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為何不戴頭盔?一片竹簡記錄了原因,確實讓人佩服!
秦國大軍——兵馬俑
去過西安兵馬俑的都知道,秦始皇的兵馬俑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
大量的士兵頭上戴著一種小圓帽,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
當年的七國之亂,秦朝軍隊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為何卻不注重裝甲?
被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卻沒戴頭盔和鎧甲?
1974年3月,我國科考隊在陝西省臨潼縣的科考項目中的重大發現,使得秦始皇兵馬俑,得以重見天日。
由於秦始皇兵馬俑規模宏大,栩栩如生,因此,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考古學家在最近的科考過程中發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在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馬俑中,有大量的士兵和軍官都沒有戴頭盔和鎧甲,有的甚至連一個甲片都沒有。
根據史料記載,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是當時,最富有的諸侯國,應該有能力為軍隊,配備足夠的鎧甲才是。
但是眼前這支秦國的軍隊確實讓人感到意外。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支軍隊中士兵和軍官都沒有戴頭盔和鎧甲呢?這一奇怪的現象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竹簡中記錄真相
秦國一個憲法法律的秘書,為這一個謎底提供了線索。他在竹簡中記錄了兩起事件。
第一個事件是商鞅變法,中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殺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的晉陞或者錢財的獎勵!
士兵或者軍官殺的敵人首級越多,所獲得爵位就會越高,這就是傳說中的著名的商鞅軍功授爵制度。士兵和軍官在這種制度的激勵下,更加奮勇殺敵。
商鞅軍功授爵制度規定,士兵或者軍官在戰場中獲得的功勛可以傳給兒子。商鞅軍功授爵制度規定是一人獲得功勛,全家都可以受益。一種說法是這種商鞅軍功授爵制度,極大的鼓勵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
由於笨重的頭盔和鎧甲,會影響戰士們在戰場的發揮,所以戰士們,在戰場上殺敵的時候,寧願不穿鎧甲和頭盔。有的甚至直接是赤膊上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竟然袒胸赤膊,有的士兵甚至連鎧甲也脫掉。
秦始皇兵馬俑中的陶土戰士,向向我們傳遞的是秦國人的尚武精神。歷史上的秦國有先進的武器,卻不注重鎧甲,這是全軍的規定,還是士兵自覺的行為?這是秦國人好戰性格的上下共識嗎?
秦國統一的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但也同時是秦國滅亡的起點。那隻曾經戰無不勝的秦國軍隊,隨著秦國的滅亡,而灰灰湮滅。秦國軍隊的戰鬥力量已儼然成為過去。
信念與進取精神,締造頂峰時期
在中國的歷史上,秦國士兵和軍官有著開拓進取精神,他們相信可以用武力解決所有的問題。
也許正是這種信念,決定了他的崛起,同時也為他覆滅埋下了種子。秦始皇將這支英勇無比的軍隊,帶到了頂峰輝煌時期。
但是,帝王超越了時代的野心,消耗盡了帝王的國力。在秦國滅亡的最後的時間裡,秦國的社會秩序已經完全崩潰。士兵在戰場上拚命殺敵,但是他們家中家人,卻無人來養活。秦國覆滅的命運不可逆轉。
秦始皇下葬的時候,這座陵墓仍然還沒有完工。負責建設秦始皇陵的囚犯,還在忙碌善後的工作。而在這些陶人身上的人名字,就是他們勞動最好的見證!當時的起義軍距離秦始皇陵還不到十公里的時候。秦二世赦免了這些囚犯,並且還命令他們拿起武器來幫助國家來鎮壓起義軍。但是問題在於秦國的主力部隊在哪裡呢?
編輯 | 漁公子
圖文 |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千古乞丐第一,無名無氏,他寫的絕命詩直接叫板詩聖、詩鬼!
※十二生肖真實的排序由來,你知道嗎?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