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經的亞洲最大糧倉,現已成為上海黃浦江岸的記憶劇場

曾經的亞洲最大糧倉,現已成為上海黃浦江岸的記憶劇場

GI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 界 設 計 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凝記憶

濱江碼頭,萬噸筒倉,以建築和藝術重塑一個集體記憶劇場。

在上海,一個黃浦江,一個蘇州河,在過去都顯得不喜人親近。外灘遊人如織,蘇州河畔高築圍擋,人們似乎大部分時間很難真正走進這兩條對於上海而言意義非凡的水系。如今,「兩岸貫通」工程將大大改善這個狀況,完工後的浦江兩岸將一躍成為世界級的水岸空間。就在此時此刻,楊浦濱江與對岸的民生碼頭已經對市民開放。

封面攝影:曾無;封面造型:劉瀟;封面模特:裴蓓

碼頭旁這座擱置多年的巨大混凝土建築,曾是「亞洲最大糧倉」,長140米、高48米,外部由30個巨筒連接而成,由於濱江產業轉型與工業外遷等原因已廢棄多年。對於上海市民來說,這座巨型的筒倉就如同家中窗景的擺設,長年累月地存在於視線之中,卻無法近身,這一擺就是二十幾年。現如今,已經是文物保護建築的筒倉亮起了燈,裝上了大扶梯重新開啟,作為「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的主展場和未來的濱江藝術核心,迎來了人們的到訪。

「遺迹」是「討論未來的理想之地」

主策展人之一 Stefano Boeri 談及為何來到上海,他給出了「上海是一個討論未來的理想之地」這樣一個答案。若不是經歷了筒倉從「遺迹」變為展覽館的過程,恐怕很難設身處地地理解這句話。曾任米蘭市副市長的 Boeri 說,自己始終是一名建築師,而建築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改變——改變現在,並所代表一種由現在預見未來的氣魄。首次走進未完成的筒倉時,巨大的倒錐體與支撐它的結構,密集地將空間充滿,工業建築的力量感幾乎讓每個人都顯得很渺小。支撐倒錐體的結構柱8個一組陣列排布,規則而高大,其中一些柱子用鐵板捆綁著用於攀爬的梯子,有一種極為樸素的裝飾感。

與 Wallpaper* 曾報道過的 Thomas Heatherwick 設計的蔡茨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中數個被掏空的筒倉不同,民生碼頭筒倉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工業建築的尺度和結構,配上黃浦江中貨輪的汽笛,曾經忙碌的碼頭和倉庫就被重構出來。巨大的尺度、完整的形式與昂貴的造價構成了紀念性建築的基本要素,可以被不停的更換功能則是它存活在歷史中的必要條件

由於筒倉一期改造工程的重點是服務觀展與保護歷史建築,最大的新構造只在北立面筒壁外側放置了一組由建築師柳亦春與藝術家展望共同設計的臨江扶梯,引導人流和觀景。

Stefano Boeri 在他的作品「林中之境(Radura)」之中。作品源於 Boeri 從建築師角度對於森林和城市環境的思考,森林內部空地被雕刻並組合在一起,為生物多樣性繁殖和增殖提供條件;城市內部空地的滲透性邊界則創造了一個讓自己與外界同時分離並連接的、意外的親密空間。

主策展人之一李翔寧提到,很多人說雙年展太多了,但他覺得在中國這個時期,展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中國劇烈發展的速度,城市與人的關係需要不斷有審思和對話的時機,公共參與的展覽或許是一個好辦法。

在中國,一說到城市大家總想著「造房子」,很容易忽視「空間」的概念。在城市空間營造中,建築師完成一項建造任務只是開始,而公共生活的內容和延續,則需要很多人來共同完成。作為一名建築評論家、學者和策展人,李翔寧試圖完成一種將建築自身、空間營造和案例、藝術作品結合在一起的展覽,來推進城市文化,激發公眾參與建築文化和空間藝術的討論。由此,此次展覽以「連接 thisCONNECTION :共享未來的公共空間」為主題,延續著對城市空間的探索與發現,形成了一個藝術帶動城市空間發展的新模式。修復改造後的筒倉,通過展覽活動為市民帶來與曾經斷裂空間的重新連接,更給每個人一個想像城市未來的空間,從而使每個人都擁有想像未來的權力

