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研究「入侵物種」的昆蟲學家:以人性關照蟲性

研究「入侵物種」的昆蟲學家:以人性關照蟲性

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都有它存在的意義,Jacob說:「所有的動物都是我們的朋友,甚至是蚊子。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生態學的語境中被關聯起來,每一個物種都在扮演著一個角色,即使它們看起來令人討厭,並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采譯文|Frances Ji 編輯|武嘉

圖|Lens視覺攝影工作室、作者提供

1

研究「入侵物種」的昆蟲學家

Jacob D. Wickham,美國昆蟲學家。他在2006年第一次來到中國,目前在中國科學院昆蟲與嚙齒動物研究所綜合昆蟲管理重點實驗室、森林昆蟲實驗室擔任助理研究教授。同時,Jacob也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綜合動物學國際學會的主編。

Jacob D. Wickham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被稱為「入侵物種」的特定昆蟲,簡單來講,就是那些在無意或偶然的情況下,從自己的原生地被帶離到另一個國家,並逐漸在新的地區繁衍壯大,威脅當地生態平衡的昆蟲。例如,1990年,亞洲天牛(Asian long-horned beetle)被人意外地從中國引進到美國,威脅到了美國價值6000億美元的木材行業。

詳細點來說,在自然界有一種叫做「昆蟲信息素」的物質,它可以幫助昆蟲們進行交流,像蜜蜂就會運用信息素來將同族的「姐妹」與其他族群的蜜蜂區分開來。某些蛾類信息素甚至強大到可以將4-5公里開外的同類吸引來與之交配!

Jacob的研究集中在對昆蟲信息素的識別上,要知道,很多「害蟲」都有可能被引進至別的國家,繼而給當地的物種帶來毀滅性的災害。所以,他的工作成果不僅可以為資源管理和植物保護者們提供有價值的測量和監測工具,而且可以保護當地的物種資源。

Jacob補充道,「別說像我研究的亞洲天牛和白蠟窄吉丁(emerald ash borer)這種高危害蟲,即便是一些不太出名的昆蟲,如果不小心被引入別國,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被問及是如何走上研究昆蟲這條路的時候,Jacob向我們分享了他的一件童年趣事。

「我在4歲的時候就想成為一名昆蟲學家了。有一天,我在家門外發現了一隻維吉尼亞虎蛾幼蟲(Virginia tiger moth),我就把它帶回家飼養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我被這隻小蟲子神奇的『變身』迷住了,從毛毛蟲到繭,再從繭變成蛾,這個過程太不可思議了!我每天都在觀察,期待它破繭而出。直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媽媽在凌晨3點叫醒我,拿給我看那隻已經變成蛾子的小毛蟲……我就是這樣走上了研究昆蟲的道路,我真的被這些可愛的小傢伙們迷住了!」

Jacob走上昆蟲學家這條路也並非偶然,他有一位非常支持他鑽研科學的母親,一位真菌學家,他打趣地稱她為「一個研究蘑菇的人」。

Jacob說:「在我的童年時光,我每年夏天都會飼養毛毛蟲。我有一系列神奇的昆蟲標本,每年都會拿到國家級的博覽會上參展。不過,曾經有一段時間,用大網子追逐蝴蝶被視為是很不「酷」的行為,所以我在高中的時候隱藏了自己的這項愛好。但是,當我進入大學主修生物的時候,我又開始明目張胆地捉起了蟲子,好在那時身邊有支持我的家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當然,做一名昆蟲學家,似乎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情。Jacob說:「當你決定投身於某個領域的時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所以不要只選擇讓你父母開心的職業,你要誠實面對自己,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我很幸運,有一個理解、支持我的母親。當然,想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還需要良好的科學理念,如何提出合理的假設,然後通過周密的實驗來測試問題得出結論。如果你選擇學習生物學或動物學,那就準備好接受大量的化學和統計學碾壓吧!同時,作為一名昆蟲學家,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數學能力也很重要,但大多數的時候,你需要的還是毅力和耐力,尤其是要有不怕失敗的精神!通常,在得出重大發現之前,我已經失敗幾十次了!」

2

因職業而收穫的難得經歷

夏季是觀察昆蟲的最好時機,每當這個時候,Jacob的身影都會出現在中國的各個林區。迄今為止,他已經去過了雲南、廣西、海南、安徽、黑龍江、遼寧和吉林。基本上,昆蟲最活躍的時候,也是他最活躍的時候!

去年夏天他做了一個項目:測試斑衣蠟蟬(lycormadelicatula)的引誘劑,斑衣蠟蟬是一種從中國引進到美國的昆蟲。其中一個實驗就是捕捉和釋放超過1000隻活的昆蟲,這些昆蟲表層塗有不同顏色的發光粉末,以便科學家們追蹤它們的行蹤。

Jacob說:「那天夜裡,我和兒子用紫外線(UV)手電筒搜尋他們。不用說,那個夏天對於我和孩子來說的確特別難忘!」

Jacob在中國讀博士後的時候,正趕上一些實驗需要在中緬邊境完成,但因為一些原因,他不能親自去那裡採集信息,只能依靠當地哈尼族的兩個幫手。他說,哈尼族的人民非常友好、熱情,總是傾力幫助他。

「我還記得我在他們的木房子里住的那幾個晚上,我和他們一家四代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這對於我來講,都是很可貴的經歷,當你在一個地方研究動物的時候,還可以看到當地人是如何生活的。」

