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川東到海,緣何清而濁?

百川東到海,緣何清而濁?

語文課上講到一篇課文,大意是河流的源頭多是清澈溪流,到入海時污濁不堪。同學們紛紛譴責那些污染水的行為,為河流被污染而痛惜。老師話題一轉:「你們到幼兒園去看看。」

幼兒園裡,孩子們一個個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看哪個都像天使,可是再大些呢?懶惰,自私,萎靡不振……

老師啟發:大家看看,自己這條曾經清澈的溪流,現在東流到什麼地方,哪些是被污染了的部分?哪些是父母社會學校的責任,哪些是該自己負責的?

教室里一片靜寂,同學們陷入沉思……

能這麼上課的,除了我們家上官老師,不知還有幾個?

他教三個班語文,另外一位美女老師只有一個班,教了幾周後勻給那位老師一個班,學生不買賬,為什麼是他們班勻過去?

那位老師也是有著同樣教齡的師範畢業的,只不過是中規中矩地教學而已。中職校的學生,考試相對淡化,應試任務不重,他們不要那些中規中矩的上課。

幸好是在中職校,幸好是只有他一個人這麼做。用他俏皮的話:「悄悄的,打槍的不要!」正因為是他小範圍這麼做,所以不至於招致領導的關注。

「換做在中學,你這麼上課要被投訴的!人家孩子要考試的。」女兒經常如是警告爸爸。

爸爸偷笑。

我們的教育,除了教給孩子死的知識,還能有什麼?

教育的本質是「導引」,是將孩子自身的自覺性導引出來,讓孩子養成習慣,學會思考,懂得選擇。是智慧,也是道。

輔導一孩子功課,最後一項背誦。本來也不在意,背誦嘛不花什麼時間。聽她背的一段話,卻是既無文采,又無思想的,屬於許多年前煽情的雞湯文一類,文字又拗口,她又很執著要背得一字不差,因為老師次日要當堂背誦。

不禁怒了。

文章是許多人熟悉的套路:一位資質平平的孩子(在老師眼裡算不得好學生),在媽媽的鼓勵下,最後考上了清華大學。兒子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母親再也抑制不住多年來積聚的眼淚。

這樣的文章,就是及格線的作文,卻放到五年級的語文教材中,與魯迅霍金放在一起勵志,我真是忍不住要爆粗了。

媽媽鼓勵孩子的方式,一是編造謊言,比如「老師表揚你了」;二是跟同桌比較,同桌多少名你多少名。一齣兒苦情戲,最後又一俊遮百丑,考上清華大學,多麼令人歡欣鼓舞!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該有這個常識:考上無論哪所大學,都不過是人生一個新的起點,以後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而我們卻常常將它看作終點和目標,一了百了。

我們的教育,不惜撒謊,又建立在比較基礎上,最後又拿清華大學讓多少人羞愧得無地自容!

我們是否優秀,要靠老師領導說了算;我們是否過得好,要靠跟身邊人比較才知道;考上好大學就是成功,否則就是失敗者!

這就是何以那麼多人對名校趨之若鶩,不惜一切代價要進去。

某晚失眠,正好老頭兒也在失眠著。倆人聊起教育,越聊越發睡不著。

比如信仰,敬畏之心;比如孩子的自覺性,外界的強制作用應該發揮到怎樣程度合適。最後感慨:也許我們過於超前,也是對教育規律的不尊重吧。教育勢必要經歷幾代人的痛,漸漸才會有更多理性的聲音出來。我們這代人就是在比較的大環境下長大的,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局限性。各自安於本分教學,不必太過激烈。

網路使我們獲取知識有了更大的便利,但同時,我們也變得越來越沒文化。

作為春秋時期的國君,楚王知道「聖人非所與嬉也!」

作為東晉時代的大臣,溫嶠知道「小人無以測君子。」

這是本分,是敬畏之心,也是修養、智慧。

試看我們現在,憑藉網路之便利,我們數億人一夜之間可以知道霍金李敖的去世,並以此作為談資。似乎懂得很多,但真正了解多少,懂得多少?