主策展人李翔寧延續了他在多個國際策展項目中對建築的聚焦,以及在2015年SUSAS中對城市問題的關注和對已有舊建築的應用,本次的策展計劃跨越了學科的邊界,融合城市、建築、藝術、科技等多重視角,為公眾帶來巨量而多元的展覽群。

這個改造項目在SUSAS閉幕後仍將繼續,未來會成為兩岸貫通中的重要節點,成為浦東乃至上海的文化藝術新地標。規則的結構和同質的形式反而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未來的筒倉一層計劃將全部開放給城市成為濱水空間的一部分,巨大的混凝土筒內或成為裝置藝術的展示空間和交易空間,而頂層的平台或設計為新的旅遊勝地。

未來筒倉計劃實現類似「藝術銀行」的功能,將存儲、展覽、交易一體化,與糧倉原本的功能是相通的。這種模式在傳統的美術館中難以實現,但在一座故地新生的糧倉中則划出了未來的格局。

重點作品

位於筒倉主展館四層的「拉斯維加斯工作室——來自 Robert Venturi 和 Denise Scott Brown 檔案館的影像集」中,策展人 Martino Stierli 展示了兩位著名建築師和理論家,利用相片及影片的手法所記錄的城市形象(其中有部分資料是在 Las Vegas Studio 中首次展出)。拉斯維加斯工作室創造了建築攝影、城市研究、理論和本地貿易之間的關係,這種工作方法與經驗數據的獲得一直是人們忽略,而這也恰巧是由他們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記錄城市的方式。這個工作室強烈的符號感和現象角度,觸到了那個時代建築學和都市主義領域的敏感神經。人們爭論著到底什麼是當代城市的形式與美學,而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學家們在談論愈發嚴重的城市去中心化和郊區主義;總有人感到迷茫,同時也總有人持反對態度。

展覽中既有一些十分經典的拉斯維加斯特寫,也有各種出人意料的旁枝末節。策展人將這些影像先於理論拿到觀展者的面前,讓觀者體會,維加斯影像的真正目的也許會在不經意間、在某個無意識的快門下,被記錄下來。

時任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首席建築與設計策展人的Martino Stierli站在「拉斯維加斯工作室」展場中;他說,這次展覽提供了該項目在可觸及範圍內的全部資料,對於我們來說,一窺究竟的機會也是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經歷。

位於筒倉一層的「尋找馬列維奇」裝置由非常建築工作室創始人張永和設計,一組六個取景器一樣的裝置可以進行旋轉,用來尋找設計師在展場內事先布置好的幾何形狀,由於距離帶來的透視,形成了有趣的視覺效果。標誌著至上主義誕生的《黑色正方形》等純抽象繪畫正式在工業時代的背景下創作的,而在上海的筒倉中,同樣是一座工業建築中,再次尋找馬列維奇,就給互動的趣味增加了一層抽象與地域形式重逢的意義。而取景、觀看、照相機等,則是建築師張永和長期著迷的話題,「向透視和攝影的發明致敬」,張永和在所著的《小偵探》的結尾這樣寫道。更為精緻的裝置製造尋找的過程,使裝置本身也成為了十分精彩的設計作品,觀展者在搜尋過程中有機會對場地產生更深入的甚至特殊的認知。

張永和在透過「尋找馬列維奇」取景器觀看筒倉

2016年,世界知名丹麥-冰島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 在龍美術館舉辦了個展,引發觀展熱潮。而此次筒倉中,Eliasson 同樣帶來了他代表性的光學裝置。他使用了整整一個混凝土筒的一層,將空間封閉,並在圓點處放置了一個由3層頁片包裹的發光體裝置。頁片由電力驅動旋轉,不斷形成變化的縫隙,而光則透過這些縫隙,灑在地面和弧形的牆面上。參展人將它稱為「你的偶遇」,光線隨機地掃過空間,空間就跟著光的指引發生移動和變形。人們在這裡,視覺將被強力地控制和引導,短暫的黑暗中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瞬間出現的光亮組成了這個裝置完整的藝術體驗

