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文迪漫談歷史遊走在官民之間的諸葛亮形象

王文迪漫談歷史遊走在官民之間的諸葛亮形象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國演義》及相關諸葛亮的民間傳說的研究,分析了官家和民間對諸葛亮形象的不同選擇,論述遊走在官家「方誌」與百姓「傳說」中的諸葛亮形象,在官與民的共同讚賞中又各取所需地統一起來,完成了諸葛亮完美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諸葛亮忠臣智慧形象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官家嘉其「忠臣」,百姓尚其「智慧」。諸葛亮的傳奇故事一直為世人傳誦。一部《三國志》寫盡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 一部《三國演義》道盡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塑造了諸葛亮光照千秋的「智慧」 形象。從此,諸葛亮就遊走在官家的「方誌」 與百姓的「傳說」中。遊走在官家 「方誌」與百姓「傳說」中的諸葛亮形象,在官與民共同的讚賞中又各取所需地統一起來,完成了諸葛亮「忠臣」 「智慧」 的形象塑造。然而,官家與百姓共同塑造同一歷史人物的現象,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藝術人物都是不多見的。可見,諸葛亮是歷史上少有的民間和官方都喜愛的人物形象。

一、「史志」記載的諸葛亮形象

1、《三國志》載諸葛亮形象

據《三國志》載,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時期,各二十七年,前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後二十七年是他出仕劉備,實現《隆中對》的階段。

、未遇劉備之前。「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遇劉備之後。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問諸葛亮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以《隆重對》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此後,諸葛亮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終其一生都在踐行《隆重對》。

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三國志.諸葛亮傳》 「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劉備去世後。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繼續踐行《隆重對》。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先平定南方,《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南下「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北上伐魏,建興五年(227年),上《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屯駐漢中,《三國志》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三國志》記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遂行,屯於沔陽。諸葛亮後半生致力北伐,以實現《隆重對》「興復漢室、達於舊都」的政治理想。前後5次北伐中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三國志》里記載了第五次伐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諸葛亮誤用了馬謖,收穫了姜維,。

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

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此第三次伐魏。

九年,第四次伐魏,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諸葛亮五十四歲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在軍事上多有建樹,嫻熟韜略,多謀善斷,善於理政,在軍器上也有創新,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十箭;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三國志》本傳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其著述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等。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亮遺命葬定軍山,因山為墳,家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開一代薄葬風氣。諸葛亮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以「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始,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以負陛下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完成了一個忠臣形象的塑造。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諸葛亮的形象基本是符合歷史真實的,陳壽對諸葛亮溢譽的史實就成為官家和民間各取所需再造諸葛亮形象的源泉。

2、歷代皇帝對諸葛亮的敕封

明君需要「忠臣」 的襯托,有了明君才會有「忠臣」。「忠臣」的存在就是君王聖明的鐵券,同時,官家各級官員也需要下級對上級的「忠誠」。諸葛亮的事迹暗合了帝王的心愿,順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做為「忠臣」的形象累次疊升,終享王祀。

諸葛亮在先主劉備稱尊號時,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三國志·諸葛亮傳》載「章武三年春(223年2月),先主於永安病篤,召諸葛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於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備逝世,劉禪繼位,諸葛亮任丞相、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假節,封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領益州牧,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晉代追封武興王,開後世尊崇諸葛亮之先河。自此以後,歷代皇帝對諸葛亮封號逐次疊升,從侯到王,以至為神。唐封武寧王,宋封忠惠仁濟顯王應王,明配享忠臣祠,清崇祀聖廟漢丞相忠武武鄉侯之祠。

3、歷代皇帝對諸葛亮的褒揚

自晉朝開始,至清皇之際,歷代皇帝都對諸葛亮喜愛有加,屬臣撰寫諸葛亮傳記作品,甚至皇帝自已也感時托史,借亮抒情。

晉代司馬氏對於蜀漢降臣樊建所奏:諸葛亮「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司馬炎感嘆:「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唐太宗稱諸葛亮為「賢相」,贊他為政「至公」。對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的 「公平」治國:要求臣下「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

