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歷經 162 年,15個皇帝,為什麼一個皇陵都找不到?
中國古代都講究「厚葬」,身份越高,陪葬品越豐富,尤其是皇陵,裡面更是珍寶無數,價值連城,是無數人垂涎的目標。但是,說起元代還真是挺怪,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始於太祖鐵木真,終於元順帝,共15帝,至今未找到一個皇帝的陵墓,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現在先別急著往下看,自己先想一想……想到原因了么?接下來為你解疑。
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蒙古貴族信奉「深葬不建墳」的習俗,因此元朝皇帝駕崩後,只留有墓(葬而無墳謂之墓)。這種習俗起源於成吉思汗。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於清水縣行營。臨死時,他叮囑部將「密不發喪」,實行「密葬」。根據《多桑蒙古史》記載:「諸將奏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護柩之士在此長途中,遇人盡殺之……葬後周圍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復辨墓在樹之下。」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之後,仍然延襲「密喪」的習俗。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也就是說,元朝皇帝駕崩後,一律不用棺槨厚葬,也不用陪葬物品,只以兩根完整巨木,分別鑿空成人形大小,合而為棺,將駕崩皇帝放入裡面,然後將棺材塗上漆油,在棺材的中間和兩頭分別用黃金打造的箍固定。這三個黃金箍已算是最為奢侈的陪葬品,但其作用是替代釘子,好將棺木完整組合成一體。出殯時,將棺材埋入一個極深的土坑下,再用土掩埋,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迹,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這樣,那母駱駝死了呢?他們也就找不著皇帝的墓地了。所以,現在連元朝皇帝的後裔都不知道他們的祖墳在哪,別人怎麼可能找得到?後來,蒙古人祭祖就不找墓地了,他們認為先人就在地下,在地上挖個坑就祭了。元史:「掘地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馬雜燒之」此習一直沿襲至今。
關於元代皇陵總共有五種說法:
其一 :八白室說,但是八白室只是成吉思汗的祭祀之所,並非陵墓,現在已經被否定。
其二 :大鄂托克說,大鄂托克——大地的意思,在《黃金史綱》、《黃金集》、《蒙古源流》中都有記載,但是說元代皇陵在大地之下豈不是有些無厘頭。
其三 :瀘溝河畔說,瀘溝河在元代又叫陸局河、驢河駒、怯綠連河、怯魯連河、客魯連河,今天叫克魯倫河,它發源於蒙古國的肯特山脈,注入我國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呼倫湖,全長1240公里,這種說發與上一種說法相似,給人以海闊天空的感覺。
其四 :不兒罕合勒敦山說,在今天的蒙古國大肯特山脈南部,《史集》、《元代秘史》等中外書籍多處提到此處,這種說法也確有一些依據,因為此處與蒙古人的始祖和成吉思汗淵源頗深,因為這裡就是蒙古人的發祥地,但是發祥地就一定要做墓地嗎?至少至今還沒有驗證。
其五 :就是現在普遍認可的起輦谷的說法,這來源於,但是起輦谷在哪裡?說法不一,元代歷史中也沒有準確的位置記載,這就是說只告訴你名字,沒有告訴你姓什麼,雖然近兩年研究說起輦谷是古連勒古的譯音,與大肯特山南部相吻合,但是我認為遠沒有這麼簡單。
※命運多舛的大明奇才——徐渭
※明朝才子、狀元及第、卻最終客死他鄉——楊慎
TAG:歷史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