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以後,為什麼會和父母感情疏離?
家長實驗班
北大家庭教育項目研究成果,百萬家庭信賴的選擇
1
曾看過一個帖子,講述一個母親很自豪自己的教育成果,辛辛苦苦養育女兒長大成人,把孩子送上了重點大學。
有一次國慶節的時候,她和丈夫得空去了女兒的學校準備偷偷探望女兒,給女兒一個驚喜。
看到突然出現的父母,孩子卻沒想像的那麼驚喜,而是怪罪他們:「你們怎麼來了,國慶節我早就安排好了和舍友出去旅遊,沒辦法安排你們。」
兩人的心情瞬間被女兒無情的話語傷透了心,母親綳著臉不說話了,父親勉強笑了笑說:「沒事,你玩你的,我們就是過來看看你。」
女兒也真不管兩人,直接出去旅遊了,直到假期結束,夫妻倆回到了家,也沒收到孩子的問候電話。
母親納悶了,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很聽父母的話,也一直努力學習,她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一直很自豪,結果上了大學之後,女兒怎麼變了一個人。
後來,母親找了了個時間和女兒深談一下這個問題,當她問女兒,你怎麼上了大學之後不愛理我了啊?感覺和我不夠親了?
女兒問:我什麼時候和你親過。其實我一直那麼努力學習,就是為了考好點,選個遠點的學校,逃離你的陰影。
我一直還記得三歲左右的時候,樓下有人殺狗,給狗綁在木樁上扒皮。你抱著我到陽台上看,說,要是不聽話,就綁上去扒皮。
我嚇得我半死,從此以後不敢不聽你的話,好幾年了一見到你就戰戰兢兢地乖乖學習。
這件事情本來我只有朦朦朧朧的印象,但是你竟然認為這是經典的教子經驗,還不時地提起,所以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我不禁為這位母親感到心酸,而多數中國式父母也都是這樣,在孩子小的時候,用盡各種教育方法讓孩子聽話,等到孩子長大了,卻感覺離自己太遠。
想告訴那些為人父母的人,在你的孩子尚小的時候,在他們面前說話做事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要以為他們還不懂事兒,聽不懂,很可能你一時的言語和行為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一輩子的陰影。
武志紅說過:聲稱最重視孩子的中國父母,實際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
中國父母有一個十分陳舊的觀念,認為孩子小的時候怎麼對待他都沒有所謂,越大就越應該重視、尊重他。嬰幼兒時期不親密,長大後又瞎親密,處理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
2
曾在知乎看到一個網友寫了一個帖子:我是在中國正常的家庭長大,成年以後,總感覺和父母之間有了隔閡,關係親密不起來。
他說:我和爸媽的關係一直很好,但不親密。看上去有些矛盾,但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和我相似的經歷和感受。
我愛我的爸媽,知道他們為我付出了很多,所以體諒他們的辛苦,從小很努力地學習,從來不讓他們操心;長大之後,認真地工作,對他們很慷慨大方。
但就是很難和他們親密起來,不能像有些人那樣,膩歪在爸媽身邊,說說心裡話。
而其中還有一位網友「風荷舉ya:」還跟帖寫下自己最難忘的童年陰影:
我總記得小時候想讓我媽抱或依偎在旁邊,我媽總會很不耐煩地一把推開我:去一邊去!如今都奔三十的大人了,依然忘不了那時候的陰影。
我媽一直覺得委屈,覺得我跟她不親,其實我也很無奈,小時候沒得到過好臉色被打被罵被推開陰影太重。
一位心理諮詢師寫下了答案:成年以後的不親密,來源於童年時代受過父母給予的心理創傷;絕大部分成人的傷痛都來自於在還是孩童、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卻沒有給他們正面的、積極的情緒。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斯基爾斯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他找來兩組孤兒,一組配以代理母親和他們交流對話擁抱互動,另外一組沒有代理母親,只供給食物、水、衣服等必備生活用品。
20年後跟蹤這些孤兒發現,前一組智力發展良好,大都結婚,能夠自食其力。後一組恰恰相反,很多人患有疾病,甚至沒有活下來,即便活下來,生存質量也很一般。
斯基爾斯通過這個實驗告訴人們,比起吃穿用,孩子更在意的是父母與他們的親密互動!
而這種互動,就是在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給予安慰;在孩子取得傲人成就時,不吝讚賞;在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陪他們歡度時光。
在孩子小的時候,得不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和依戀感,就會漸漸學會用其他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
有些孩子會通過對母親言聽計從,努力做家長希望他做的事情來得到認可;
有些會通過打架鬥毆,在叛逆中獲取父母的關注或者是通過早戀來得到他人的肯定。
但無論哪種情況,孩子與父母親的關係,已經無法真正的親密起來。
3
心理學上對原生家庭的分析中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隱形的內在誓言」,它是在潛意識中產生的,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些「隱形的內在誓言」往往來自於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舉個栗子:小李是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但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一直循環往複。
原因就是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里什麼吃的也沒有。
這種孤獨凄傷的感受一直刻在她的心理。那時候她對自己暗示——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因為父母的行為,她產生了「不要被人拋棄」的隱形內在誓言,這種誓言是隱形的、潛意識的,會讓人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做出選擇。
替換到那些長大以後和父母不親密的孩子身上,他們也是因為孩童時代,父母沒有對他們做出相應的回應和互動,造成了痛苦的感受,導致內心暗暗下了一個內在誓言——以後絕不想再得到父母的關心了。
這就像是童年時候心裡埋下了一根無形的刺,無聲無息地影響著一個人的意識思維和行為選擇。
為人父母都希望和自己的孩子保持親密、融洽的親子關係,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積極引導,讓孩子減少受到「隱形的內在誓言的」負面影響。
每個人其實在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孩童時代建立起來的「內在誓言」,有點像是強迫症,這種潛意識的強迫選擇,有的是積極的,可以促進人的成長,有的卻是消極的,會妨礙我們的發展。
所以,當我們能夠細心觀察並及時關注到,就能幫助孩子調整「內在誓言」,向著健康積極的方向成長。
第二,和孩子感同身受,特別是六歲以前,孩子的喜怒哀樂都要進行相應的回應。
盡量保持情緒的平和,不亂髮脾氣,不嚇唬孩子,製造溫暖的家庭氛圍。
要善於發掘孩子的優點,不要吝嗇你的表揚,不進行潑冷水教育。
做錯事時多鼓勵孩子,和孩子有親密的動作,給予擁抱和親吻,給孩子安全感。
▍標籤:家庭教育
▍圖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TAG:家長實驗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