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

淺談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

春秋歷時290餘年,100多個諸侯經過兼并戰爭只剩下十幾個,最後是七個國家主宰了天下。比之春秋,戰國七雄又是一番局面,各國國力更強,戰爭的強度和烈度都達到空前規模,動輒發生幾萬甚至幾十萬人規模的戰役。彼此間的競爭壓力也更大,所以各國的國策更加向功利性和實用化的方向發展,只要能富國強兵,往往不擇手段,傳統的道德規範進一步衰落。

從儒家衍生而來的法家學說,極端性地發展了其技術層面的要素,很好地適應了這一時代要求,因而受到各國君主的青睞。

這一時期,戰國七雄均先後進行了法家意義上的政治改革,湧現了一些代表人物,如李悝、申不害、公仲連、孫臏、吳起、鄒忌、樂毅、商鞅等。

變法基本上以獎勵耕戰和嚴刑峻法為標誌,目標是建立專制君權與編戶齊民並存的絕對主義國家。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也最為殘酷,因而效果也最佳。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1.實行社會什伍編製,在社會軍事化編製的基礎上,實行違法連坐,鼓勵告發,打破鄉里的溫情和道德聯繫。

2.打破貴族世襲制,實行軍功授爵,所有人,只能靠殺敵立功才能改善自己的地位。

3.強制分家,實現普遍的小農體制,獎勵農業生產,以增加國家的賦稅。

4.開阡陌,墾荒地,擴大土地耕種面積,建立廣泛的小農私有制。

5.建立和完善地方區劃,以郡縣統治地方,進一步掃蕩貴族分封體制。

6.遷都咸陽,脫離舊貴族的包圍,便於向東發展。

人人皆知的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實際上不是在「立信」,而是宣示一種有別於散漫的貴族時代的執法精神。無論法令多麼荒唐,就像搬一根並不沉重的木頭,從一個城門到另一個城門就會得到50金賞賜的法令,也會得到嚴格而刻板的執行。

到了戰國中葉,七雄並立已經轉化為秦國獨大的局面,其餘六國都感受到了秦國咄咄逼人的威脅。就情勢而言,六國只有聯合一致,才有可能應付秦國的壓力,但是,六國的聯合由於各國差異和秦國的破壞,往往又很難真正實現。

蘇秦是縱橫家中有名的人物,他了解到山東六國都感受到了秦國的威脅,於是大力倡導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他首先得到了趙國的支持,然後陸續說動齊、楚、魏、韓、燕五國君主,於公元前333年在趙國的洹水會盟,訂立盟約,一起抗秦。由於六國聯合相對於秦國而言是縱向的,所以這件事,史稱「合縱」。會盟結束後,蘇秦被封為「縱約長」,身佩六國相印,象徵著六國的團結。相對於合縱,秦國的對策是連橫,即對六國進行分化,破壞其聯合,政策的主導者傳說為蘇秦的同學張儀。

經過變法,各國均建立起了軍事化的行政網路,各國官僚機構都有所發展,地方郡縣體制普遍建立;由春秋時國人(平民)和部分奴隸轉化而來的農民成了編戶齊民,變成君主制的基石;各國的貴族勢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失去了對自己封地的軍事統治,著名的貴族四君子:魏之信陵君、趙之平原君、齊之孟嘗君、楚之春申君,雖然富可敵國,門客如雲,可一旦失勢,不去別國尋求出路,就變得什麼都不是。

齊國的孟嘗君,一旦失去齊國的相位,回到封地,就變成了一個簡單的富翁,而這個富翁也是靠了門客為他營造三窟,在自己的封地收買人心才做到的。齊公子孟嘗君派門客馮驩到封地薛城收賬,臨行前,馮驩問孟嘗君,收了賬之後,買點什麼回來,孟嘗君說,缺什麼就買什麼吧。馮驩到了薛城之後,發現該地的百姓十分困苦,就將手裡的債券當眾一把火全燒了,說是孟嘗君不要賬了。回來後,馮驩將收賬的經過告訴孟嘗君,說是你這裡什麼都不缺,只缺點仁義,所以我就給你買了點仁義回來。孟嘗君聽了很不高興,但也說不出什麼來,只好無奈地說,先生回去歇著吧。不久,齊王將孟嘗君免了職,讓他回封地薛城去。見主人丟了官,昔日的門客四散而去,只剩下了馮驩,馮驩趕著車拉著孟嘗君回到了薛城,受到了老百姓的熱烈歡迎,這個時候,孟嘗君才體會到馮驩當初的用心。

在戰國時期,士階層變得更加龐雜,求仕的競爭更趨激烈,縱橫家的出現,實際上說明出現了士為求得任用而自薦的風尚。原來帶有強烈貴族氣質的士的處事規則,至此徹底分化,一批轉化為縱橫家之類的功利之徒,一批則轉化為豫讓、荊軻一類的俠士,前者為求利而為人主服務,後者為義而受人驅使,此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帶有某種道德意旨的儒生和墨子之徒,顯然,在這個時期,他們的行為往往顯得迂腐,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也最小。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階段,原來出身平民甚至奴隸的文吏階層,在軍功封爵得官的政策下,開始與春秋時代的士階層混雜,原本沒有爵位的文吏通過軍功得到爵位,地位日益上升,由於這些人沒有土階層那種講求氣節和行為狷介的毛病,所以這些上升的文吏很得各國君主的賞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撒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隋煬帝楊廣——千古唾棄的君王
周瑜計除大患,曹操將計就計

TAG:小撒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