看時事新聞節目。女兒剛出院,在堅持繼續用藥的基礎上,我開始了實踐。
女兒喜歡寫小說,我同她探討了解現實和真實的社會。幾乎每天我都同她一起看本地的現場新聞節目,培養她的興趣。
剛開始,她很焦慮,不敢面對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有一次,報紙刊載一條新聞,說一個小區,螞蟻通過樹枝爬進一個人家做窩,影響了這家人的生活。女兒看到這條新聞,又剛好發現有一顆樹枝伸到我們家裡,就焦慮不安。我給她解釋,理清思路和認知驗證,同時砍掉相應的樹枝,她才慢慢放下擔心。
吃藥過程中,體重增加是一個常見的副作用。當女兒認識到肥胖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帶著她每天快走和旅遊鍛煉,沒有依靠過度節食,把體重降了下來。
女兒要復學了,即將面對陌生的環境,如何與人交往?我有意對她進行人際關係訓練,教她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家裡我們變換角色練習,同時督促她寫社交觀察日記。
她時間觀念不強,早睡晚起,中午不午休。考慮到她要復學,我有意識地訓練她改變作息時間,在保證充足的睡眠情況下,避免睡前刺激,逐步減少晚上睡眠時間,中午則可以適當休息。
本來,她一直沒有午休習慣。於是,每天中午我帶頭午睡,要求她在床上至少躺15-30分鐘,不睡的話,休息一下也可,但不能影響別人睡覺。堅持半年後,她養成了午睡習慣,來應對緊張的高三學習生活。
習慣的改變,性格的改良,需要更有挑戰性的訓練和鍛煉,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在康復和回歸社會的過程中,我想方設法讓她認識到改善性格的重要性,不斷用新的方法來訓練和鍛煉她。每當她遇到困惑,就及時解釋,做心理疏導,激發她內心的力量。慢慢地,她能夠參加集體活動,自我價值提升,找回了現實感和自信心。
(二)
根據我的實踐探索,對訓練鍛煉中的關鍵點,有以下幾點感悟和體會:
一、要有針對性。考慮最需要改善的幾個方面,集中力量訓練,才容易收到效果。
二、循序漸進。比如培養興趣,從簡單的開始,慢慢變難,達到一定的必需量,再予以維持。這樣既能堅持,又能達到訓練鍛煉的目的。
三、適時調整。不能總用一個訓練鍛煉方式,要靈活多變。青少年有好奇心,又有很強的可塑性;孩子本身在發育發展過程中,病也在恢複發展之中,同時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性。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考慮將來的發展需要,因勢利導,遇到困難時要及時反思和調整。既要堅持,又要抱開放的態度,在堅持和開放中把握好度。
四、行為激活。一個行為和認知要改變不易,習慣和性格的改變/改良更難。只有激發了個人成長的內在動力,做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舊習慣的改變至少需要四周以上的時間,維持新習慣更需要持之以恆。性格的改良甚至要以年為單位,持續進行。剛開始時以簡單的興趣和行為激活為主,推動孩子跨出第一步,讓孩子在改變中體會到成長的滋味。通過推拉幫帶,讓孩子找到了自覺和自律的動力,一旦能做到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接下來就會順理成章。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當一個好的顧問和欣賞者。
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間會有反覆。無論如何,在整個過程中都要用探索、包容和接納的心態來對待。
五、以回歸社會為目的。
訓練鍛煉的方法和方式多種多樣,它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家庭社會支持之外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我們要充分利用它,當然也要因人因時因勢利導。所有的訓練鍛煉都是以能獨立生活、回歸社會為目的,而且在生活中訓練鍛煉,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才更真實有效。
對孩子來說,充分激發其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在生活中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探索,這是一條充滿希望的康復之路!
蘋果手機用戶讚賞二維碼:
掃描關注
TAG:渡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