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漫談「硃砂」與「桃花」

漫談「硃砂」與「桃花」

桃花雨後,霽色蘢蔥,庶幾似之。

浪滾丹砂,隨波上下。

若美人肌膚,映霞落花,曼妙已極。

置於水中,水作淡紅,如釀花天,

諦觀其中,銖銖粒粒,透白而出。

舊錄以此相為神品也。

文/徐袖海

編輯/丁琳馨

1

永不易色的「硃砂」

前一陣,筆者到一師友處拜訪,正好見到一盒去年他從拍賣場上買回來的印章。看印面、邊款,大多是民國時期的物件,其中一枚完全脫了水,卻帶著滿滿硃砂的老高山,白地之上鮮明地浮現著艷麗的色彩。

凝神一看,真是妙不可言,雖然從民國至今已經快要一百年的時光,但硃砂的美艷,卻絲毫沒有因為時光而減弱,筆者一見之下,立刻「一見鍾情」,可惜這位師友也是「硃砂狂」,不肯相讓。筆者回到家後,依然牽腸掛肚,久久不能忘懷。

民國老高山,硃砂依舊鮮艷密集

工藝雖非絕品,但依舊抓人眼球

筆者這種熱衷桃花、硃砂的心態,大概不算是一種特別難解釋的愛好。畢竟歷來談到壽山石,就免不了說起硃砂、桃花。

無論是壽山系統中的高山、水洞、杜陵,還是加良山系的芙蓉、汶洋,甚至掘性石中的鱟箕,都少不了這種美艷的石種特徵存在。有些石友為了追求「老高山硃砂」的「醍醐味」(日語中「真趣」之意),甚至會將原先的薄意磨去,純玩材質。雖難免有焚琴煮鶴之嫌,但這種痴迷的程度,大家也可以領略一二。

硃砂(左)與桃花(右),實際上是同樣的東西

只是它們的表現形式略有不同

壽山石中「硃砂」與「桃花」這兩樣石種特徵,名字雖然不同,但其實是一樣的東西,都是火山熱液在流動中發生化學反應,最終留在石頭中的「赤鐵礦」,所以不少「硃砂」或「桃花」都有蜿蜒流動或迸濺四射的形態,有時則帶有水流淌的痕迹。

截然不同的形態,都具備流動感

正是由於它們是流動的火山熱液帶來的

古人以赤鐵礦入葯,即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赭石」一詞。中醫認為,適量用赭石,可以降逆氣、清肝火,故此壽山石有不少「磨粉治病」的傳說,或者在源頭上也與此有些瓜葛,亦未可知。

赤鐵礦的色彩飽滿、鮮艷,在上古時代就被先民們作為「生命」與「靈魂」的象徵,相當珍視。在壽山石中,這種審美的記憶也被延續下來,「桃花」、「硃砂」的品相好壞,有時候也能對價格產生影響。

先民將這種正紅的丹砂看作生命的象徵

這種審美也在壽山石中延續下來

「硃砂」、「桃花」的品級高低,與其分布、形態、色彩都有直接的關係。遇上赤鐵礦珠密集的分布、層疊處,一般而言即被稱為「硃砂」,不夠密集,但有足夠美感的,則被稱為「桃花」。

除此之外,兩者的其他評判標準則大體相同——顆粒清晰、圓潤,沒有拖拽感者,且色調明亮、濃艷為上品,顆粒過於細小,多拖拽且色調晦暗無力者,則品級不如前者。

壽山譜系的石種里,高山系以「硃砂」形態最為常見,普通高山或水洞、上縣等石種里,一般有紅即為硃砂紅。

去年東南秋拍夜場的一枚水洞高山把件

典型的水洞「硃砂」紅

高山石的硃砂,體量大者多是上世紀末出產,市面上多見比較深暗的色彩,甚至帶一點褐紅色。早年雕刻廠中出品的不少彌勒、海鮮盤或雞籠罩等擺件,就有這種硃砂。這類硃砂,往往是排布的非常密匝,層層疊疊,並且不太規律,光線難以透照。並且因為本身也經歷了較長的光陰洗禮,因此幾乎沒有非常鮮亮的情況,均顯得色調濃重,深沉。

