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給同齡人拖後腿了。
把壹休
【置頂】
就不用每天忙著和壹休捉迷藏啦?
01
來到北京實習,在周圍共事的人忽然就換了一批。
從少不經事的學生變成嚴謹苛求的職場人,自然氛圍就不一樣了,有時候大家聊起工作的事情,感覺空氣都往下沉了一些。
剛開始去食堂吃飯的時候同桌會有很多前輩,那些編輯正在交流旅行體驗或對某本書的排版見解,我初來乍到,不敢作聲怕自己孤陋寡聞貽笑大方,又好奇他們到底在說些什麼,於是低頭扒飯並細嚼慢咽,盡量拖延時間,用表面上的斯文來偽裝「偷聽」的意圖。
直到有一個前輩覺得我臉生,主動過來詢問名字和年齡。我說我是96的,剛滿22,還沒畢業。他們眼睛瞪得大,紛紛嘖嘖感嘆:「可真年輕啊,後生可畏。」
於是話題又開始轉向:「96年那會兒我都上初中了…」
我乖巧地坐在一旁,配合著露出天真的笑容。
我是公司里年紀最小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可以受到很多愛護和寬容。這幾天趕上公司舉辦大型的文化活動,時不時需要往三里屯跑,我本以為自己是個實習生不用做些什麼,誰知道leader放話:「我可沒有把你當實習生啊!既然來了,該做什麼就不能怠慢。」同團隊有個年級比我大了不少的前輩,有次把表格整理錯了,也受到了嚴厲的指責。
走出大學才知道,大家不會因為你年齡大,就寬容你的錯誤,也不會因為你年齡小,就對你予以照顧。
說到年齡,我發現其實蠻多人對於「年齡」這件事兒還挺敏感的,不是怕被人知道自己年紀如何,而是怕別人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配不上自己的年齡,或者說,配不上這個年齡的人應有的水平。
02
誰叫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厲害了。
九五後的創業成功,零零後的也月入十萬,新聞平台不斷地用數字刷新我們的認知——我們原來覺得特別難的,不奮鬥個十年二十年完成不了的事情,竟然都發生了。
前段時間奇葩大會火了一個月入十萬的00後姑娘,她贏得矚目的點不在於可以月入十萬,而在於她今年才十七歲。
在很多人眼中,十七歲的天空不大,不外乎就是「學習」、「考試」這兩件大事,每日按部就班的生活,有時候和父母鬧點兒變扭,或者在日記本里為一點若有若無的情感糾結好久。
十七歲時覺得世界很大,自己很小。但信心和衝勁兒滿滿,期待自由,期待解放,期待自己考上好大學,找一個好工作,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可以隨便刷卡,買上商場里那條你覺得天價的牛仔褲。
有個人忽然告訴你:「她每個月可以賺六位數,而且,她和你同齡。你嚮往的五年後的生活,有些人早就擁有了,甚至過膩了 。」
這種震動和壓力無疑是巨大的:你還在為了一場考試奮發熬夜,要死要活的時候,有的人已經早早地站在遙不可及的高處。
能不生氣、自卑、挫敗嗎?
可怕的是,那些原來只出現在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現在只要隨便刷個微博,刷個朋友圈就可以看到。
網路連通了不同階級的生活,帶來了渴望,也帶來了痛苦。
那些所謂的同齡人榜樣,把我們綁架了。
03
我想起高中時期的一件事兒,當年我的朋友emma英語成績特別好,聽說讀寫都很優異。高一時,有次我們一起去老師辦公室幫忙,電腦里正外放著BBC新聞,老師忽然問我們,你們聽得懂在播什麼嗎?當我還在吃力地辨別每一個單詞的時候,emma說:「聽懂了,講的是朝鮮戰爭…」
老師看向我,我尷尬地笑笑:「差不多聽懂了,有些詞太快聽不出。」
其實我那時候心態都要爆炸了,我哪裡差不多聽懂了,可能因為太緊張,耳朵都像關閉了一樣,根本一個字都聽不進去。我當時特別難過,為什麼我們都在讀高一,英文水平卻相去甚遠?
那種感覺無疑是羞恥至極的。但凡有一點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都會覺得被打擊——明明我們讀的都是一樣的學校,教我們的都是同一個老師,我們每天一起上課一起吃飯,為什麼她的英語能力比我厲害那麼多?
