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顧過去30年的職業發展規律,隱約看到未來發展趨勢,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

回顧過去30年的職業發展規律,隱約看到未來發展趨勢,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

小廣成長記

讀書|育兒|高知社群

沒有大咖,只有跟你一起終身學習

就在今年的2月14日紐約時報中文網上,有篇關於人工智慧的文章,裡面提到——

「中國於7月公布了一項計劃,希望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領軍者,到2030年時創造一個價值1500億美元(約合9500億元人民幣)的產業。」

人工智慧會取代很多工作,雖然有不少報道說取代的同時也會創造很多新的機遇,不要說孩子了,就連我們自己的職業發展都特別迷茫,那我們的孩子以後怎麼辦?

這裡當然不是說早早就給孩子定下以後的職業方向,這個想法太天真了,我們自己都沒徹底活明白,再怎麼關心孩子也絕不能瞎指揮,不能讓自己的局限耽誤了孩子。

那到底有沒個譜呢?難道我們還是按部就班,延續幾十年不變的傳統幼兒教育嗎?

最近看了一些資料,覺得很有啟發,分享給大家,不敢說結論和預測絕對正確,在不確定中,我會相信數據和科學分析。

過去30年里,

社交能力低的人在職場上越活越沒希望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David J. Deming在他的一篇重要的研究報告中揭露了過去30年間,到底什麼樣的工作前景好工資上漲,什麼的工作止步不前甚至縮減。

這就是David J. Deming教授,是不是挺英俊帥氣的?

Deming教授仔細研究了美國兩個長期跟蹤的觀察數據,一個是NLSY79,一個是NLSY97,這是美國人力部負責的長期跟蹤數據統計計劃。

簡單來說這兩項長期跟蹤計劃跟蹤的是兩批不同時代出生的人,NLSY79跟蹤的是1957-1964年間出生的人,NLSY97是1980-1984年間出生的人,調查分別持續了35年和19年直到現在,人數分別是1萬人左右。

這樣的數據可以說樣本是很豐富了,國家人力部支持的數據自然比一般的統計要全面並且廣泛得多。

根據翔實的數據和嚴謹的模型,Deming教授得出的結論是——

科技發展在過去幾十年蓬勃發展,人力資源市場鍾愛的不是單純的技術高手,而是除了技術以外還具備良好社交能力的人。

Deming教授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1980年到2012年期間,一些涉及到較多社交能力的工作增長了12%

而需要數學能力要求高而社交能力要求比較低的工作,包括很多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工作職位則縮減了3.3%

這個圖是展示了2000-2012年一些走下坡路的STEM工作種類,可憐的工程師Engineers墊底啊,除此以外航空管制、飛行員、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建築師、工程及科學家、製圖員等等工作崗位都在縮減。

那什麼樣的工作崗位和工資都上升了呢?

是那些同時涉及到數學和社交能力的工作。

上邊的圖是其他快速增長的職業種類,可以看到服務型種類的工作一片欣欣向榮,增長最快的是幼兒級中學老師、經理、護士、健康顧問、康復師、會計和財務、經濟學家和調研學者、社工資訊類工作者等等。

這一類工作都需要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就是社交能力。

可能有人會問,不是科技快速發展嗎?理工科類工作也是涉及到科學技術啊,為什麼不是這一類涉及理性認知類(cognitive)的工作增長呢?

在第一張圖可以看到除了跟編程相關的IT職位有明顯增長以外,其他的的傳統理工科職位都在衰退。

Deming博士給出的解釋是正因為信息科技(IT)蓬勃發展,電腦程序和機械能夠完成的工作內容和種類越來越豐富,從金融行業的管理和分析、稅務的管理甚至到醫療行業的癌症診斷,都已經運用了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到近兩年的人工智慧投入具體應用,能完成的除了傳統工作以外,還有很多超乎想像的新型工作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已經改變我們生活的打車軟體,美國的優步、新加坡的Grabcar和國內的滴滴,通過實時計算給出最符合實際的實時打車網路情況,並且自動配單,整個過程經過了優化計算,效率和實用性是前所未有的。

這個新型的服務,普通人提供的工作是什麼?是服務性質的駕駛服務,而背後整個複雜計算都是由程序完成,以及一部分程序員。

新型服務的確創造了新的崗位——任何人只要會開車都可以成為這樣的司機,而必不可少的人才是那些——俱備跟機器和程序打交道的程序員。

但現在不是有無人駕駛車出現了嗎,以後可能連司機都不需要了,所以只提供單純服務性質的工作(比如收銀員、清潔工、體力勞動者等等)也會被淘汰,時代的更迭從來都是悄無聲息的。

那什麼樣的工作是不會被輕易取代的?除了會跟機器打交道的程序員,還有的就是是那些機器不能輕易完成的工作——涉及到感性的、非邏輯卻比較複雜的工作。

Deming教授的結論跟現實很吻合,教授其實還給大家揭示了更重要的趨勢——

前景好錢多的是那些同時涉及到數學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工作,換句話說就是能夠運用時代科學技術並且能夠服務於人以及擁有能夠連接不同人的人才,而那些只擅長數學以及只能提供簡單服務的職業都不是最優的。