水洞高山的硃砂色彩,則通常較為明亮,硃砂常常顆粒飽滿、邊界清晰,即便較為密集處,層次也一般比較清晰,層疊之間留有空間,光線一般可以微微滲入,不至「密不透風」,在視覺美感上顯得靈動許多,價值就更勝一籌,特別受到大家的追捧。有些水洞高山的硃砂附近,還有會有如同桂子一般的金砂,貴氣十足。

「硃砂」旁伴有漂亮的金色顆粒

這是水洞高山特有的一種情況

至於水洞這一品種,開採的時間至今最短也有二三十年的歷史,故此在市面上流通得比較頻繁者,很多都已經帶上一層厚厚的包漿。但如果以飽滿的光線照射(如手電筒或陽光),則依舊能夠感受到很強的動態感,有些硃砂顆粒在光照下,幾乎像是要從石中溢出一樣。

三色帶硃砂的水洞高山原石

區區一握大小就已經索價不菲

質地好「硃砂」艷的水洞高山,即便是這個行情下,飽滿而黃、白色彩兼有的原石,索價依舊不菲,石商叫價數千元都屬稀鬆平常。若是毫無旁色的「滿硃砂」印章,即便是略薄的扁方,價格也能上萬。

滿硃砂的水洞高山層次感強

地底清透如「水濾丹砂」

芙蓉、汶洋以及蠟質山秀園上也都有硃砂的情況,但汶洋與蠟質山秀園帶「硃砂」的幾率,遠不如芙蓉為高,因此本篇也就單說芙蓉——芙蓉的「硃砂」,一般較為細密,顆粒一般不會過於粗大,至多是陳列有些雜駁而已。

芙蓉的「硃砂」厚密的部分,形態上常常類似成熟西瓜上的沙瓤,綿而細膩,排布緊湊。可能是因為芙蓉石的葉臘石成分,故此芙蓉上的硃砂大多視覺效果柔和而有生氣,即便深濃一些,也顯得極有張力,極少有黯淡難看的情況。

優質的芙蓉硃砂與沙瓤西瓜之間的對比

綿密的質感相當接近,使人感到甜潤溫和

有些芙蓉的質地極為清透,但硃砂顆粒的邊緣,卻依然會出現一種「毛茸茸」的視覺效果,本身感覺依舊是非常柔和的。

倘若石材底色清淡,但「硃砂」色調卻死氣沉沉,或者接近暗紫色,則可能是因為地底較「鹼」(福州話中「嫩」的意思,形容石性不穩定)影響了其色調,就筆者的經驗而言,一般不宜入手。

杜陵上的硃砂,與其他石種有些微妙的不同,據聞是因為構成的成分略為不同,並非是單純的赤鐵礦,因此有些時候,大家會看到一些杜陵的硃砂中似摻雜他物,不夠純粹。以杜陵這一體來說,「硃砂」出現的頻率,較高山系要低得多,所以純粹、明艷的硃砂,在杜陵中亦屬於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

郭祥雄作 玻璃地都成坑硃砂凍石古獸鈕扁章

福建東南2015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最為昂貴的「杜陵硃砂」,當是「玻璃地硃砂凍」,同時兼具明透的杜陵中少有的玻璃地質感,又「滿硃砂」,相當稀見。查閱東南拍賣歷年所拍,僅得一件而已。