當然多年後的今天,我不再因為這件事情困惑,當年的那種或者是失落或者是憤憤不平或者是嫉妒的苦澀也不知道是如何消解的。
如今我回望當時,才發現那時候的我僅僅只看到「我們一樣大」,卻沒有考慮到「她的小學是主修外語的「,」她曾去國外交換過「,」她比我更喜歡看英劇美劇「,」她對英文的熱情遠勝於我。」…
「同齡人」其實是個偽概念。大家可能除了「年齡相同」之外再無更多共同點,每個人的見識、經歷、家世、資源、能力等天差地遠,根本不具備可比性。
而且我們總是用簡單粗暴地結論來否定自我,喜歡把事情的結果歸結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原因,卻忘記了——自己其實根本沒有別人付出的多,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努力克服過那些困難。
04
我們總是在看著別人做了什麼,卻忘記問問自己?我做了什麼?我做好了嗎?
前幾天熱搜上出現了一段來自六年級學生寫的文字:
「對於人而言,沙粒不斷墜落的過程就象徵著光陰的流逝,但不能單單認為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的全部世界的話,那麼,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
這樣的話,出自一個六年級的,只有12歲的小朋友。他是《三體》迷,有著與同齡人不符的閱讀偏好,也有著令人佩服的思考深度和語言表達能力。
他謄寫在作業本上的一字一句,是很多成年人,不管是二十二歲還是三十二歲,都不一定能夠表達的。
在十二歲小天才面前再一次diss自己有用嗎?好像並沒有。
我反而覺得這段話很值得玩味:「我們並非被時間拋棄,我們其實獲取的是新的時間。」我們其實每天都在獲取新的機遇和挑戰,那些錯過了,被我們「用壞」 了的時間早就消失了,縱使我們懊悔也無能為力。
我們可以做的,也就是抓住當下的時間,編織經歷的密度,好好地讓自己變成一個更豐富的人。
你不需要與那些同齡人進行過多的橫向比較,他們提供的只是一種「可能性」,對你而言重要的,是關於自我的縱深。
是於自己而言的,不斷地超越。
05
我最佩服的同齡人有兩種:
1.不會在榮譽面前飄然,穩定地牛逼,持續地優秀。
2.甘願蟄伏,認準自己的目標,然後堅持而堅定。
他們都有一種共通點,那就是,「不輕易羨慕別人而陷入焦慮」,不為社會「單一而功利」的衡量標準動搖,阿德勒說人的一生就是在自卑中完成自我的超越,如今的社交網路太容易讓人自我膨脹或自卑,這些並不足以構成促進自己的動力。
別人的標準甚至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生,而這些往往並不是自己的終極目標,為同齡人比自己優秀而自卑是合理的,因年齡暗示著某種時限,但不要焦慮,保不準軌跡會慢慢傾斜,真正的超越在於跟自己的縱向比較中成為更好的人。
在我們追求乾貨的時候,往往低估了時間的作用,在我們追求成功的時候,卻高估了時間的作用。
請記得,一個人知道自己要去哪裡、要做什麼的時候,進步最快。
壹休小吐槽
壓力是一把雙刃劍。
雖然「有壓力才有動力」這話不假,但是壓力過多,也有可能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好比我們能夠吸取別人的經驗,但是總不能全盤照搬,我們可以把別人的人生當作參考,但是未必能複製成功。
要知道:
世界上既有富可敵國的人,也有窮困潦倒的人。
我們可以渴望成功,但是也要能接受失敗。
儘力了就好。
- End -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來源 | 維安,公眾號:維安記,(id:weiannote),大四的中文系學生,講述溫而不沸的成長和生活。 微博@捲毛維安。
壹休推薦
關注壹休,打開公眾號的對話框,回複數字「666」,6篇熱門文章等著你翻牌:
《遠離那些低質量的交往》
《你的局限思維,正在摧毀你的努力》
《人與人的差距,是從不好好說話拉開的》
《你拿著4K+的工資,說月薪過萬也不過如此》
《做人沒有分寸感,就是耍流氓!》
《別讓這個細節毀了你的優勢》
TAG:愛折騰的壹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