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碧血劍》背後的袁崇煥:是誤國罪人,還是被毀的長城?

《碧血劍》背後的袁崇煥:是誤國罪人,還是被毀的長城?

原標題:《碧血劍》背後的袁崇煥:是誤國罪人,還是被毀的長城?










原創漫畫,歡迎分享


編後語


歷史上袁崇煥是否有子,尚存爭議。按《明史》,「崇煥無子」,但《清史稿·富明阿傳》則有不同說法。究竟何者為真相,還需學者分辨。


金庸先生作為「20後」,親歷階級矛盾與外敵入侵併起的戰亂時代,並於1948年移居香港。而《碧血劍》中,袁承志最終也選擇避居荒島做「化外之民」,遠離了戰火紛飛、明清鼎革之際的中土。


晚明亂局一發不可收拾,離不開明帝國糟糕的軍政措施。在此筆者想「紙上談兵」,聊聊明末,尤其是遼東的軍事。

從萬曆末年,歷經泰昌、天啟和崇禎,遼東局勢整體是越來越差,雖然有局部戰役勝利,但整體局勢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為什麼造成這樣的結果,恐怕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來自於明末士大夫的心態。除了極少數實幹者,朝中士大夫普遍不能擺正心態,正確認識崛起中的後金勢力。簡單說就是明朝官員壓根看不起後金,不能正視後金的軍事實力。


因為你是夷,我是華,所以不管輸多少回,輸成什麼樣我也要跟你打,把你徹底從地球上抹去,任何想要和後金和談的都是賣國賊、漢奸。如果國內局勢太平,興許還禁得起這麼「折騰」;國內連年大災,赤野千里、民變四起,此時的遼東就是一個黑洞,朝廷不停地在往裡面填人、填錢。那麼人和錢從哪兒來呢?顯然還是要從中原內地徵調,增加人民的負擔。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孫子兵法》,開篇便是這麼一句重要的話。而在明末士大夫的眼裡,打仗彷彿變成了兒戲,沒事就可以從國內斂斂十幾萬人、幾百個武將就出去打,全軍覆沒之後下回再來。總是輕啟戰端,卻又不重視戰爭,不好好打仗,豈有不輸的道理?

如果從制度層面來看,軍政、軍令都集中於文官手中,一旦這個被指定的文官不會打仗、沒打過仗,結局可能就不會太好。打仗不是僅僅帶一幫人到前線砍人去那麼簡單,複雜程度和難度是臨時指定的文官難以承擔的。比如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大戰,朝廷派曾經在朝鮮抗倭吃過敗仗的楊鎬擔任總指揮,指揮四個總兵作戰,導致了最終的大敗。


於是,連綿不斷的戰火消耗著帝國的國力,遼東沒填上坑,中原也成了窟窿,「民有偕亡之志」,陝地群雄並起。然而面對農民起義,明廷君臣還在犯同樣的錯誤。我是天子,你是賊,我就是要「剿賊」,哪怕他大順軍勢如破竹,哪怕我明知道南遷可以續命。一而再再而三,拘泥於「夷夏」「君臣」觀念和顏面,罔顧實際情況,最終身死國滅,又去怪誰?


曆數明末像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盧象昇和孫傳庭這樣少數幾個很能打的文官,卻是「偏差的倖存者」,而更多的則是像楊鎬、袁應泰、王化貞和楊嗣昌這樣不會帶兵打仗的文官。外行指揮內行,讓整個大明帝國最終滑向深淵。


參考資料


《明史》、《崇禎實錄》、談遷《國榷》、閻崇年《袁崇煥傳》、樊樹志《晚明史》、曾磊《論清朝對袁崇煥的歷史評價》、劉伯涵《袁崇煥與孫承宗》。


歷史遺迹



是時候還尹志平一個公道了:沒有玷污小龍女,是個好人


《鹿鼎記》中沒說全的故事:為何是沐王府世代鎮守雲南?


丘處機沒有路過牛家村,但他卻影響了中國


金庸筆下人物之王重陽:全真道士獨家解密祖師爺是怎樣煉成的


福利:鏟史官皇帝寶寶系列表情包已經在微信表情開放平台上線,歡迎親們打賞,讓鏟史官更有動力努力鏟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鏟史官 的精彩文章:

《鹿鼎記》中的沐王府究竟是何來歷?這事要從大明開國名將沐英說起……
金庸筆下人物之王重陽:全真道士獨家解密祖師爺是怎樣煉成的

TAG:鏟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