有趣的是,「硃砂」有時還會受到特有石性特徵的「干擾」,如鱟箕石的白色紋理會摻雜在硃砂中,形成奇異的美感。而杜陵的硃砂,有時候會隨著水紋線起伏排布。

鱟箕石(左)的硃砂夾雜石質肌理

杜陵石(右)的硃砂則隨水線運動

這些有趣的特徵,既不失艷麗,又兼顧了奇妙和趣味,且越看越有味道。倘若不愛「硃砂」者,顯然就難以有這種樂趣了。

正常情況下,在雕刻時遇到「硃砂」,一般會將之用於「取俏」。印章的印紐上,如果有硃砂取俏,則價值就大不一樣。有些獸鈕俏色取得精準,在獸首處,就被稱為「正頭俏」,價格馬上高人一等。由此可見,「硃砂」好壞甚至位置的影響,都是直接關係到價值與價格的。

2

「桃花」與「桃花凍」

說完「硃砂」,再談談「桃花」。

一般而言,色彩明艷靚麗的「硃砂」與「桃花」,總是最受歡迎。尤其是桃花,雖然零星散落,不太聚落成群,卻因為酷似桃花隨水而常被人引用詩句讚美。

遇到高山或水洞系中質地緊結、起膠,或帶凍地感,「桃花」顆粒明確清晰,渾圓飽滿,並且周遭底地清透,並且帶有如暈散般的淡淡紅色或者粉色,就會被圈內愛稱為「桃花凍」石。

價值不菲的「高山桃花凍」

「桃花」暈染著夢幻而甜美的色彩

這一品石,數量稀少,在拍場上的成交勢頭往往都非常強勁。以東南拍賣為例,八成以上的「桃花凍」石,成交價格均在十萬位上,名家遇到這類材質,也大多全力以赴,雕刻的較為謹慎。

九十年代,「郭家工」不少由台灣藏界定製的鈕章,就是建築在這種界色分明,硃砂或桃花飽滿圓潤,色彩暈染,整體氣質甜美華麗的材質基礎上的。

郭祥雄作 高山桃花凍石雲龍鈕章

福建東南2014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有些「桃花凍」石的色彩,會偏向櫻紅或桃紅色,如去年東南拍賣上夜場的一件桃花凍石即是如此。這一品相的色彩稀少,價值全在「顏值」上體現。不過這種美一目了然,自然也不需要筆者多作說明了。

帶櫻紅色的「桃花凍」石素章

在「桃花」中屬於相當罕有的品相

硃砂、桃花這樣的命名,是古人望形生意的典型。大約古人見到壽山石中的「硃砂」,認為類似於道教常用的「硃砂」,因此得名;「桃花」則顧名思義是因為點點紅痕,如同花瓣落水,才稱為「桃花」。

不過其實從成分來講,道教常用的硃砂,實際上是「辰砂」,如昌化、巴林中雞血,才是真正包含了辰砂的成分。辰砂的性質不穩定,所以在強烈日照下容易氧化、發黑,最終出現玩石人們都熟悉的「走血」(即血色變黯)的情況。

道教常用的硃砂,其實是「辰砂」

雞血石上的「血色」成分即為「辰砂」

相對而言,壽山石中的「硃砂」與「桃花」,由於實際上是赤鐵礦,性質穩定,所以對於光照和氧化,是絲毫不懼的。甚至在陽光下,這些美麗的紅色,反而會顯得更加艷麗和耀眼。

有些高山石開採出來後,經過較長的時間,原本石材中的水分會慢慢流逝,透明度下降,從冰塊一樣的晶瑩感轉為白雪一般的純凈,一些原本就明艷的材質,就成為「吹花落雪」的別樣情狀了。

晚清民國時代的高山石

火氣退盡,但色彩卻沒有渾濁

這種品相的變化,業界普遍稱為「脫水」。但無論質地如何改變,硃砂的色彩卻依舊鮮明,文章開頭筆者十分眷戀那塊老高山就是這樣的情況。

有些脫水後的老高山,硃砂或桃花的色彩都會「藏」起一部分。由於石色變白,好比「起霧」的天氣,能見度變低了,原本的硃砂就「躲」起來了。這種情況下,其實並是不硃砂或桃花本身色彩有什麼褪色或異變,僅僅是大家肉眼看不到了而已。

