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肖姐心聲:關於孩子的情緒處理與專註力培養

肖姐心聲:關於孩子的情緒處理與專註力培養

關於孩子的情緒處理與專註力培養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他們的情緒越來越捉摸不透,他們有越來越多的想法,我們應該如何處理他們的情緒?如何培養孩子的專註力?這是目前我聽到最多的兩個疑問。關於孩子的情緒如何處理,其實在之前的信中我有提到,在這裡再啰嗦一下。


具體做法:直截了當地說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臉上流露出的情緒例如「我看到你很傷心的樣子,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是「你看起來不太高興,什麼事讓你生氣呀?」

作為處理情緒的第一步,「肯定」的意義是向孩子表達:「我注意到你有這個情緒,並且我接受有這個情緒的你。」

特別提醒:無論孩子怎樣回應你,你都應該讓孩子知道,你尊重並完全接受他的感受。

比如,你的孩子膝蓋撞到桌子,覺得很痛、很懊惱,邊尖叫邊踢桌子,因為他對桌子很生氣,認為是桌子造成他的痛苦。此時的情緒引導就是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定義他的經驗:「你現在很生氣,是嗎?你現在很痛苦,是嗎?」定義是很關鍵的,這樣一來,你們就將問題的根源從桌子轉到孩子自己身上。「不是桌子,而是你覺得痛,是你自己在生氣。是的,我了解你這種情緒。

父母用理解和愛擁抱了孩子的情緒,而當孩子感受到理解與認可,他的憤怒就逐漸消失了。身體上的疼痛也許還在,但是對疼痛的抗拒,也就是憤怒,這時就被消除了。孩子在你們眼中讀到了慈悲和理解,這可以放鬆並撫慰他的情緒,而那張桌子,也就是引發情緒的原因,就不再重要了。

在以理解和慈悲擁抱某個情緒時,你們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外在轉向內在,教會了孩子為情緒負責。你們讓他知道,他對外在刺激(也就是觸發情緒的事物)的反應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有所選擇:「你可以選擇不理解或理解,也可以選擇反抗或接受,總之你是可以選擇的。」


原則: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

孩子對情緒的認識不多,也沒有足夠和適當的文字描述情緒,要他們正確表達內心的感受是比較困難的。

家長可以提供一些情緒辭彙,幫助孩子把那種無形的恐慌和不舒適的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下定義、有界限的情緒類別,刻畫出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

例如:「那讓你覺得擔心,對嗎?」或者「你覺得被人冤枉了,很憤怒,是嗎?」

孩子越能精確地以言辭表達他們的感覺,就越能掌握處理情緒的能力。當孩子生氣時,他可能也感到失望、憤怒、混亂、妒忌等當他感到難過時,可能也感到受傷害、被排斥、空虛、沮喪等。

認識到這些情緒的存在,孩子便更容易了解和處理他們所面對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急於說出事情的內容、始末、誰對誰錯,你可以用說話把孩子帶回到情緒部分。例如:「原來是這些使你這樣不開心。來,先告訴我,你心裡的感覺怎樣。」「哦,怪不得你這樣反應呢!現在你心裡覺得怎樣?」

孩子需要一些時間去表達他的感受。耐心些,當孩子正努力地說出情緒時,不要打斷他,鼓勵他繼續說下去。當孩子有足夠的情緒表達後,你會發現孩子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說話速度、音調、音量和語氣等都變得舒緩了。待孩子的情緒稍微平靜下來後,就可以繼續引導他說出事情的細節了。

設立行為規範,即划出一個明確的範圍,裡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的則是不合適和不能接受的。

比如孩子受挫後打人、罵人或摔玩具,在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情緒並幫他描述感覺後,你應當使孩子明白,某些行為是不合適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

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問題,不良的言行才是問題的關鍵。所有的感受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並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接受。


我知道我感覺糟糕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這些不舒服感覺的問題在哪裡,我應該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呢?

