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筆墨蘊乾坤——傑出華人藝術家鄭文彬的書法世界

筆墨蘊乾坤——傑出華人藝術家鄭文彬的書法世界

當代的中國藝術家們始終面臨著來自時代的更迭、觀念的更新強勢衝擊所帶來的多重矛盾,它的發展過程充滿曲折,但同時也充滿了機遇。傑出華人書法家鄭文彬老師執著於書畫之路,追求傳統國學二十多年,始終筆墨相隨、勤學不輟。毫下墨字清秀飄逸,言談中充滿了國學光輝,筆墨中散發著哲理禪情。日前筆者有幸拜訪了這位傑出華人書法藝術家,一場聊天訪談下來,受益匪淺。

以時下最受捧的當代藝術的眼光來看,鄭文彬顯然不是激進、前衛型的當代藝術書法家,但他仍秉持著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的觀念,在創作的題材以及風格上有所創新。他將禪學思想融入筆端,融情於墨,筆墨禪意,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文合一、禪書同體的藝術風格,以此作為自己對書法原則的信仰。在中國當代藝術圈各種潮流涌動的時刻堅持自己的風格,也是藝術圈中相當踏實且忠於自己的典型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

從鄭文彬的書法作品當中不乏看出,他善於從客觀世界中發現美,運用於書法當中。筆法具有鮮明的個性,自由中而不失法度。他用心研究自然,認真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盡情地抒發傾訴自己的主觀情緒。他的書法作品以文雅、流暢見勝,其間涵納極高的人文格調, 表現「意」象,其書法語言及表現技巧形成了獨特的風貌,表現力與感染力極強。他的藝術語言也是十分之質樸、雄渾,充滿表現力和感染力。

《送別》

人常說「字如其人」,書法更加不外其是。每一筆的行書線條都賦予了創作者人格的品格。鄭文彬的一撇一捺中蘊含詩意的棲居,心中的詩意諳於心靈,發乎毫端,為觀者構築起充足的審美思維空間。書法含意向,這也是宋代尚意書風的來由。倘若離開這一點,書法只是簡單地書寫而已。

《思逐風雲》

在當今複雜、多元化的藝術潮流中,他是十分清醒的。"無論用什麼書體來創作,題材的立意一定要先到立住",他這樣說道。經歷過20世紀末中國現代藝術的洗禮,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早已越過形式美的階段,進入了當代社會的深入表達和精神的表現。在這一歷史性的發展趨勢中,鄭文彬老師的書法作品其內在的精神指向,確實具有共同的時代氣息。符合內心,忠於自我。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心態。

這使我想起聖經中耶穌奉勸年輕人這樣一句話:不要走寬敞的大路,它容易使你迷失方向,要走窄路,它使你到達遙遠的目標。或許用在藝術上有所啟示。

拜訪傑出華人藝術家鄭文彬老師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一個可以永無答案的哲學命題,但真誠的藝術無疑最打動人心。鄭文彬的書法越來越回歸到一種對質樸、本真的追求之中,風格、潮流在他的作品中逐漸變得次要。

《月下獨酌》

當代藝術極盡個人風格化,自我意識充分發揚,個人主義成為每一位藝術家的追求。鄭文彬老師卻有一種真誠且質樸的責任感,「成教化,助人倫」是他的信仰。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縮影,對未來有思考的價值,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折射出這個世界。在選題上,他往往將目光聚焦到當下,與此同時,他的書法作品也是當代中國社會進程的現實景觀。

茗墨青初(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趙培霞與鄭文彬老師攜《ORIENTAL藝術焦點》雜誌、《墨緣巴黎—榮耀法國藝術殿堂》紀念珍藏冊合影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這首《墨梅》是元代詩人畫家王冕的一首題詠自己所畫梅花的詩作。詩中所描寫的墨梅勁秀芬芳、卓然不群。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鄭文彬老師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的「一帶一路」環保行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巡展中的《清氣滿乾坤》作品便出自這首詩。而這主題的突出,剛好為主席在十九大結束時接見中外記者時引用。鄭文彬老師用藝術的形式傳遞了「綠色發展,走向世界」的環保理念。

《清氣滿乾坤》

在今年1月,鄭文彬老師應邀參加了第10屆亞洲藝術博覽會「一帶一路」法國專題展。這是由茗墨青初(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國際集郵文化中心與亞洲藝術博覽會、法中藝術展覽協會、法中文化協會、拉斐爾學院、東方藝術雜誌社、杭州梵阿爾茨聯合舉辦的展覽活動,同時也是法國總統訪華後在法國舉辦的第一個大型中法藝術展覽活動,22位中法藝術家聯合展出了他們的作品,藝術家用作品描繪了一帶一路的美好願景。

法國桑利斯市長與鄭文彬老師在展覽現場合影

書法是直接的藝術,語言本身有無限延展的可能性。鄭文彬老師的作品並不僅僅是愉悅眼球的視覺衍生物,他筆下的力透紙背的墨字以驚人的力量來征服人心,正是他追求的這種真誠又蘊藏力量的樸素之美,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書法表現深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記錄科教 的精彩文章:

TAG:記錄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