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史專家:發動貿易戰,歷史上曾經有過血淚教訓
當地時間3月22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前)簽署總統備忘錄。 新華社 圖
北京時間3月23日0時50分許,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特朗普當場宣布,將有可能對從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併購。
曾任美國歷史學會會長、加州學派領軍人彭慕蘭,全球貿易史專家托皮克在《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書中就曾探討過這個問題:有著史上任何國家未曾擁有的最高貿易赤字和政府預算赤字——美國,是否會削弱其全球新自由主義的熱情?
以「保護」為由,某些國家通過政策性措施限制別國商品進入本國相關領域,實則是壟斷的作為,在今日全球化下背景是否是明智舉措?
自從亞當· 斯密、李嘉圖提出其經濟理論以來,經濟學一直告訴我們:在國際貿易領域,自由貿易迫使買賣雙方專註從事於對自己最有利可圖的活動,同時使創造出的總體財富極大化,會使雙方都得利。所以保護自由貿易,維護貿易正常秩序,才能實現互利雙贏。
事實上,亞洲自7世紀起曾是世界經濟中心,而這一中心的形成,正是由於亞洲各國的開放性貿易政策、文化。開放性的貿易政策,自由公平的貿易往來,長遠的政治決策眼光,這些都會影響本國的經濟走向,以及全球貿易格局的穩定。而一味的追求自我利益,反而可能會傷及整個產業發展,最終導致本國經濟利益受損。
歷史曾經有過這樣的血淚教訓。以印度紡織品為例。
自17世紀起,在世界許多地方,印度紡織品比貨幣還管用。它們也大概是史上最早行銷全球的工業產品。印度大概生產了超過全球產量四分之一的布料,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布料可供外銷。
然而,印度紡織品的霸業最終毀在哪裡?長期來看,當時東印度公司出於保護本國利益,一味採取壟斷等手段控制、打壓印度地區其他紡織業才是罪魁禍首。剷除其他所有布料買家,將織工牢牢掌控;出台多項歧視性措施,以削弱其他商人的勢力;控制紡織工人工資在較低水平……東印度公司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取得它所需要的所有布料,以及在紡織交易中實現最大利潤化。但面對這形同國家壟斷的情勢,織工未乖乖就縛,反倒採取他們唯一的反抗手段:丟下織布機,移民他鄉或當農工。不到一個世代,周遭專業的織造社群消失,紡織城萎縮到只剩原來規模的一小部分。各小農家裡,無數織布機仍唧唧在運轉,但產品不再供外銷,而是賣給自己村民。
也許從現在看來,東印度公司為獲取本國利益所打的「貿易戰」略顯野蠻,但「貿易保護」確實帶來太多慘痛的教訓。為出於本國(本土)利益,違背經濟貿易自由發展規律,不僅有可能讓原有的產業失去發育土壤,其從業者也會心灰意懶,失去就業信心。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7日報道,美國奎尼匹克大學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50%的美國人反對特朗普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同時,36%的受訪者表示,對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進口關稅將對美國就業崗位產生不利影響。
今人普遍認同現在是「全球化」時代,但對於「全球化」的意涵卻幾無共識。「全球化」不是單向的「西化」,更不是「美國化」。從經濟上看,眾所周知,過去三十年增長最快速的地區乃是東亞和東南亞;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這份增長除了得益於亞洲與西方的貿易增長,還得益於亞洲內部貿易的增長。事實上,從1870年代起,亞洲內部貿易的增長速度,絕大部分快於全球整體貿易的增長速度。也正如外交部發言中提到的,近40年來,中美經貿合作給兩國提供了巨大市場,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還非常可觀地降低了美國家庭的平均開支負擔。造成當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自然、文化、政治等等因素都會影響貿易經濟的發展。解決的正確思路是擴大對彼此市場的開放,做大蛋糕,而不是打「貿易戰」。只有共同合作,良性發展,互利共贏,也才能相互促進、發展,從而使本國民眾享受全球化結出的美味果實。
《貿易打造的世界》書封。
更多內容詳見《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美]彭慕蘭、史蒂文·托皮克 著,黃中憲 吳莉葦 譯,世紀文景2018年1月出版。
※美國將放寬先進軍用無人機出口限制,印度將成首個獲益方
※韓國為吸引遊客想盡辦法:外國人連住宿也能退稅了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