唐太宗本人勵精圖治,對諸葛亮治國的忠勤,也很贊尚,他說:「昔蜀後主昏弱,齊文宣狂悖,然國稱治者,以任諸葛亮、楊遵彥不猜之故也。」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故封贊忠勤。

元代郝經有《諸葛亮列傳》。明代宣宗皇帝朱瞻基對諸葛亮情有獨鍾,親自撰《歷代臣鑒·諸葛亮》,還繪製了諸葛亮的肖像圖《武侯高卧圖》。彰顯諸葛亮輔助劉備之前,隱居躬耕自樂的形象,表達對賢才的渴求心情。

清代康熙、乾隆、嘉慶三代皇帝,都對諸葛亮推崇備至。其中康熙帝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領悟境界最高,乾隆帝對諸葛亮褒揚最多。康熙帝認為「諸葛亮乃純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人臣要如此,「人君益當如此」。《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帝曰:「朕所撰文內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乃用諸葛亮出師表之語。爾等殆謂此語惟人臣可用,而人君則不可用,是以變其文而譯之。朕每謂諸葛亮乃純臣,亮之此語,非特人臣當如此,而人君益當如此。朕常為諸臣言之,為人臣者猶有可諉,為人君者將安諉乎?惟當敬天勤民,鞠躬盡瘁而已。」康熙帝還把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可與帝王的「勞苦」相比,對諸葛亮人格、能力與功業的褒揚。 「三代明聖之主,而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諉,豈臣下所可以比擬?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遊自適。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之日,如舜雖稱無為而治,然身歿於蒼梧,禹乘四載,胼手胝足,終於會稽,此皆勤勞政事、巡行周曆,不遑寧處,豈可謂之崇尚無為、清靜自持乎。」

乾隆帝弘曆善以詩文褒揚。《蜀漢興亡論》「劉備……英雄不得用其武,狼狽奔走幾十年。既得孔明,於是待以股肱,寄以心膂,用其計謀,而得荊州諸郡之地,有涪城、成都之險,以成鼎足之勢。……延及後主,信用孔明,成都大治。守父之餘烈,保土安疆,七縱之威,六齣之銳,敵國畏之如虎。迨孔明歿,黃皓、陳祗用事,殄民誤國,而漢祚告終。」 如《讀諸葛武侯傳》詩讚曰:

盡瘁終身翊赤符,豈虞一本不勝扶。

隴中已走生司馬,地下何愧鬼董狐。

南北未忘先主志,桓文不道仲尼徒。

錦官城外森森柏,丞相祠堂尚有無?

高度讚揚了諸葛亮輔佐劉備恢復漢室的鞠躬盡瘁的精神,認為諸葛可名垂青史。嘉慶皇帝顒琰也曾賦《讀通鑒紀事本末·諸葛亮出師》詩盛讚諸葛亮。

帝王們敕封和褒譽雖因背景不同,角度不同,但其統治目的和手段的需要是一至的,有正史所載,當不是謬讚。中國古代「忠臣」是維繫統治者與人才之間的一個要素,宣揚「忠臣」思想來協調人才與統治者之間的關係,諸葛亮沒有代劉禪而自立就很好的體現了對先主的「忠」,諸葛亮一生執著於「隆中對」的理想,其耿耿忠心一直被後人所景仰。帝王對諸葛亮的敕封和褒譽,使諸葛亮成為忠臣的典範,其忠貞形象,達到了完美的高度。

二、「演義」與「傳說」的諸葛亮形象

1、一代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是「忠臣」「智慧」典型形象。《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是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指揮三軍,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是一代名相的典範

名士未出仕前的名士形象。《三國演義》寫諸葛亮已是三十六回,「」未出仕前,全用烘托手法,山東琅琊的名門之後,雖避居荊州,「躬耕於南陽」,但又有強烈的功名事業心。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以為笑樂」。他雖隱居隆中,但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性情高逸超群,一派漢魏時期名士風度。

