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諸多為什麼?

中國歷史上諸多為什麼?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諸多為什麼?



中國為社么會出現宦官制度?


宦官發生在農業社會多妻制度。紀元前十二世紀,農業而多妻的周部落,從西方渭水流域向東發展,滅掉了商王朝,遂把這一獸性的殘酷制度帶入中國,從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延續了三千年,直到二十世紀,隨著帝王制度的消滅才退出歷史舞台。


一個男人擁有數目龐大的妻子群之後,為了防止她們向別的男人紅杏出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們想囚犯一樣,關閉在戒備森嚴的皇宮之中與世隔絕。問題是皇宮工作並不能全部由女人擔任,像到菜市場採購之類,便是一樁困惑。如果仍由女人出面,她們勢必要跟男人接觸。如果由男人充當,他們也務必深入皇宮。這對做丈夫的而言,都使他不能安心。於是周部落的酋長們想出了一種殘忍的辦法,那就是,把男人的生殖器閹割,以供差遣,這就是為什麼古中國會出現宦官制度的原因!!!!


中國為社么會出現外戚政治?


外戚政治的誕生主要是皇帝年齡太小,不能正常行駛皇帝職權,那皇權就自然而然滑落到皇太后肩上成為權力中心。在儒家學派意識形態和多妻的宮廷制度下,在皇后的潛意識裡只知道怎麼做賢妻,怎麼做良母,很少跟別的男人接觸,也很少過問前朝行政事務。倉促間掌握全國最高權力,面臨著她必須對十分陌生的政治行為,做出最後決定,她的能力和心理狀態都無法適應。猶如赤身裸體忽然被拋到街上一樣,她恐慌而孤單,唯一可靠的人物不是朝中大臣,因為她根本不認識他們,而是她平日可以常見面的兄弟姐妹,她沒有選擇,只有這些人才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如東漢年僅十歲的第四任皇帝劉肇即位,他的嫡母竇太后就依靠她的兄長竇憲把持朝政;第五任皇帝劉佑登基時才三個月,她的嫡母鄧太后也依靠她的兄長鄧釨獨攬朝綱。。。。。。。常此久往,外戚政治悄無聲息地成為皇權統治的有力桎梏,明爭暗鬥地影響著中國王朝的有序走向!!!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官本位?



所謂「本位」,就是價值標準。以什麼為本位,亦即以什麼為價值標準。「官本位」,就是以做官為價值標準。官為什麼會成為本位呢?因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中國傳統倫理是一種等級倫理,「別內外、定親疏、序長幼、明貴賤」都是等差,縱橫交錯,不勝其煩,很需要有一個簡單明確一目了然的統一標準。那麼用什麼為標準呢?用「君」是不行的,君又貴且少,沒人敢攀比。如果用「君」做標準,那就是鼓勵造反,有誰願意做平民百姓呢?;用「民」也是不行的,民即賤又多,如若以他為標準,國家明擺著無法進步,大家全是農民,國家怎麼可發展?;以「商」為標準,顯然更難成準則,誰都知道,錢賺多少才算多,無法定論,,你說有錢,又不會自動寫在臉上,誰相信?再說你有一百萬,別人卻有二百萬,還有的上億,我們怎麼來界定這個標準?;只有「官」最合適。官於君是臣子,於民是父母,人數不多不少,地位不高不低,而且序列分明等級森嚴,承擔這一任務,也就責無旁貸,當之無愧。大家想想,官分正副科級,正副處級、正副局級、正副部級,層此分明,大小瞭然,你是衡陽市長,別人一聽便曉得是局級幹部,你是長沙縣長,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那是處級領導。以「官」做本位還有一個好處,無論誰,今天是正科,過兩年定會想升個付處,做了副處又會盼個正處乾乾,這樣的制度可以調動官員的工作積極性,是他安心為民做好事,做實事的穩壓器!!!


儒家思想為什麼能統領中國幾千年?



自漢武帝採取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思想以後,儒家思想就一直獨領風騷幾千年,為什麼呢?且讓我們來細細解剖?


儒家講的是「仁愛」,即愛自己的同時也愛別人;道家主張「無為」,即國家制定規章制度,讓百姓自由發展;法家崇尚「法治」,以獎與懲的兩面,勢派、術派、法派的三刀來駕馭百姓。要想清楚,帝國是由三種成分組成的。高高在上的是君臨天下、乾綱獨斷、稱孤道寡的帝王;匍匐在他權威之下的,則是只有奉獻沒有權利的草民,帝王孤身一人威加海內,草民數以萬計一盤散沙。二者之間,則是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這三種人,都對國家意識形態有自己的需求,奉天承運的帝王需要有一種冠冕堂皇的理論為他的統治張本,安邦治國的官僚需要有一種大而化之的主義為他們的施政立法,逆來順受的草民則需要一種講得過去說法來平衡自己的心理,以便心安理得的接受帝國的統治和奴役。這種統治和奴役並非他們的自由選擇,是他們不想接受也得接受的。但有此說法,至少是一種寬慰。可以說,君王、臣僚、民眾都有一種理論需求,三者缺一不可。現在來看看這三種理論之中的哪一種與上述接軌。首先看儒家思想;儒家主張「皇權神授「符合第一種需求;主張「忠君愛民」,符合第二需要;主張「尊卑有序」,符合第三種需求;法家思想是一種政治謀略學,他靠權力威勢、政治謀略、規章制度來武裝皇帝可以,用來教育人民就不太合適,要不用這種理論教育出來的人民個個都是陳勝、吳廣,劉邦、朱元璋。那皇帝怎麼做,官員怎麼管?道家思想到很溫柔,卻只能造就清靜無為和一盤散沙,不能造就大一統更不能幫助好大喜功的君王成就霸業和帝業,這都不符合要求,所以歷史選擇了儒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竹林八賢 的精彩文章:

何為君子 何為小人

TAG:竹林八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