在美國的時候,Jacob曾與Audubon Society』s Allegany Nature Pilgrimage組織共同帶領過許多家庭進行自然徒步活動,這一習慣他堅持了二十多年。在北京,Jacob帶領Teremok(一所北京的俄羅斯幼兒園)的小朋友,去過北京很多地方進行實地考察旅行,帶領孩子觀察自然界中的動植物。

「去年春天,我還在北京耀中國際學校當了兩個月的常駐科學家,與那裡的孩子們分享我對蟲子的熱情,鼓勵他們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家園。」

除此之外,Jacob在念研究生的時候,還在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的一個生物站里生活了近一年。對他來說,這些經歷不僅僅只是工作,而是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在大自然中貼近昆蟲的棲息場所,以人性關照蟲性,可以更好地了解他要研究的對象。

3

人類與「圈養動物」

如何看待動物園這類將動物圈養的機構?Jacob從一個昆蟲學家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動物園在公共教育和保存極度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方面發揮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有些物種瀕臨滅絕,或者說,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在野外已經滅絕,而動物園就成為了這些動物最後的方舟。其次,動物園也可以作為重要的動物研究中心,為動物科學家們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資料。與此同時,動物園還可以通過『圈養繁殖計劃』扮演保育物種的角色。」

在採訪過程中,Jacob也向我們透露了他對於寵物的看法。

在他看來,寵物動物分為兩類:家養和野生。像馴養狗或貓這樣動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以前。人類居住地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這可以為貓這樣的小動物都提供充足的食物,所以,可以說是貓主動融入到了人類社會的生活環境當中。當它們逐漸適應了與人為鄰的生活後,人類也意識到貓可以捕食老鼠這樣的小型嚙齒類動物。

正是基於這樣互利共生關係,人類最終完成了對貓的馴化。所以在廣義的範疇內,貓和狗這類被馴養的動物,更適宜作為寵物與人類共同生活。

但同時Jacob也表示:「我認為大多數野生動物應該待在野外,比如,8米長的網紋蟒蛇可能並不適合被當作寵物。看看佛羅里達的大沼澤地,那裡到處都是緬甸蟒蛇,它們的主人因為厭倦而遺棄了它們。人類真的要學會對自己的寵物負責,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壽命長短。如果你領養了一隻壽命可以超過100年的沙漠龜,那麼你就要想想在你百年以後,這隻龜要何去何從了。幸運的是,對我來說,我養的毛毛蟲最終都會破繭成蝶,飛向樹林,我很高興看到它們回歸自然,因為它們原本就屬於那裡。」

4

昆蟲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在當今世界,昆蟲學或對任何動物群體的研究都是有著非凡意義的。事實上,醫學和傳染病學都與動物學密切相關。現今,大多數現代醫學和特效藥都來自於對老鼠或靈長類動物的實驗研究,像黑死病和瘧疾這樣的疾病,其實是由昆蟲傳播的,需要從動物學的層面來理解和掌握現代的流感病毒株,比如禽流感和豬流感。

「我們對火星和木星的了解,比我們對深海火山口附近發現的動物,以及那些在熱帶雨林里爬行的昆蟲的了解要多得多,這是很可悲的,人類本身也是動物,對其他動物有更好的理解,意味著我們對人類自身也能有更好的了解。世間萬物都存在著微妙的平衡,對某種動物進行系統的了解,甚至能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更深入的認識。」Jacob說。

從昆蟲學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略見一斑。「在美國,一些我很喜愛的樹種瀕臨滅絕,這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昆蟲學家,我還可以做些事情來拯救森林。所以,當有機會進入這些入侵昆蟲的原生棲息地來研究它們時,我義無反顧地來到了中國。」

當下嚴峻的物種入侵問題,不僅僅影響到北美或歐洲,中國目前也有500種入侵物種,它們都在不同程度地損害著動植物環境,其中有75種會直接對中國的經濟產業產生影響。所以,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就像氣候變化一樣。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全球的科學家、政府和人民通力合作。

Jacob說:「人口的不斷增加,為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確保人類在地球上與其他動物(以及植物、細菌和真菌)有足夠的、適宜的空間與環境,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人類需要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希望農業的進步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更少的土地出產更多的糧食,退耕還林,這可以大大保障動物們有足夠的地方棲息。地質學家宣布『人類時代』已經到來,這意味著,地球是由人類主導的,所以地球的命運真的握在了我們的手中。」

人類與昆蟲的淵源由來已久,中國人從古時起就喜歡養蟈蟈兒、鬥蟋蟀,還有那些職業養蜂人,讓蜜蜂為人類「打工」……想想也是不可思議,昆蟲竟與人類的生活聯結如此緊密。

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就像Jacob所說的那樣,「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我相信,所有的動物都是我們的朋友,甚至是蚊子。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生態學的語境中被關聯起來,每一個物種都在扮演著一個角色,即使它們看起來令人討厭,並且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但如果沒有蚊子,那些以吃蚊子的卵或幼蟲為生的魚類、蝙蝠、鳥類、蜻蜓的數量都會隨之減少。我們應該學會尊重所有的生命,不過,偶爾拍死個蚊子還是無傷大雅的!」

國際教育|家庭生活|社區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kids北京 的精彩文章:

京城十大看展藝術「聖地」

TAG:菁kids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