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揮別李嘉誠:一個時代的終結

揮別李嘉誠:一個時代的終結

輕輕一揮手,作別商界,香港不再有第二個李嘉誠。

至此,香港四大家族長和系、恆基系、新世界系、新鴻基系的挂帥均已更新換代。就在李超人的揮手間,一個時代划上了休止符。

3月16日下午,香港長和系四家公司破天荒一起公布業績,集團主席李嘉誠也在同一時間宣布退休。一個年屆九旬的老人,面對在場的人一如平時滿面笑容,向大家揮手致意。當日,長和系的四家上市公司股票均小幅上漲,至當日收盤:長和(HK00001)收盤價98.90港幣,上漲0.30%;長實集團(HK01113)收盤70港幣,上漲0.14%;電能實業(HK00006)收盤價71.20港幣,上漲3.26%;長江基建(HK01038 )收盤價66.90港幣,上漲0.53%。

從獅子山精神的楷模到「李家的城」

從1998年起到2018年,穩坐20年香港首富位置的李嘉誠,曾被香港人親切的稱為「誠哥」。這個自幼失去父親,13歲就輟學進了工廠做學徒的潮汕人,一生好學,在商界叱吒風雲78載,經過數十年的打拚,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富豪。他有句名言是:「以菩薩的心腸待人,以獅子的精神做事。」因此,當年有很多香港年輕人以他為學習的楷模,他就是香港獅子山精神的代表人物。

「獅子山精神」﹝Spirit of Lion Rock﹞源自香港電台電視部在1972年起製作的劇集《獅子山下》,每集以處境故事講述一般市民的生活日常,反映當時草根階層的生存歷程、如何面對生活的種種挫折,努力奮進,見證香港歷史。而「獅子山精神」就指香港人刻苦耐勞、同舟共濟和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即使當下生活艱苦,但憑著共同努力終能得到收穫,它自此傳誦至今。自70年代起,「獅子山精神」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口號,「刻苦努力必成功」影響著香港上世紀一、兩代人的價值觀,也將港人的身份與此連結。而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從平民階層一步步通過自身的勤奮努力而成為富甲一方的典型代表人物。

在其奮鬥的七十多年的歷史中,「李嘉誠」這個名字被貼上很多標籤,但他無疑是個神話般的存在。了解李嘉誠歷史的人,對於他的敬佩不僅僅是商業智慧、勤勉努力,更是人情練達的人性智慧。李嘉誠不少部屬是跟著他打拚多年的員工,跳槽率非常低,以至他的麾下菁英雲集,事業茁壯成長。

不怕人比你聰明,就怕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李嘉誠的勤勉也是業界出了名的,手錶永遠調快半小時,起床從來都是在清晨6點,每天至少讀書一小時。因此,他20年來穩坐香港首富的位子。

李嘉誠從收購和記黃埔到出售英國電訊Orange賺千億,從塑料花到地產業,從酒店到零售業,從基礎設施到能源港口,在產業布局上,結合多元化的投資策略,加之正確及時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以及審時度勢的能力,他的商業帝國越建越大,目前已涉及全球52個國家,30萬員工。

這樣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幾乎是完美的。在李嘉誠身邊的人眼裡,這是個從不發脾氣、善於學習的長輩,是個思維敏捷、年邁卻依舊勤勉的長者;在記者眼裡,他是一個和善的老人,從不端架子,他細心周到,從來都顧及到每一個在場的人。

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獅子山下讓人敬佩的誠哥,到今天在國內被稱為「李跑跑」,如今的香港人也對李嘉誠褒貶不一。有人說,他代表了獅子山精神,他神話般的人生軌跡,就如同香港的經濟一樣崛起於世界之林;也有人說香港成為一座「李家的城」,從住房到零售,從通訊到出行,他的商業帝國觸角幾乎壟斷了香港人的生活,讓現在的年輕人看不到希望;階層的固化,財富的集聚,讓香港人再也難以感受到獅子山精神帶來的動力和振奮。

再過一百多天,就踏入九十歲高齡的他,依然神采奕奕。但是隨著他的退休,李家的產業是否還能延續這樣的光芒,企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新經濟的擦肩而過與重拾之路

按照交班的時間日程,小超人李澤鉅將於今年5月接掌父親在長和以及長實主席的帥印,其營商作風會否改變為市場所關注。就當天長和公布的2017年業績表明,長和系的凈利潤實現了6.3%的增長。全年凈利潤從2016年的330.1億港元增至351億港元;長和全年總收入4,148.4億港元,高於2016年的3,823.2億港元。

