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說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畫家,最後在麥田裡用手槍送走了自己
做一個積極向上的防災人
來源/共青團防災科技學院委員會
假期里有幸讀了《親愛的提奧:梵高傳》,這部書里所描繪的梵高,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偉大畫家,而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和我們一樣有著生活中的歡樂和痛苦,這部書藉由梵高給他弟弟提奧和他朋友父母的家書,來以此打開我們了解其內心世界的大門;大家都聽說過梵高,是一個大畫家, 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送給了一位妓女,那除此之外呢?
梵高家境顯赫,在十七世紀,梵高家族的許多成員在荷蘭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的祖上,喬納森·梵高,是據特森的地方法官,1628年成為聯盟的高級財務部長;米歇爾·梵高,澤蘭的財務部長,後來接待了1660年加冕為英國國王查理二世。
即便後來梵高家族的地位有稍許的下降,不過梵高的祖父仍是一位意氣風發之人,他在大學裡,被校長評為「聰穎而勤奮的青年文森特·梵高」他嚴於律己,待人熱忱,廣交朋友。被人尊敬和敬佩。
梵高於1853年3月30日降生在這個顯赫的家族中,讓人驚訝的是,在此之前,梵高的父母曾生下一位早年不幸夭折的哥哥,而梵高的出生日,恰巧是梵高哥哥的忌日,似乎這巧合可笑的暗示了梵高的不幸。
梵高自出生之後便在父母的溺愛之下開始成長,他從小便很難相處,經常以自我為中心;有一次,梵高的祖母在梵高犯錯時教育他,他的母親竟然憤怒的一整天都沒有和婆婆說話。正是父母的溺愛,讓梵高的問題沒有得到正常的疏導和解決,如果能在小時候教育梵高,不要太以自我為中心,也許未來的梵高會有更多的朋友,不至於被孤獨所困,以至癲狂。
十二歲,梵高被送到了寄宿制學校,大抵是因為顯赫的家族原因,梵高的母親對梵高說「與上層社會交往更為妥當」這讓被長期關在家裡的梵高對外面的世界異常的恐懼,他在學校里沒有朋友,因為一頭紅髮被罵作「紅髮佬」,這讓本就內向膽小的梵高更加的軟弱無助,也更加的孤獨,讓他的內心更加的脆弱,彷彿一腳已經踏進深淵的人,只需要輕輕的一點,就掉進萬丈深淵。
1869年,梵高作為最年輕的僱員進入了海牙的古比爾公司,那個時候的他可以說是意氣風發,深受大家喜愛。1873年,梵高離開了古比爾公司,來到了倫敦生活,在這裡,他積極工作,工作之餘會欣賞周遭的環境,熱心的投入到生活中,他在給弟弟的信上寫到「如果一個人真的熱愛大自然,他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發現美好的事物」。
在這裡,他也遇到了他人生第一位熱愛的女子;1873年八月,礙於房租過高,他搬到了羅伊爾太太家,在這裡他認識了羅伊爾太太的女兒烏蘇拉,那是梵高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他在給一個妹妹的信中寫道「看在我的份上,愛他吧」。
這段感情經歷因梵高的告白失敗而告終,自此,他的性格發生了巨變,他更加的沉默寡言,越來越沉默和沮喪,他開始拒絕和他人交流。如我上所說,就這一點,他踏進了深淵。
為了疏導他的抑鬱,他的妹妹陪她再次回到了倫敦,但是他厭世的悲觀情緒已經不能讓他向往常一樣繼續工作下去,他的叔叔把他調到了巴黎,在巴黎,他失去了工作,孤獨和困苦圍繞著他,他是一個多麼善良又內向的人,他想為他的家裡做出什麼,他想頂天立地,意氣風發,但是他越這麼想,他就越痛苦,越失望,一步一步邁入生活的泥沼無法自拔。但是他強忍心中的痛苦,在給家裡人的信中,試圖表現的輕鬆愉快一些。
之後,他決定傳播福音,學習神學。他周遭的每一個人都開始努力的幫助他,希望他學有所成,但是,梵高的勇氣和毅力終究被磨滅了,他認為,他要的是通過給人們傳播福音來安慰人們,鼓勵人們。這個善良的人,他包容了世界,世界卻沒有包容他。自此,他的父母,叔叔等開始認為他行為古怪,開始不理解他,他們認為,我給你鋪平了道路,你卻不走,非要走最難的路,開始覺得他是一個怪人。這種不理解讓文森特更加的絕望。正如流浪的人想要一個溫暖的家,抑鬱又內向的文森特只想要一個理解,一個敞開懷抱容納他的港灣。但是他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也沒有燈光可以照向他前進的路。