諸葛亮出仕時的策士形象。《三國演義》「三顧茅廬」 寫諸葛亮出仕,非常精彩,是君臣際遇的典範。用鋪墊手法寫隆中相見,在「一波三折」中眾雲托月般讓諸葛亮亮相。一方面寫劉備帶關羽和張飛二人,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訪諸葛亮不遇,二次仍未見亮,卻見其朋友和家人;三次恰遇諸葛亮小睡,劉、關、張三人等待等。一方面寫諸葛亮行態俊朗飄逸,性情高逸超群,言談謀略高遠,一篇《隆中對》為諸葛亮「智」的形象發展打下基礎。

諸葛亮輔助劉備取得江山的故事都是在塑造其「智絕」的形象。

《隆中對》是諸葛亮的總戰略,此後的一切行動都是以此為中心開展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故事也瞄準這個目標進行,目的就是塑造諸葛亮「智絕」的形象。諸葛亮出仕後,劉備以師禮待之,命為軍師。諸葛亮初次指揮的戰鬥是「火燒博望坡」,繼又取得「火燒新野」出奇制勝,改變了劉備軍事上的被動局面,奠定軍師的威信。接著寫諸葛亮出使東吳,顯示其傑出的外交才能。諸葛亮一過江東就遭到東吳以張昭為首的眾謀士刁難,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說服孫權,實現聯吳抗曹戰略意圖。草船借箭、巧借東風、三氣周瑜、大敗曹軍於赤壁,智料華容道,奪占荊州。逼得周瑜咬牙切齒地說:「既生瑜,何生亮」。繼又擊敗曹軍,智取漢中,擁劉稱王,攻取益州,輔劉登基。小說用反襯手法以龐統死於落鳳坡,關羽失荊州,劉備敗猇亭,都因不聽諸葛亮勸告,側麵塑造諸葛亮「智絕」的形象。

諸葛亮輔助劉禪坐穩江山的故事都是在塑造其「忠臣」的形象。

劉備死後,蜀中元氣大傷,諸葛亮輔助劉禪,獨支艱難。堅韌不拔,「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一篇《出師表》完成了諸葛亮「忠臣」「賢相」的塑造。

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支局面。巧布八陣圖,安居平五路,何等瀟洒自如;罵死王朗,七擒孟獲,何等周密細緻;六出祁山,收姜維,破羌兵,空城計退仲達,揮淚斬馬謖,造木牛流馬,七星燈,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顯聖定軍山,穩定局勢,平定後方,打擊敵人,諸葛亮「智絕」的形象躍然紙上。

縱觀《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形象是三國眾人物中最為豐富飽滿的,作者通過《隆中對》寫諸葛亮的智,《出師表》寫諸葛亮的「忠」,從治國本領,兵法戰略,成功塑造了諸葛亮忠貞與智慧的形象。

2、民間「傳說」的諸葛亮形象

民間「傳說」 的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是人們心目中智慧之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是民間常說的口語,可見諸葛亮已是智慧的代名詞。廣大底層民眾為滿足自己的需求,把從《三國演義》《元代雜劇全目》三國戲劇,《三國戲劇》《三國平話》中得來的諸葛亮故事,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理想,創作出新的民間傳說「傳說」,逐漸將諸葛亮演繹成一個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先知先覺的智慧之神。

對《三國演義》故事再創作使諸葛亮成為無所不能的「神」。如: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布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顯聖定軍山等故事。

諸葛亮「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來源於三國戲曲和平話故事再創作的諸葛亮在民間是「人間」的「神」形象。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故事大多是看三國戲和平話得來的,底層民眾多為文盲,並不能讀書識字,但講起諸葛亮故事,卻是滔滔不絕,栩栩如生,語言也是風趣幽默。這得力於他們平日看三國戲和平話,日漸積累,久成「傳說」。諸葛亮在他們心中、口中也由「人」而「神」並深入人心。如:王仲文的《七星壇諸葛祭風》,《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尚仲賢的《武成廟諸葛論功》等虛構的諸葛亮故事,如《諸葛亮火燒博望》、《兩軍師隔江鬥智》、《諸葛亮石伏陸遜》諸葛亮形象被「神話」的故事,這些虛構的「神話」故事源於民間傳說,表達了底層民眾心中理想的智慧形象。有徐庶曾言,南陽鄧州卧龍岡有一仙長,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卧龍先生。此人才欺管樂,智壓孫吳。論醫起死回生,論卜知凶定吉。劍揮星斗怕,書動鬼神驚。六韜三略,妙策神機。我恰纔袖中發課,你去那門外觀窺。安排著香桌,準備著烹茶,(雲)道童,這一來。(道童雲)師父,可是何人到此也。(正末唱)必定是關雲長、張翼德和劉備。文中所述諸葛亮身份被神化為「仙長」,才智逼人,能起死回生,能知凶定吉,掐指一算,便知來者是誰,本領已經遠遠超越一般方士、道士,而「劍揮」、「書動」所引起的威力更是直達神仙的程度。所以這裡的諸葛亮已由人變成神。