今年54歲的李澤鉅,深得父親李嘉誠的喜愛,李嘉誠曾給這個愛子打分數:「做爸爸永遠不會給孩子100分,但他都達到90幾分」。這個高分值就已經肯定了他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回顧李澤鉅的職場歷程,雖是一路坦途,經歷卻比常人更豐富:李澤鉅21歲加入長江實業,被安排在當時長江實業在中環華人行的辦公室上班;25歲時,他被提拔為長實的執行董事;28歲時,他代替父親李嘉誠進入滙豐董事會擔任非執行董事;29歲時,他成為長實副董事總經理;30歲時,他成為長實副主席;35歲時,成為長實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業界傳說李澤鉅在成本管理上非常嚴格。

李嘉誠在退休記者會上就記者提出的長和近幾年盈利增速乏力,產業發展的方向和決策權問題時,他回答,世界變遷很大,我猜不到未來。但無論怎麼樣,發展之中一定不會忘記穩健,這是一個固定的政策。公司董事會則表示,長江集團穩步發展,通過內部增長及收購合併,積極拓展業務及收益多元化及全球化為股東爭取最佳利益及回報增值。

縱觀李嘉誠七十多年來的商業戰果,以「穩」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方向,即使其在此過程中,投資全球多元化產業,也是以傳統產業居多(見下圖)。也因此,在接班人的選擇上,一早就定好了長子李澤鉅。因為在他的心目中,比起喜愛高科技的小超人李澤楷來說,長實系放在長子李澤鉅的手中,更讓他踏實和安心。

李嘉誠海外投資項目一覽表

而二十年來,新經濟裹挾著資本呼嘯而來。近年來,李嘉誠明顯感覺到了壓力。屈臣氏在電商巨頭的擠壓下,艱難叢生,為此,李嘉誠也投資了不少另類的題材。2014年,李嘉誠入股人造蛋及植物蛋黃醬公司Hampton Creek,公司研發的人造蛋黃醬JustMayo更進入香港超市市場。而繼「人造蛋」之後,李嘉誠將目光瞄向人造真皮領域,牽頭入股美國科技公司ModernMeadow,利用培植的方法製造真皮。此前,李嘉誠也投資了情緒識別公司Affectiva及火紅的自製漫畫APPBitstrips。在上述等等「稀奇古怪」的投資背後,李嘉誠也顯露出試水新經濟的決心。

接班者李澤鉅也在發布會上強調,在公司工作30多年,方向上不會有轉變,但會加強發展「新經濟」業務。而據港媒引述大摩前星級地產分析員、Portwood Capital行政總裁卓伯德認為,李澤鉅在接班後不可能大幅改變集團營運模式,整體策略也將與以往接近,預期長和系仍會主和投資可長期產生收入的資產,如基建、地產等。

而從李嘉誠的產業布局也可以看出,在這方面產業投資當中他從未想過要佔太多的比重。

中國式傳承與新世代的宿命

當所有人的視線都落在李澤鉅這位新的接班人時,或許大家短暫忽略了李嘉誠的第二個孩子李澤楷。相比李澤鉅,李澤楷更喜歡獨闖天下。他1991年回港,加入和黃不久就不願意按父親安排的道路走了,他自己開始設計人生。1992年,他創立衛星電視,1993年便高價售予傳媒大亨默多克,據傳獲利逾30億元,繼而創立了盈科集團,大展拳腳。而李澤楷相比父親與兄長的過人之處是,這個小超人非常看好新經濟,1998年就提議香港仿效美國矽谷興建數碼港,並獲得時任特首董建華的支持。翌年李澤楷將旗下盈科拓展資產及獲數碼港發展權,借殼得信佳上市,並易名盈科數碼動力,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五十位數碼精英之一,1999年以後一躍成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2000年,李澤楷與其父親如出一轍上演蛇吞象,以2900億港元鯨吞香港電訊,上市後的電訊盈科(HK00008)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個人財富曾逼近其父親李嘉誠。同時,他還曾是騰訊早期投資人,擁有過騰訊20%的股權。1999年,李澤楷更以220萬美元購入騰訊20%的股份,但遺憾的是,這位小超人低估了中國國內新經濟產業的發展,兩年之後,他以1260萬美元將騰訊20%股權賣給了MIH控股集團。這筆買賣當時已算是高利潤了,然而如果不退出,以今天騰訊的市值來計算,20%的股份接近300億美元,比李澤楷現在整個電訊盈科的市值還要高。即使是有著過人商業頭腦的李嘉誠等等香港的億萬富豪們,沒有預料到中國科技的發展速度和巨大成就。

如今的香港數碼港,風景優美,更多香港人把這裡看作是用科技包裝出的香港最貴豪宅,數碼港並沒有成為香港的「亞洲矽谷」,電訊盈科更沒有成為谷歌或微軟,也不敵騰訊和阿里巴巴。