筆者親身經歷:一次整理舊物,偶然找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方老高山,水已脫干,紅筋遍布,硃砂也只有零星色彩,乃是當年石雕廠流通到市面上的普通「廠工」貨色。試著扔進茶油中浸泡,不到一周光景,「硃砂」紛紛浮現而出,將原本的紅筋泰半都掩蓋,品相馬上就有天壤之別。

可見老高山上如有漂亮的「硃砂」甚至僅是「桃花」,都有可能有潛藏的「紅色埋伏」。倘若以白茶油浸泡,還是有機會能逐漸恢復舊觀,甚至帶來驚喜的。

不過,也並非所有帶硃砂或桃花的材質都會「脫水」。現於福建博物院中所藏的一枚林文寶作的坑頭水晶洞石小章,即是此例。從館藏提供的圖片上來看,拍照時印章本身已經完全脫油,十分乾燥,但清澈的地底依然映出了明艷光輝,儼然就是古人所說的「白水濾丹砂」之美。

林文寶刻雙螭環鈕水晶洞方章料

福建博物院

林文寶為民國時期東門派制鈕名手,1944年逝世。他所雕刻的印紐,至少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上的光陰洗禮,雖然帶上了包漿,但到今天依舊通透清靈,「硃砂」的色彩也始終如一。足可見「硃砂」或者「桃花」是否能夠清晰的呈現,全看其「底地」的材質如何。

3

千姿百態,溯源存真

此外,「桃花」和「硃砂」本身顆粒形態也有分別。有些呈現片狀,有些則類似墨跡,邊緣有不規則的暈散,單體的面積大,視覺效果較為平面。這類形的「硃砂」也好「桃花」也罷,如果本身色調不濃,就容易給人以偏向輕盈或含混不清的觀感,即「發粉」。

尖細色淡的丹砂聚落,看起來色調就會偏粉

圓潤色濃的硃砂在一起,則顯得色正而醒目

反觀色調厚重,且顆粒圓潤、飽滿,邊界清晰者,則會讓人在感到沉穩、色正之餘,還能觀察到很強烈的動態感。而過於尖、細的顆粒,則僅僅能夠形成色帶,有時遇到不重視的雕工,甚至乾脆就將之磨去,沒有機會在石迷面前露臉。

曾有朋友問過筆者,「桃花」或者「硃砂」的形態,對石性的穩定、結構是否有影響?筆者特意為此去請教地質學的專家姚春茂先生,得到的回答是,無論是「桃花」還是「硃砂」,其排布的方式、多少,都不會對石頭本身的特性、穩定性產生什麼影響。

「硃砂」或「桃花」的排布雖然多種多樣

但不會對石性產生影響,也沒有過大的硬度

筆者個人的經驗也是如此:即便是下刀篆刻,硃砂也不會妨礙行刀,不似旗降的「蜜楊梅」或月尾的「石糕」,又或者芙蓉的「綿砂」那樣,硬度大,會造成「跳刀」的情況。有硃砂處用刀之後,僅僅是石粉略作胭脂色而已。可見其「美而溫柔」,實在是有受歡迎的本錢。

但有時候硃砂之美,會掩蓋不少問題,如芙蓉的綿砂一旦和硃砂聚落處重合,就不能一目了然,只能從光水上做判斷;一些細小的絲裂如遇硃砂,也不易看清,這點玩者也需要多加註意。

令人遺憾的是,「桃花」、「硃砂」雖美,卻不是每一個石種都能輕易享有的。如坑頭這樣的名種,雖和高山比鄰而居,但以筆者有限之見識,所遇到帶硃砂的例子就極少,據說當年曾經開採過一批,但存世量實在不多(省博林文寶所制的水晶洞硃砂鈕,可算其中之佼佼者)。也是因為如此,拍場上的「桃花凍」又普遍是「高山桃花凍」,實是坑頭之中難得有此等種相也。

今日薦讀

壽山石文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集珍坊 的精彩文章:

大師隕落,痛惜!

TAG:集珍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