【倘秀才】則他那諸葛亮有神機妙術,觀氣色呼風喚雨,善布營盤八陣圖。他可便安日月定寰區,真乃是擎天的玉柱。見如今南陽卧龍,則他那神機廣大真梁棟。吟詩處鬼神動,頃刻彈琴降雨風。則他那妙策無窮,(《曹操夜走陳倉路》)他笑談間知前後定三分,算陰陽有準,盡按著遁甲奇文,他可便玩周天躔度知時運。端的是今古絕倫,揮寶劍呼風喚雨雷霆震,操瑤琴六月雪紛紛。(《陽平關五馬破曹》)。

民間聯想和想像創造了諸葛亮「神人」的身世。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並不缺乏對生活聯想和想像,他們依據生活原型和大自然神奇的現象,創作出了諸葛亮「神人」的身世。如:諸葛亮拜師的故事(作者:福正)諸葛亮八、九歲時,還不會說話,家裡又窮,爹爹就讓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這山上有個道觀,裡邊住著個白髮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觀門閑轉,見了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劃劃地問這問那。諸葛亮總是樂呵呵地用手勢一一回答。老道人見諸葛亮聰明可愛,便給他治病,很快就把諸葛亮不會說話的病治好了。諸葛亮會說話了,非常高興,跑到道觀向老道人拜謝。老道人說:「回家對你爹娘說,我要收你當徒弟,教你記憶識字,學天文地理,陰陽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來學,不可一天曠課!」從此,諸葛亮就拜這位老道人為師,風雨無阻,天天上山求教。他聰明好學,專心致志,讀書過目不忘,聽講一遍就記住了。老道人對他更加喜愛,諸葛亮便隨白髮老道人學成了本事。

諸葛亮鵝毛扇的故事。諸葛亮手中常搖一把鵝毛扇,其實,那不是鵝毛扇,而是一把鷹翎寶扇,能呼風喚雨,驅動鬼神,指落星辰,扭轉乾坤,預知未來。傳說諸葛亮家是開燒鍋賣酒的。有個白鬍子老頭兒經常來燒鍋喝酒,一日三頓,頓頓不落,喝得差不多的時候,總要扯一段兵書戰策。那時諸葛亮十四歲,聽了白鬍子老頭的講解,就像著了迷,半天也醒不過神兒來。老頭兒還有個習慣,臨走時總要打一壺酒拎回家去。時間長了,諸葛亮就覺得白鬍子老頭兒來歷不凡,對老頭兒很是尊敬。有一天,白鬍子老頭兒又來到燒鍋喝酒,諸葛亮就拿著酒走他跟前說:「老爺爺,您天天給我們講故事來,小輩兒敬您幾杯!」白鬍子老頭兒笑哈哈大笑也不推辭:「好!」就開懷暢飲起來。不大一會兒,他就有點兒醉了,也沒告辭就走了。老頭兒走了以後,諸葛亮見他的酒壺忘在桌上了,就馬上灌了一壺酒,要給老頭兒送去。可是,上哪兒去找老頭兒呢?趕巧,天剛下完小雪,地上清清楚楚地留著老人的腳印,諸葛亮就順著腳印給老人送酒去了。他翻山越嶺,走了約摸兩個時辰,見腳印在一棵高大的孤樹下沒了。他四處敗瞅也沒見老人約影子,一抬頭,瞧見樹上有一隻昏昏大睡的老鷹。說也巧,只見老鷹一張嘴,吐出通紅通紅的珠子,掉在地上。諸葛亮把珠子拾起來,仰著脖子,高高舉起對著太陽看。看著看著,手一滑,剛巧一張嘴,那顆珠子掉進嘴裡,又滑進了肚子里,這下可把諸葛亮嚇壞了。這時老鷹醒了。原來,那個老頭兒就是老鷹變的。它哀求說:「快把紅珠子還給我吧里」諸葛亮說:「我已經把它咽進肚子里了。」老鷹一聽,無可奈何地說:「我在這兒修鍊多年了,紅珠子叫你得去了,也算你的造化,只是我死後,你要把我的翅磅翎毛拔下來做把扇子,永遠帶在身邊。有了疑准之事,把耳朵湊到扇子跟前,它就會告訴你辦法。」說完,老鷹就死了。諸葛亮半信半疑,把老鷹翅膀上的翎毛拔下來,做了一把扇子。後來,者葛亮被劉備請去當了軍師。他真按老鷹說的做了,每當遇到難事,他總是搖者扇子,一搖扇子計策就來了。因此在三國紛爭的時候,他總是百戰百勝,名震天下。只有一次錯用馬謖,失去了街亭,那是因為他把扇子忘在家裡啦。