幸運的是文森特最後在父親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一份福音傳教士的工作,在喜愛的環境里,他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終於,他得到了認可,似乎透過迷霧,一絲燈光終於照了進來,指引他前進的方向。
但是他超脫的思想終究不被人理解,在他工作的時候,發生了一起礦難,這個善良的人拚命的照顧安慰受難的傷員,他不斷的犧牲自己,奉獻自己,一點不為自己著想,他是多麼善良可敬的一個人。
但是他最後,卻被教會辭退了。為什麼?竟是因為「一個這樣不愛惜自己的人真是太瘋狂了」。可憐的文森特,要是活在現在,絕對各大新聞頭條,什麼大紅花獎狀一股腦的灌給他,但是人生最苦的莫過於沒有如果。他是這麼的容易受傷,偏偏還要繼續刺激他,傷害他,試想:他這麼一個善良的人,又丟了工作,家裡的親戚又會怎樣看他?他怎麼會不知道,他知道家裡人也會疏遠他,討厭他,好不容易有燈光即將照亮他,卻又刮來了一陣風暴,讓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中。
接下來,他又一次遇到了一個影響她一生的女人,在他的家裡,他遇到了他的一位表親「凱」(一位年輕的寡婦),他陷入了對凱的深深的愛戀,他在給他弟弟的信中強烈的表現了對凱的渴望,他覺得凱終究會和他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但是,可憐的文森特,深情的求愛只換來了凱的「絕不,不,永不」。天吶,他是多麼的渴望一個女人,可以陪伴他,去了解他,去拯救他。正如我們都知道的,越卑微的愛,換來的傷也越疼。自此,他一心撲在了繪畫上,變得更加的沉默寡言,他與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後,他來到了海牙。在海牙,他遇到了他人生第三位女人。
這個天生好心腸的人在海牙,與他的一位妓女模特糾纏在了一起,她有私生子,也有了身孕,文森特接納了她,與她一起生活,但是生活的拮据讓他必須在女人和藝術之間做出選擇,因為文森特經常把錢花在繪畫上,只留了一點生活費給女人和孩子,最後,這位妓女「重操舊業」,而文森特也渴望一個更好的繪畫環境,但是他的善良依舊讓他掙扎了許久,他不願放棄這對母女,要是我走了他們怎麼辦?既然我走了,那我當初為何要接受他們呢?直到最後,在親人,朋友的告誡下,他依舊為她辯解,並且留下了讓人肅然起敬的話「她從未見過真正的善,又怎麼能要求她從善呢?」
難道真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離開了這位妓女的文森特再度回到了家中,又遇到了他人生中第四個女人,1884年夏天,他與他的鄰居瑪格特·貝克曼關係密切,瑪格特對梵高也是深深的愛戀,但不幸的是,她的家人反對他們在一起,最後,瑪格特為了梵高企圖喝毒自殺,而梵高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選擇了離開。
四段失敗的情感經歷讓文森特內心備受煎熬,他一直渴望有一個溫馨的家,有一個懂她的妻子。我想每一個內向甚至自閉抑鬱的人都希望有一個理解自己的異性,讓自己打開心扉,說出自己內心裡最真實的想法,而不是不被理解,到最後被人扣上一個古怪,自我的標籤,這對他們的傷害太大了,就好像是一個懸崖邊上的人,他一直渴望一個人可以把他拉上去,但是每個人都跟他說:「你死吧,你真沒用,你不配活在世上」。即便也許我們並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可能就真的會這麼想,正如日本作家太宰治所說:「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