接下來,大家就可以引導孩子找出更恰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面的情緒。先問孩子他想得到些什麼。

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他自己想辦法,幫助他做出最好的選擇,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例如:「如果重新來過,除了罵他,你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嗎?」、「下次發生同樣的情況時,怎麼做會更好?」、「為了避免同樣不如意的情況出現,可以採取哪些預防措施。」

例如:「剛才小明走過來的時候,你對他說些什麼,他就不會拿走你的故事書?」、「為了避免你不在的時候別人拿走故事書,你可以想出多少個辦法?」如果必要,家長不妨以爽快和愉快的態度參與,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專註力是一種習慣,而習慣要從小培養,抓得越早,後面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在一、二年級就沒有養成專註的習慣,到了三、四年級想要再調整就會很困難。


改定時為定量。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八點就寫完作業了,於是讓孩子額外再做題。這樣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反正早寫完也得寫,還不如晚點兒寫完。


家長不要干擾孩子的學習思路和專註力。有些家長看孩子的作業發現錯誤,就說你這道題做錯了,也不顧孩子正在寫其他作業。有的孩子會在寫作業的過程中,不斷向父母提問,如果大家給出了回應,其實就是在影響孩子專註力的養成。他會養成做作業時討論、交流的習慣,並把這一習慣帶到課堂中。

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嘮叨和訓斥。即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長也不要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那樣等於強化孩子不集中的特點,孩子也會在心裡認同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觀點。


有時候我們要做的只是閉嘴旁觀,因為沒有人催我,沒有人關注我,反倒讓我非常得專註。

我們小時候父母也太忙了,沒時間嘮叨我們,而現在,一個孩子有好幾個大人管著,每個人都對孩子發出指令,孩子的內心其實是亂的,誰說都得聽,各種嘮叨毀了孩子的專註。

不隨便嘮叨,尤其是她學習、吃飯或者看書的時候。如果您的孩子主要是由老人帶,那麼就必須和老人溝通,讓孩子專註於自己的世界,這一點非常必要。


很多孩子喜歡玩遊戲,因為遊戲有個特點,一旦你「通關」之後,就不愛玩了,反而是輸了遊戲倒還保有吸引力。自然並不是「失敗」吸引孩子,而是遊戲中孩子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有及時的反饋和體現,上一回得了10分,這一回就得了20分,雖然還是沒「過關」,但分明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因此遊戲的一大特點是及時的回饋帶來的「信心」。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恰恰很缺少及時的回饋,比如他新寫了篇作文,他自己感到有什麼進步呢?如果總感覺不到進步,就容易信心不足難以堅持。

如何把遊戲的機制也用在功課中,該怎麼做呢?

在學習中,盡量得到真實的反饋。你還需要認真地說出你認為好和不好的地方以及利用,誇誇他,而不是隨便一句寫得不錯就完了。(給出具體的評價)


溫馨的家庭氛圍關鍵是夫妻雙方的情緒穩定,尤其是媽媽的情緒。

情緒穩定的媽媽帶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他會覺得,我只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我不用做他們兩個人的拯救者,他們能解決好自己的事情。

而且情緒穩定的媽媽會給孩子榜樣,「我也可以這樣平靜地做我的事情」體現出來的,就是長時間的專註力。


刻意觀察訓練,為的是讓孩子對一件事情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強化「有意注意」,可以跟孩子玩下這樣的遊戲:給他一些種子,讓他去觀察種子的發芽、成長和結果,並把結果跟你說。孩子在未來的學業中,往往也需要長時間的注意力,這樣的刻意觀察訓練就為他的專註力發展奠定基礎。

如果他自己喜歡問問題,那太好了,就引導小孩,你覺得呢,還有呢,能不能找到五個以上的原因?如此引導孩子去觀察事物,尋找心中的答案。

孩子的專註力提升,源自父母的"不提供答案」。


小孩趴著寫作業,跟端端正正寫作業,兩種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趴著會很舒服,但效率就差了,特別容易分神。周圍有任何一點動靜都會馬上把注意力吸走。反過來端端正正地坐著幹活,就沒那麼容易分神。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思想、情緒和行為,三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譬如昂首挺胸,人就會瞬間變得自信,看問題也更積極向上。或者,嘴角向上彎15度成微笑狀,你會否感覺到隱約的快樂。因此,在孩子寫作業時先提醒他要坐姿端正。


先跟孩子玩「請你跟我這樣做」,做單一指令的進行,之後可以進行兩個連續指令或是三個指令,像是「幫媽媽拿***、***、***三樣東西過來。」「先去***,再去***,最後再去***」(動作指令),孩子要做出正確的動作,就需要專註後的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動作。剛開始,如果孩子無法進行,可以讓孩子先練習複述一次,一邊做的時候也可以一邊念出剛剛的指令,做自我提醒的訓練。

(1)聽故事

在講故事前,先向孩子提出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聽完後回答問題,還可以要求他在聽完故事後複述給你聽。