觀者在閉合的圓筒中靜靜等待Olafur Eliasson的光學裝置啟動,獲得形式感極強的與光「偶遇」的體驗

除此之外,許多擅長空間裝置的知名藝術家如Lawrence Weiner、尹秀珍、劉韡等都為筒倉帶來了作品。漫步在筒倉的混凝土柱網中,便可與它們相逢。

左滑查看尹秀珍的「內省腔」映照了人體在子宮中的狀態。子宮是生命的起點,我們曾經與她如此地親密卻沒有記憶。藝術家用收集來的不同人穿過的衣服創造一個孕育生命的空間,使我們有機會回到母體中,進行自我觀照,達成「內省」的自我觀察。

左滑查看二十一世紀美國最重要的觀念藝術家Lawrence Weiner,在此次SUSAS展覽中的 「混亂中迷失」 是他的首個中文作品。該作品源自他在MAI 36美術館的Within Grasp展覽中的作品「LOST IN A SHUFFLE」。結合筒倉自有的結構,Weiner創作了以圓周運動為表述載體的作品,用以讚美迷失的表現下循環往複的本質。

作為「顏色」展覽視覺及概念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件劉韡的「謎中謎」大型浸入式裝置作品包括大量由軍用或運輸用帆布完全包裹的高聳金屬結構、數個經典的球形書裝置作品、一系列幾何金屬框架、兩組大型海綿材質結構、一把傳統中國圓桌,以及一個無止盡地展示著黑暗的投影。裝置整體模擬了迷宮的布局,供觀者於其中遊走,徘徊。

SUSAS的發起者們一直關注城市更新、工業建築和基礎設施的更新,這是復興城市空間必須要完成的工作。政府機構、社會資本和專業力量,從2015年西岸的飛機製造庫到本屆選擇在八萬噸筒倉工業空間舉辦,不斷通過多元的方式塑造出新的公共空間,在舊地殘垣上,共同製造新的集體記憶劇場。本屆由 Stefano Boeri、李翔寧、方振寧作為主策展人,聯合了200多位全球知名的藝術家、建築師、規劃師和學者,共同呈現上海對未來公共空間的想像和試驗。除了民生碼頭的筒倉,藝術季在上海各個角落也設置了實踐案例展與聯合展。藉助遍布城市的展覽計劃,使市民可以一起參與其中,來思考「未來城市空間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能夠讓人們方便地連接和切斷聯繫」這一議題。以及如何利用想像力去設計一處親密環境,並在此過程中重建人們的聯繫。

左滑查看從浦江對岸望向正在動工的、體量龐大的八萬噸筒倉,在數十年間,是一座附近居民習以為常的遠景擺件,但在其閑置期間從未向居民開放。在上海政府單位(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員會、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浦東新區人民政府)主導下,將筒倉重新投入使用,從糧倉變為建築與藝術的巨型「劇場」。

改造建築和重新規劃功能,其實是去設想一種新的公共關係,新的空間關係;筒倉通過SUSAS的建築與藝術內容來重建人、記憶與環境的親密關係。Boeri 說,人生中有些重要的片段,會突然闖進你的人生,然後改變你生活的時刻,成為你人生的里程碑,你會把它們按順序一一記在心裡。而曾存於舊時糧倉老員工和浦江居民記憶中的筒倉,創造了新的片段闖入人們的生活,刷新了記憶,搭建起城市與人的新關係。

朱海、朱迪、張子岳攝影

張子岳撰文

圓也、嚴大發編輯

EastBund 場地支持

激進建築預言者

Superstudio

16所最佳日本現代住宅

智慧且美的空間運用

柏林像素藝術團體 eBoy

為你開啟不褪色的2.0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allpaper卷宗 的精彩文章:

城市、時代與跨界創作,一場藝術家們在澀谷的對談

TAG:Wallpaper卷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