幸運的是,即便是如此孤獨的文森特,他的身邊還有理解他的弟弟提奧,同文森特一樣,提奧也是一位天性善良的人,他在眾人不理解哥哥的時候,一直陪在哥哥的身邊,幫助哥哥的生活,在文森特寫給弟弟的信中,幾乎每一封都會和弟弟借錢,而弟弟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會努力擠出錢來幫助哥哥,文森特在思想偏激的時候也跟弟弟生氣過,他曾寫信給弟弟:「以後的日子裡,我會儘可能的遠離你,我們到三月終止我們之間的經濟協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梵高一直深愛著弟弟,每一封信的字裡行間都可以看出一位哥哥對弟弟無微不至的關心,他也曾告訴弟弟「要時不時與別人交往」「生命美好而珍貴,值得我們珍惜」。對於弟弟的妻子,文森特也是愛屋及烏,最後,當文森特離世以後,本就傷病纏身的弟弟僅僅九個月以後也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她的妻子,文森特的弟媳,在他們相繼離世之後,開始整理他們的信件,到處宣傳文森特的畫作,終於讓我們認識了這一位偉大而又弱小的讓人可憐的大畫家,謝謝他們的偉大,要是沒有提奧的理解和陪伴,文森特根本就沒有辦法生活,也許最後他只會變成巴黎或者倫敦再或某一處的流浪漢,謝謝提奧的妻子,她是那麼善良,那麼的愛著提奧和文森特,要是沒有他們,我們怎能認識這樣一位藝術大家,又怎能知道,這位偉人,有著普通人的痛苦和難堪,甚至不如普通人的貧苦和痛楚。
文森特·梵高最後在麥田裡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一生困苦,他內心的脆弱和無助,以及旁人的孤立和不理解,既毀滅了他,也造就了他,藝術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正是這苦難的生活,讓他一心於畫畫,獻身於自然,最後畫出了一幅又一幅舉世聞名的大作,你說,他在畫向日葵的時候,是不是也想自己會像向日葵一樣積極向上呢?
文森特·梵高走了,只留給了後人遺憾和愧疚,要是當時的人們可以多理解一下這個可憐的人呢,即便他不是一個有名的畫家,即便他不會成為一個有名的畫家。困苦造就了文森特,但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一定要經歷困苦才能讓他畫出有名的畫呢,如果可以選擇,我真的好想回到過去,和他在一起,理解他,陪伴他,哪怕他不會畫畫了。他真的太可憐了,四段失敗的感情,周遭人的白眼。生而為人,我們最怕的不就是被人孤立嗎?
梵高在最後抑鬱的時候也曾樂觀過,也曾經努力的表現出自己愉快的一面,正如一首詩中所寫「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的保護色」。《還珠格格》里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最大的美德是饒恕」。我覺得人最大的美德是理解,沒有一個人可以饒恕另外一個人,因為沒有人是絕對百分之百沒有錯的。正如梵高一樣,他的超前的思想,純潔的靈魂,在那個時代甚至如今的時代也是格格不入的,你能說他沒錯嗎,這就是他的錯;他的親朋好友孤立他,是他們的錯。但是如果他們之間互相理解呢,也許一切的誤會都會消除了吧。
人生最痛苦的就是沒有「如果」,梵高帶著不被理解的痛楚離開了,於我們來說,我們唯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的去理解每一個人,去善待每一個人,去幫助每一個人,雖然對我們來說,很難很難;但就是這很難很難,也許就會拯救一個可憐的人。
小的時候,我曾經學過一篇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文章,可憐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里凍得哆哆嗦嗦,她看著屋子裡的一家人在那裡一起吃著火雞,其樂融融,甚是溫馨;這時,一位天使出現在她的面前,告訴她你可以許一個願望。小女孩這時候完全可以報復這個社會,報復讓她大冷天出來受苦的義父;也可以立刻家產萬貫,走上人生巔峰;但是那一剎那,她意識到,還有更多的人像她一樣,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最後她向天使說出了她的願望:
「希望人間充滿愛。」
文字編輯:麵包
排版:陳航
TAG:防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