我們談論楊振寧,必以翁帆作為其污行證據;

談起魯迅,必以朱安來證其卑劣薄情,藉此將先生抹黑;

談起林徽因,不是感動於她的風骨才華與精神,卻津津樂道她與男人的交往;談起孔子,也一定要將其妖魔化一番,來證明自己懂得更多……

一些講經典的網路課程,為了迎合孩子有趣的心態,不惜將名人庸俗化,用調侃的口吻,比如說起曹操,很輕浮的口吻:太監養子的孩子。

「太監」是特定歷史的產物,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我們隨便調侃、鄙視的同時,悲憫何在?尊重何在?同理心何在?

至於網遊中隨意編排歷史人物,讓孩子面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時,抱持玩樂的心態,又是怎樣的毒害!

輕浮、膚淺、淺陋,同時沒文化!

我們一邊背誦著詩詞歌賦,一邊滿嘴滿篇pi shi niao jj?

一邊是考試擇校的壓力,一邊是庸俗娛樂的誘惑,我們的孩子,將何去何從?

教的孩子裡面,家長很多在焦慮小升初的擇校。有些卯足了勁非名校不上,有些父母心態稍好些,就是覺得自己不擇校,那些學校還是會通過非正常手段悄悄擇生源。

習慣好、天分好的學生,哪裡還需要名校名師?你偷偷選拔生源,不惜破壞規則,為原本焦慮的教育生態火上澆油,試問你算得上哪門子名校、名師?

熱衷於名校的我們的父母,靜下心試想:身在大都市,比起山區里的孩子,我們已經佔盡了教育的優勢資源,還覺得一般公立學校不能上。我們的焦慮執著,是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我們自己的無明貪念,還是對教育的不了解?

女兒晚上發給我們一篇文章,是關於城市設計的。不是我感興趣的範圍,後來還是看了。

我想女兒感動的,大概跟我一致。一個學生的提問:為什麼要在設計中考慮小販子這樣的群體?

作者懵了:這不應該是老師回答的,我覺得這應該是小時候父母需要教導的價值觀——人人平等。

我們教育,恰恰是要打破這種平等!

通過應試,讓孩子知道人可以分作三六九等。實在拼學習拼不過的,還可以拼爹。這樣的結果,是讓我們既沒學會尊重別人,也不懂得尊重自己!

學設計的學生,在活動時關注的人中不乏小販。有人提出質疑:這不是建築,不是設計,因為小販不是主流社會的人,不是精英。但作者堅持這才是真正的設計。比如賣糖葫蘆的阿姨,如何上廁所?

在我們今天社會裡,我們都是特別欣賞特別尊重所謂的社會精英,但這個社會更多存在的,是那些無助的弱勢群體。

在設計中考慮各種群體的感受,這個意義應該是爸爸媽媽從小應灌輸給小孩子的一個價值觀。

我們的教育,恰恰是來破壞這個價值觀的建立,雖然「自由平等」背得熟溜。

當信仰坍塌,當良知被漠視、甚至於踐踏,擁有多少知識,在多少考試中勝出,你都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我們之所以是人,在於我們心中有敬畏,內心有柔弱。一個有著柔弱內心的人,才可以真正強大。

我很高興女兒能看到這點兒。

從小學到初中,她讀的都是家門口的所謂「菜場學校」(儘管小學畢業成績是年級第一名)。她跟各種各樣(成績好的差的、比我們有錢沒錢的,家庭和睦單親離異的)的同學做朋友,與他們玩在一起,真正愛護他們,同情幫助他們。

這些,是遠比她學習成績更優秀的!

那篇文章的評論也很有趣:那些評論里說把小區花圃改菜園就是自私作惡,很義正辭嚴的樣子。換個角度想,正是同理心的缺失讓現在的人都變成雙重標準的道德衛士。對別人指指點點真的很輕鬆,但你對人性和生命的理解可能永遠就停留在這個層面了。

的確,評價一個孩子,詆毀一個聖人很簡單,但我們對人性、教育和生命的理解可能永遠就停留在這個層面了。

我們停滯不前,孩子便不免於成長中由清而濁,最後渾渾噩噩而不自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愚塗 的精彩文章:

我們被教育愛這個愛那個,誰教我們愛自己?

TAG:愚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