同時涉及數學以及社交能力的人,比如產品研發團隊的經歷或者總設計師、產品師等等,這一類人既具有程序研發能力又洞市場和團隊運營。

幼兒園的學習模式,

可能是以後最佳的職場模式

Deming教授還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他說幼兒園的教室跟現代工作環境很像,孩子組成小群體,一起進行藝術活動、各種科學小實驗再到戶外一起自由地玩耍,整個活動過程維持需要很多的社交技巧,特別是分享、同理心以及合作等等。

而再看看幼兒園升班之後的中小學,以STEM為主旋律的教學任務以及標準化測試充斥了孩子的整個學習過程,社交能力、情緒引導和情商培養等等基本上很少涉及。

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谷歌(Aphoabet是谷歌的母公司)、臉書、微軟、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都是互聯網公司,市值排名前13里佔了7個。

公司的財富是由員工創造的,所以最關鍵的是人,如果在公司里工作地不開心,工作環境不愉快,那公司的價值也不可能發揮到最大值。

Linkedin評選出2017年全球最受歡迎公司排名,評估的項目包括工作申請的熱度、公司內部員工之間的互動和連接、員工的忠誠度等,排名前五的是:

谷歌、亞馬遜、臉書、優步以及蘋果

谷歌工作環境是這樣的:

臉書的工作環境是這樣的:

這些工作環境都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這些互聯網公司除了緊握時代科學技術,它還還原了最自然的工作環境——緊密的團隊合作、自由表達的權利以及輕鬆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如果這些員工只是一群埋頭苦幹的程序員,那些創造性的產品和極佳的用戶體驗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這些重要的東西是不可能只靠編程和計算機就能自動出現的。

最核心的產品一定是注重客戶需求和體驗的,換句話說就是洞察人心(情商能力之一),現有了產品的設計理念才有實現這些想法的程序。

機器語言可以幫助我們省去很多計算的時間以及幫我們實現天馬行空的想法,而好的想法一定是符合時代價值的東西,也就是對人有促進有價值的東西,最後還是回歸到人

所以團隊合作能力、社交能力,連接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必不可少。

看著那些照片,還真的挺像幼兒園環境的有沒有。

兒童早期教育重點是什麼?

兒童早期教育的干預項目在很多國家都有實行。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蒙特梭利博士建立的兒童之家,最初的目的是為那些貧困家庭的兒童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那些在兒童之家長大的孩子雖然出生低微,然而他們絕大部分後來在人格和品性方面有著驚人的改變。

這裡強調一下,讓人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這些孩子掌握了算數或者讀書,而是在性格、情緒以及社交能力上的轉變。

兒童早期教育干預的項目內容有特別多的方面,比如智力就是另外一個重要方面。

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在位期間就推動過一個「啟智項目」,是所有補償性干預項目中最著名的一個,目的是為那些處在不利的成長環境的兒童提供早期干預,希望窮困的孩子們在進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能夠跟中產階級同齡兒童有基本相同的能力水平。

結果是參加項目的兒童的確在智力測驗中平均智商大約提高10分,然而這種積極成果卻在項目結束1~2年之後不復存在了,這些干預項目幾乎沒有對智力的持續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當然這個干預項目持續的時間可能過短,後來的有些項目從嬰兒6~12周開始干預持續5年,智力提高的效果通過測試能夠體現到15歲。

但越來越多學者通過長期跟蹤觀察實驗發現,早期教育中在社交能力方面影響能夠持續很長的時間,一直持續到成年,而學業成績上的干預影響相比之下,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會消失。

這跟兒童之家觀察出來的結論很吻合。

所以他們提齣兒童早期干預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交能力的培養,而不是智力開發。

學者們發現在幼兒園發展的社交情感能力跟成年後的工作、收入、健康以及犯罪率有很強的相關性。

所以如果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只注重STEM思維的開發,而忽略社交情感能力的培養,孩子可能在日後的生活工作中失去非常重要的核心競爭能力。

繞了這麼大個圈,無非就是想給大家種個草——

兒童早期教育中,我們努力培養IQ高的孩子沒什麼問題,可是千萬別忘了,兒童的性格、社交以及情感能力在未來的時代里只會越來越重要。

社交能力以及情緒情商在未來極有可能是核心競爭力之一,而兒童早期干預中這一方面又能起到長期影響的效果,那我們從小開始干預是極好的!

其實不太贊同有些觀點說性格是天生的沒法培養,因為我一直認為家庭教養以及父母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一定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Carol S Dweck博士提出的堅毅GRIT理念,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說的話,傳達的理念能夠改變孩子,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孩子是能夠擁有不同程度的堅毅品質,所以我贊同積極的干預。

性格沒法培養無用說是留給那些不想付出的父母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廣成長記 的精彩文章:

25天日本之旅我都給娃買了什麼?必逛的日本母嬰店有推薦!

TAG:小廣成長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