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8)匡章:被湮滅的戰國「名將」——《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38)匡章:被湮滅的戰國「名將」——《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原標題:(38)匡章:被湮滅的戰國「名將」——《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齊威王末年,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齊威王派將軍匡章率兵迎戰,兩軍交錯紮營,開戰之前,雙方使者來來往往。


有一天,齊國主帥匡章突然命令變更部分齊軍的徽章,讓他們穿上秦軍的軍服,混雜到秦軍中去。


齊威王派往前線監督的密探不知匡章真實用意,悄悄向威王報告說:「匡章可能要帶兵降秦。」威王聽了置之不理。過了不久,又有前線回來的人向威王報告說:「匡章可能降秦。」威王仍不理睬,如此再三。朝廷眾大臣見此情景向齊威王請求說:「言章子人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兵擊之?」。威王胸有成竹地說:「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何)為擊之!」


果不其然,時過不久,從前線傳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很吃驚,詢問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威王告訴他們一個故事。原來,匡章的母親在世時,得罪了匡章的父親,被他父親殺死埋於馬棧下,威王任匡章為將時,其父已死。威王曾特許他打了勝仗之後,就為其母「更葬」,但為匡章謝絕,理由是:父親生前未做此吩咐他為母「更葬」!


這件事使威王對匡章的為人有了較深的了解。他的理由是:

「為人子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


作為兒子,連死去的父親都不會欺騙,作為臣子的他又怎麼會欺騙活著的君主呢?


史載匡章本人回朝知道了此事,十分感動,自此誓死效忠齊王。


這載記載於《戰國策·齊策一》中的文章引出了戰國初期真正的名將之一匡章。


這位匡章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儒將」:他曾是孟子的得意弟子。


史稱亞聖孟子曾有過一段在齊國稷下學宮當「先生」的重要經歷。正是在這裡的時候,孟子得到了匡章這個弟子。據說匡章出身於齊之將軍世家,自其父以上,數代有功於齊。匡章本人,不但以勇力聞名,而且修文好儒,並因此常以弟子的身分虛心向孟子求教。但是,匡章在當時的齊國,卻是一個有名的不孝子——只因他曾經「言父之過」而被其父親趕出家門。


對此,一天,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問他說:「匡章,通國皆稱不孝,夫子與之交遊甚密,情同手足,不怕其玷污夫子的聲譽嗎?」


「你可知為何通國皆稱匡章不孝嗎?」孟子問。


公都子答道:「匡章言父之過,其父不聽,逐之出,父子遂不得見。」


孟子說:「世俗之所謂不孝者有五:四肢懶惰,不管父母之奉養,一不孝也;賭博嗜酒,不顧父母之奉養,二不孝也;好錢財,偏袒妻室兒女,不顧父母之奉養,三不孝也;放縱耳目之欲,父母因此而受辱,四不孝也;逞勇好鬥,危及父母,五不孝也。在這五項之中,章子有一項嗎?章子之母得罪其父,其父殺之,埋於床鋪之下,章子責其父不善,因此父子關係僵化,遂不得相見。以善相責,乃朋友相處之道;父子間以善相責,必傷感情。章子難道就不想有夫妻、母子間的團聚嗎?因得罪其父,不能與之親近,便將妻室逐出,把兒子驅至遠方,終身不要其養,以此來贖責父不善之罪。這便是章子的為人,稱章子不孝,吾不知天下何處還有孝子在……」


孟子一番話為匡章昭雪了不白之冤,這番精闢的議論洗凈了匡章的「不孝」之名。


在本文開頭那場歷史上著名的秦齊「桑丘之戰」中,匡章運用「間諜戰」大勝秦軍,不但使得此後二十年齊秦二國再無交兵,而且使秦武王甘願「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即自認自己是齊國的西藩臣國,這在戰國的歷史上算上創造了一個莫大的「神話」。

接下來,匡章又奉齊宣王之命,利用燕王噲「讓國子之」造成國人心離散的機會,率軍北上,於五十天內滅掉燕國(《戰國策》記載三十天)。


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齊宣王命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楚國派唐昧率軍迎擊,兩軍在沘水兩岸駐紮了下來。聯軍因不了解沘水的深淺情況,不敢貿然渡水作戰,與楚軍相持了6個多月。齊宣王在國內不耐煩了,派使者周最(即周冣)到陣地言辭苛刻地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匡章令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根本到不了河辺。後來,一位樵夫告訴說:「要想知道河水深淺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一聽,喜出望外,隨即選派精兵乘夜幕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敗楚軍。楚將唐眛因為聯軍六個多月沒有多大的動靜,放鬆戒備,等知聯軍上岸後才倉卒調兵應戰,是以楚軍大敗,2萬多人被殺,唐眛亦於此戰戰死。之後,韓、魏取得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南15公里)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垂沙之戰」。