(2)傳話

經常讓孩子做傳口信的人。「你去告訴爺爺,今天晚上9點,中央電視台有他喜歡的節目。」從簡短的到長一些的句子。

(3)學話

教孩子跟隨你說話,在完整地說一句話後,你說前半句,讓孩子說後半句。

(4)謎底就在圖書中

跟孩子說故事後,可以問問孩子故事的人物、主要情節、內容重點。如果孩子還是不清楚故事內容,讓孩子嘗試自己一邊看書一邊說故事,請他反問家人問題。這一部分主要是做閱讀理解的訓練,讓孩子在學習專心聽故事、看故事中,還需要理解其中的內容。


有很多運動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專註力,比如籃球,尤其是投籃,心不靜下來很難投得進;跑步、走平衡木、打乒乓球、跳繩……身體是有記憶的,你給他輸入專註的無意識記憶,它就記住了。身體又是相通的,運動帶來的專註力會貫輸到大腦和身體的每一根手指上。


要多鼓勵孩子參與。很多大人聊事情,發現小孩也參與進來,多半會說: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

小孩子插嘴其實是一種參與感,沒有參與感的孩子會認為周圍的事情跟他沒有關係,老師、父母說的話他也不會放在心上,因為他聽慣了那句話,「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話都不能說,還聽你說做什麼呢?

其次是問問孩子的看法。大人說話時,可以問問孩子的觀點,讓他覺得自己被尊重。千萬別忽略了聊天對話的作用,一個不懂傾聽的人,注意力、耐性不足的人是很難長時間跟人聊天交流的,這本質上其實就是孩子聽覺注意力訓練的過程。


這些活動包括:書法、棋類、猜燈謎、學鋼琴、釣魚……甚至是讓小孩下廚做菜。做菜是需要耐心的,切、炒、下料、火候,每一步做錯,出來就不好吃,這非常需要孩子長時間高度關注。菜出來後,如果特別好吃,小孩就有一種成就感,「原來專註做事可以這麼快樂!」

我們做的每件事,如果需要長期做下去,總是需要些甜頭,即反饋。美味的菜品,家長的表揚,就是極好的反饋!

其實,不用擔心小孩會受傷,三歲的孩子已經可以適當地參與一些下廚的工作,父母常常代勞,孩子就不會用心。當然,前提是有大人陪同的情況下。


跟孩子一起玩動作模仿,想像自己是一面鏡子,跟著父母的動作進行,剛開始給孩子的動作要簡單一些,速度也盡量放慢,等孩子熟悉後,可以互換角色,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培養孩子專註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體實施方法也不盡相同。其實每個孩子,先天都有個體差異,對事情的專註程度都不一樣,以上幾個方法是大家在平時就可以和孩子玩的遊戲。大家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稍微關注一下,把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專註力作為一種生活習慣。


第三周提醒

1. 天氣日漸轉暖,從下周一開始,全校同學開始統一著裝。周一穿禮服;周二至周三穿紅色棒球服;周四、周五穿藍白色運動校服。

2.關於校本課程的放學時間、地點。

(1)周一至周四放學地點都在正門。

(2)周五上體育類校本課程的孩子,放學地點在側門(西門)。

3.每天中午,孩子們會伴隨優美的音樂開始練習書寫,孩子們下周可以將開學初發的字帖帶到學校。

4.關注孩子平時的用眼衛生,一是孩子們容易用手揉眼睛,請大家在家也要給他們強調不要剛玩了遊戲就用手抹眼睛。二是有些寶貝寫字時,眼睛離書本很近,很傷眼睛,請大家在孩子寫字前,提醒他們注意寫字姿勢。

5.從下周開始,我會告訴孩子們,不再發家庭作業在群里,並請孩子們一定要自己記錄相應的家庭作業。群里發的作業就只用於大家檢查寶貝們是否把作業記錄完整了。請各位家長也和老師們保持一致。讓孩子們慢慢養成自己記錄作業的習慣。

6.春季早晚溫差比較大,請大家注意給孩子們增減衣服,可以讓寶貝們帶一件衣服到學校,天氣變冷了,我會提醒他們穿上。

7.請讓孩子們帶不會打碎的杯子到學校,如果沒有帶水杯也讓孩子們一定及時告知我。盡量保證每節課下課都要喝一次水。

謝謝大家!祝大家新的一周工作順利、愉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獅山七號 的精彩文章:

TAG:獅山七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