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蓋高樓時用的塔吊是怎麼升高和降低的?

蓋高樓時用的塔吊是怎麼升高和降低的?

1

這些年生活在中國的人見得最多是起高樓。

我從小生活在東北平原的農村,除了一望無垠的莊稼地,也沒什麼風景。高高白楊樹圍繞下由幾十家組成小村落顯得十分的弱小。一般一個屯最多也就最多一里地長,家家雞犬相聞,炊煙相繞,屯東頭誰放了屁,不到10分鐘,屯西頭的人都能知道。所以,也沒什麼熱鬧看。

除了婚喪嫁娶之後,最大的熱鬧就是誰家蓋房子。男人幫工,女人幫廚,孩子們圍著看熱鬧,混吃喝。

後來到了浙南地區,見過私家裡建樓房的,最熱鬧的場景是澆樓板上的水泥。因為尺寸的問題,樓板沒法用工業化的預製樓板完成,就得一層一層地人工澆灌。又不能一天澆一點,一層樓要一次性完成,又沒有現代化的設備,就要用大量的人力。一群人在樓上,一群人在樓下,把和好的水泥一筐一筐地拉上去人工鋪平、壓實。動輒上百號人一起作業,上上下下,你爭我喊,熱鬧非凡。

而這些年只見高樓像草上樣一片一片地長起來,偶爾看到幾個戴安全帽的人在建築工地上晃悠幾下,幾乎看不到人。在有感科技進步的同時,反倒對這樣冷清的勞動場面有些失落。

然而,一個個在空中擺來擺去塔吊的吊臂卻讓我感到好奇。

2

好奇的當然不是物料是怎麼吊上去的,而是塔吊是怎麼長那麼高的,到建好了樓之後又怎麼降下來。

總想到工地上去看個究竟,可總是沒有機會,加之現在建築工地對安全管理都很嚴格,非施工人員也不允許進入。

可看著那些塔吊悄悄地長高,悄悄地消失,心裡這個疑問卻總也沒有消失。

一直有兩種思維模式。

一種在下面用液壓裝置向上頂,一節節地加上去。因為在地面上操作最方便。

後來這種想法被否定了。一是這樣做太不安全,二是塔吊高了之後是有支點固定地樓體上的,根本無法上移。

第二種是,用更高的吊車把吊臂和塔樓吊起來之後,再從上面一節節地加高。

想想,這種想法全完不合情理。根本沒有那麼高的吊車,如果有也不用搭塔吊了。

這兩種思維模式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想通過外力使塔吊升高或降低。

沒辦法的時候求助了一下萬能的互聯網。

原來塔吊有自身的升高、降低的功能,並且這種裝置的設計非常簡單而巧妙。

3

基本步驟是用汽車將塔吊的基座、支架、自身的升降系統、塔吊司機樓、吊臂、配重運送就位。

在地面上安好基座,用吊車安裝好兩至三節支架(標準節),一個標準節三米左右。支架上要裝塔樓、塔帽、吊臂,加好配重。但這時候塔吊是無法升降的,這就涉及到了自身的升降系統。

自身的升降系統是一節活動塔身,就是爬升架,爬升架剛好能套到標準節支架外面,並有液壓升降系統,可以自動升降。

把爬升架安裝上之後,再裝上塔樓、塔帽、吊臂,加好配重。

以後隨著建築物的升高來升高塔吊的高度,用自己的吊臂吊起一節標準節,用自身攜帶的升降系統將司機樓頂起來,由工人將要升高的分段標準節安裝到原有高度的上方,司機樓的下方。如此循環,下降時也是用這個方法將自己降下來。

網上有視頻,可以搜索「塔吊是如何升降的」即可,這裡我就不做過多的描繪了。

4

看過視頻之後,多年不解的結,一下子就解開了,有一種忽然開朗的感覺,而與此同時也對原來思路的狹隘有了更深的思考。

這裡面有一個人生的問題,為什麼總會想著用外力讓自己提升呢?

無論是從下面頂,還是用吊車從上面吊,都是使用外力,而就沒想到通過自身的裝置自我提升。也就是說,無論在任何事上,誰也幫不了你,只有靠自己。

靠自己就有要一個自動升降裝置,讓自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就是學習的能力。

互聯網出現之後,學習變得越來越容易,各高校課程的音頻、視頻無處不在,讓系統地學習一門課程成為可能。而我們經常是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到了「跳一跳」那樣無聊的小遊戲或連篇累長的電視劇之中。並為跳了幾百步、幾千步興奮不已;替電視劇中人物的命運勞神感傷。

而面對現實的時候又總無奈地感嘆,沒有遇到好人,沒有趕上好時機。

塔吊不能動,只能牢牢地站在那裡,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它依靠自我升降系統完成了一座座高樓。

塔吊的另一個結構,也能給我們很多啟發。

就是爬升架的一側一定有一個開放的門,這樣能才把吊臂送過的支架放進去。

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自我提升的能力,還要有開放、包容的精神。沒有開放、包容的精神就是固步自封,即使有了自我升降的系統也無法升高。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應該說包容比自我提升的能力更重要。

城市的生活讓人乏味,一個個建築工地像一張張冷漠的臉,懷念農村建房時的熱火朝天。

人類進入了現代文明,現代文明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冷漠和不包容。

想能文章配個「農村蓋房子場面」的圖,結果搜出來的圖上一個人也沒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楊品談 的精彩文章:

一個比「二」的時代,笑一笑十年少!

TAG:老楊品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