300年,匡章率齊軍佔領韓國都城鄭,建立親齊政權。


298年,匡章率齊、魏、韓軍攻秦。是役長達三年,最後秦國賴以為「咽喉」的函谷關歷史上第一次被七國聯軍攻破。秦昭王急謀割地自救。齊相孟嘗君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放棄了滅亡秦國的良機。


此後,燕殘中山,齊軍回師攻燕,戰於權。燕軍大敗。


當戰國初期,齊國南破楚、西服秦、北敗燕,中服韓,威震天下,匡章之功不可沒也。



能夠證明匡章是一名「儒將」的,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


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辯論家惠施以魏相身份出使齊國,他致力於推動齊、魏兩國在徐州「會盟」、兩國互相「稱王」於天下——這就是著名的「徐州相王」。當是時,因在「桑丘之戰」中大勝秦國的匡章卻極力反對齊威王稱王——因為他受到孟子的影響,信奉儒家學說,認為齊國稱王是尊重周王室的非禮之舉。


為此,作為威王近臣的匡章他找到惠子,質問道:先生的學說不是一直主張廢棄尊位嗎?現在卻反來慫恿齊國稱王,先生為什麼說一套做一套,言行「相背」呢?


惠施回答說:讓我來打個譬如吧,假設有人因為某種原因,必須要擊打他愛子的頭顱,而愛子的頭顱又允許用石頭來替代。那麼,他是應該拿石頭來代替愛子的頭顱,還是不呢?


匡章說:肯定應拿石頭來代替愛子的頭顱。


惠子說:這就對了啊,因為愛子的頭顱是貴重的,而石頭是輕賤的。用輕賤的來代替貴重的,這是任何人都會作出的選擇。目前你們齊國的國君到處用兵,年年攻戰不休,他的目的是什麼呢?還不是希望能稱王天下或者稱霸諸侯嗎?現在我能用尊貴國國君為王的方法,使貴國國君放棄戰爭,從而讓天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免除戰亂,又有什麼不好呢?我放棄我原來的學說,不等於正是用石頭來代替愛子的頭顱嗎?


這段歷史記載的主人公雖然是惠施,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匡章深受孟子的儒家學說影響。


據說,今日的山東的章丘市,即是因為埋有匡章墓的「章丘山」而得名。


博按:匡章不但是戰國初期一位真正的名將,而且是中國歷史上秉持儒家思想的一位儒將」——史載他經常和孟子一起撫琴弄音,縱論天下。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為將帥者大多出身於兵家(孫武、廉頗)、道家(范蠡、王翦)和鬼谷學派(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李斯、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毛遂、趙奢),吳起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曾拜儒家曾參之子曾申為師,但後來卻以法家的身份進行軍事和政治活動,唯獨匡章既師承於儒家最正統的思孟學派傳人孟子,又按照儒家的思想參加以維護周王朝正統地位的戰爭,並且創造了傑出的軍事功績,按照匡章的戰功和其對於當時局勢的影響,他是最有資格入選司馬遷《史記》列傳的。但卻被忽略和漏記了。這裡面只能有兩種可能:一是可能是被有意忽略:一方面,在漢唐的近千年間,孟子的思想一直處於被埋沒的年代,所以他的弟子匡章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再一方面,匡章本身有著不孝的罵名,很可能因為被講求孝道的司馬遷有意刪除;再一個可能,就是他確實是被太史公忽略了——在當時極度缺乏史料的情況下,歷史記載的掛一漏萬是難免的是。但是,作為當今的史學研究者,利於豐富的史料和考古成果,還原歷史的真相,打撈因為各種原因而被淹沒和歷史人物,就是職責之在了。民國大儒、史學巨擘錢穆就曾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中對匡章進行了專門考辯,其中就引用了《戰國策·齊策》中的一句話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齊兵大勝;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從而使我們知道在當年還有這樣一位傳奇的軍事家。而這樣的打撈還原式的歷史研究,不但使我們對戰國名將的戰陣序列有了新的認識,而且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先秦時期的軍事思想寶庫。即如匡章,他在那個軍事上講求堂堂之陣的時代,能夠充分利用間諜和有利地形出奇制勝,都是難能可貴的創造。站在這個意義上說,匡章無疑是那個時代可與李牧、白起並肩的一位傑出名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宋仁宗:天下仁君楷模
(28)孔子登場:世界文明的爆發和中華民族的「獲麟」——《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