百姓賦予諸葛亮「神人」的智慧和能力。

諸葛亮名傳九州,各地方民眾根據地域、風俗特點,創編了賦有地方特色的諸葛亮傳說故事。這些故事都賦予諸葛亮「神人」的智慧和能力。如諸葛亮發明孔明燈,製造的木牛牛馬,排演的八卦陣等都充滿神奇色彩。勉縣流傳很多諸葛亮富有「神」智的傳說:諸葛亮死葬定軍山的故事。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為了不讓死後的墳墓被仇人盜挖,在臨終前就作了安排。安葬他時只要九個人,八個招重的,一個燒火的,事成後給他們八兩銀子。諸葛亮斷氣後,八個招重的把他埋了。他們為難起來:這銀子怎麼分呢?他們說要是沒有這個燒火的,就好了,恰好一人分一兩。八個人一商量,就想出個主意。這時,燒火的也在一邊做飯一邊盤算著:這銀子不好分,鬧得不好就分不到自己頭上來,不如對他們下毒手,我一個人得八兩銀子。他找來毒藥,把毒藥放進鍋里,等他們回來吃飯。一會兒,抬重的人回來了,進門一齊動手,掄起杠子把燒火的打死了。吃完飯,正要分銀子,哪曉得藥性發作,一個個都先後死去。所以,至今人們不知道諸葛亮的墳墓到底在哪裡。

諸葛亮死治司馬懿的故事。諸葛亮生前算司馬懿要盜挖他的墳墓,就埋了七十二座疑冡,每個墳里都放一本書,書的每一頁都寫有死治司馬懿,書是用毒藥煮過的,司馬懿看一頁,用手指翻一頁,翻一頁就在嘴上沾一唾沫,司馬懿越看越氣,越氣越看,最後大叫一聲,中毒而亡。還有象諸葛亮與司馬懿賭葬地、諸葛井、扎馬釘、罐罐饃,空城計等故事,都賦予諸葛亮「神奇」的智慧和「非凡」能力。

諸葛亮是歷史上少有的民間和官方都喜愛的人,但在喜愛上卻各有所偏,官方偏其「忠」, 民間偏其「智」, 官家尚「史志」,百姓尚「傳說」,究其原因,乃是「史」為我用的實用主義歷史觀。在中國,無論與官方還是民間都崇尚實際,歷史人物和實際需要相結合,有用,好用,實用才是硬道理。官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這個人就是諸葛亮,百姓需要智慧,需要一個能夠無所不能,有求必應智慧的形象,這個人也是諸葛亮,因而,在統治與奴役之間,官與民攜手,諸葛亮從此就遊走在「方誌」 與「傳說」之間以嬴得了官家與民間共同的讚賞,完成諸葛亮一生踐行「隆中對」,重振漢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塑造。《隆中對》寫諸葛亮的智,《出師表》寫諸葛亮的「忠」,「忠臣」「賢相」的塑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漢 的精彩文章:

TAG:天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