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戰場上,武將為何不敢騎白馬?原因只有6個字

古代戰場上,武將為何不敢騎白馬?原因只有6個字

金戈鐵馬的古代戰場上,戰馬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作戰裝備。在長達幾千年的戰爭史中,千百種作戰裝備先後輝煌一時,又被現實所淘汰,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中,只有戰馬卻奇蹟般地跨越數千年應用不衰,直至近現代階段,隨著現代化運輸裝載工具的普及,戰馬才漸漸退出戰場。在古代,戰馬由於具有運動速度快、衝擊力強等多種原因,一直被視為提升軍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金國、元朝等游牧部族能夠戰勝中原王朝,更是完全憑藉戰馬和騎兵優勢。

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古代評書演義中,都有一個經典橋段,為了突出武將的勇武無敵,英氣逼人,常常會給他們安排一匹白馬作為坐騎。《三國演義》中的趙雲,白盔白甲騎白馬,手持亮銀槍,《隋唐演義》中的羅成,也是白盔白甲騎白馬。《說岳全傳》里的岳飛岳大帥,上陣衝殺也是騎一匹白龍駒。評書中的薛仁貴,也是以白馬為坐騎。白馬作為坐騎,瀟洒醒目,以致後來出現「白馬王子」的俗語,用來形容青年男性的帥氣。

可惜的是,這一切都只是小說家們的想像。在真刀實槍的古代戰場上,白顏色的戰馬是大多數武將都不敢騎乘的。羅成是杜撰出來的人物,趙雲、薛仁貴、岳飛騎白馬作戰,也只是文學作品的誇張渲染,正史中並無一字提及他們騎白馬作戰。歷史記載中,古戰場上的寶馬良駒,大部分都不是白色的。比如《三國志》記載,「布有良馬曰赤兔」,赤兔是三國時最有名的戰馬,就是一匹紅色戰馬。

文武雙全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久經沙場,他先後騎乘過六匹名馬,分別是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也沒有一匹馬是純白色的。武將為何不願騎白馬?《淮南子》中有一句話,揭開了答案:「將軍不敢騎白馬,蓋懼其易識也」。「蓋懼其易識也」,六個字揭開了答案。在未掌握人工改良基因技術的古代,純色白馬數量比例並不高,在戰場上的雜色馬群中,白馬顯得格外醒目,身為大將騎上白馬,最容易暴露自己,成為敵軍首選攻擊目標。

這並非貪生怕死,而是因為主將擔任指揮作戰的重要職能,如果一上陣就被敵兵輕易發現,出師未捷就被幹掉,會導致己方不戰自亂的嚴重後果。《瓮牖閑評》說得一清二楚:軍主不可自表暴,以防敵之窺伺也。這也是為保證作戰勝利的要求。不僅僅是白馬,其他一切導致主將暴露的醒目標識,都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結局,史書中這方面的記載層出不窮。

《三國志》記載,關羽對戰袁紹大軍時,袁紹大將顏良志得意滿,身後舉著一頂光彩奪目的麾蓋,結果倒了霉。「羽望見良麾蓋」,立即策馬沖入敵陣,來了個漂亮的斬首行動,殺死了顏良,結果顏良全軍潰敗。《資治通鑒》記載,南北朝時期名將殷孝祖,上陣時喜歡隨身攜帶鼓樂和傘蓋,他所到之處敲鑼打鼓,傘蓋高舉,只要不聾不瞎,一眼就能看見他。

殷孝祖的部下私下給他起個外號,叫「死將」,議論說:「今與賊交鋒,而以羽儀自標顯,若善射者十人共射之,欲不斃,得乎?」認為他遲早吃虧。果然在泰始二年的作戰中,被敵軍一箭射死。有的武將深明此理,比如《北史》記載,名將王思政「久經軍旅,戰唯著破衣敝甲」,一上陣就穿的破破爛爛,一身舊衣服舊盔甲。在河橋之戰中戰敗,他身負重傷,躺在地上動彈不得,敵兵從他身邊過去,一看他衣衫襤褸,以為他是小兵,理都沒理他,結果幸免於難。

當然凡事無絕對,有的人就敢標新立異。《三國志》記載,軍閥公孫瓚上陣就喜歡騎白馬,人稱白馬將軍。不過他一不傻二不愣,他手下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士兵們清一色都是騎白馬,所以他騎白馬並不顯眼,反而成了保護色,他要騎其他顏色戰馬,反而會成了靶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李淵告訴李世民:不殺掉這個山賊,別想得天下,李世民卻沒做到
唐朝一老太太好福氣,丈夫兒子、3個孫子全是皇帝,可她非要跳樓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