這錯失的新經濟盛宴,不僅僅是李嘉誠、李澤楷的宿命,也許也是香港多年來難以擺脫的宿命。

回歸二十年以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香港從7000美元增長至如今的4.6萬美元,翻了6倍有餘,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七個經濟體之一。然而普通人民的生活質量卻絲毫看不出如何「翻了六倍」:根據2016年樂施會報告,香港700萬人口中,貧困人口為117萬人,貧困率高達17.6%。基尼係數從1997年的0.518攀升到了2016年的0.539,位居發達經濟體之首。香港連續五年蟬聯全球住宅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樓價入息比率為17倍,遠超第二位溫哥華的10.6倍。

一個以房地產為支柱產業的地區,不僅使香港經濟活力受損,新興產業幾無發展,上升渠道幾乎被堵死;另一方面,香港人民親身體會嚴重的貧富差距,仰望著高不可及的房價。港媒報道,曾有個大學畢業生,為了分到政府公屋,寧可十年不找工作處在失業狀態,以換取一套房子。這種畸形心態和不滿情緒日積月累,成為駱駝背上愈來愈重的稻草。

有一組數據或許可以說明一切,2010年的香港十大富豪中,從第一名的李嘉誠的190億美元到第十名馮國經的29億美元,其財富總值達800億美元。在2018年最新的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中,十大富豪的個人資產總值為1779億美元。從2010年到2017年,僅僅7年的時間,十大富豪的財富總值已翻番。而2017年香港GDP為26626.37億元港幣,摺合3413.59億美元,十大富豪的個人資產已相當於整個香港全年GDP的 52%。而我們可以從這十大富豪的財富來源看出其產業布局,五個富豪財富來源於房地產,李嘉誠財富來源雖是多元化,但地產物業在其中佔比不少。(見下圖,1B=10億.編者注。)

除了房地產、賭場外,排在前十名的富豪財富來源僅有一個是金融服務、一個是電子商務。這個數據表明,不僅香港財富集中程度非常嚇人,而且香港的產業表現出明顯的畸型。

在高科技方面,香港錯失無數次升級的機會。而少了高科技的香港,還能站在時代的前沿嗎?

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地區,企業的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這個區域的競爭力。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或轉型都與香港幾大富豪家族息息相關。香港經濟的黃金時代,造就了李嘉誠們,讓他們成為了巨富,但是他們是否給這個時代帶來了創新和進步?財富一旦建立在房地產的基礎上,就意味著無數人將會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造成香港今天的局面,不得不說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反觀一河之隔的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現在,而今GDP已接近超越香港。可以預見,未來的深圳經濟會超越香港,這是深圳的經濟結構和香港的差異決定的。深圳也有房地產、有金融業,也受困於高房價,但是深圳還有高科技行業,無論是先進位造業,還是互聯網行業,深圳都有全球領先的趨勢。香港並不是沒有科網企業,但相對於美國有蘋果、亞馬遜和谷歌,內地有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香港明顯遠遠落後。

從2018年最新的福布斯富豪榜單可以看到,騰訊、阿里巴巴的個人財富增長正以飛一般的速度追趕著。馬化騰、馬雲分別以453億美元、39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排名第17位和20位,超越了李嘉誠。而在2018年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前十位的多是軟體、電商、臉書、電信行業,高科技產業越來越佔據時代和資本的主流。

有人說,在香港,無論是老一輩的企業家,還是新一代的企業家,在格局上都已經跟不上時代了。這悲觀的闡述,宿命感太強。

在香港經濟多元發展這個問題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她的施政報告里講,「要香港經濟持續向好,多元發展是必然出路。本屆政府有決心大力發展傳統產業以外的新興產業,並認定創新及科技和創意產業是具優勢、有潛力的產業。」「為了讓香港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政府會循包括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採購和科普教育這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並投入所需資源。」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也表示,創新科技是發展多元化經濟的核心,今年《財政預算案》為此預留了500億港元。其中,約200億港元會用於發展第一期港深創新科技園,預計不久將會成為香港的創科中心,將本港的金融及專業服務、深圳的創科生態及廣東的高端製造業相結合,配合大灣區發展。

相信香港已經聽到了新經濟的濤聲。正如二十年前,李澤楷感知到了高科技的發展趨勢一樣,李家人也聽到了新經濟的濤聲。

但是,只有邁出去,才會有希望。

希望李嘉誠這一揮別,也同樣讓香港揮別這個依賴於房地產經濟的時代。

(感謝您的閱讀並關注「香港丁香社」,歡迎分享朋友圈。請尊重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您的關注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港丁香社 的精彩文章:

TAG:香港丁香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