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 | 不幸才是人生最好的教師,因為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里
原標題:海德格爾 | 不幸才是人生最好的教師,因為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里
思的任務將是放棄以前的所思,
把真正應該思想的事情決定下來。
▼
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
▼
人生就是學校。在那裡,與其是幸福,
毋寧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師。
因為,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里。
▼
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
亦能感覺到詩意的生活。
▼
面向死亡而存在。
▼
良心唯有經常以沉默形式來講話。
▼
思想偉大者必犯大錯,
而思想渺小者,同樣會犯大錯。
五分鐘了解海德格爾
(視頻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海德格爾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於德國西南巴登邦(Baden)弗賴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於德國梅斯基爾希。
人,詩意的棲居
【真理的本質是非真理】
在作為整體的眾在者中間,出現了一個敞開的地方。其中有澄明,有光亮……這一敞開的中心,不是被在者包圍著;相反,澄明的中心,就像罕為人知的「無」一樣,包圍了所有的在者……
多虧有了此一澄明之所,在者才在某些變化的程度上被揭示。但是,在者也只有在澄明者的活動空間才能被遮蔽。我們遇見的以及遇見我們的每一在者,都以這種奇妙的對立方式出場:在出場的同時,它總是又把自己扣留在遮蔽之中。在者處於其中的開放空間本身同時又是遮蔽。遮蔽正以一種雙重方式在眾在者中間支配一切。
……遮蔽總是把自己遮蔽和偽裝起來。這就是說,在者中間的敞開之地、澄明之所,決不是一個固定的舞台,帷幕老是懸而不落,上演著在者了無生趣的戲劇。相反,澄明之所只作為雙重的遮蔽發生。在者的無蔽——它絕對不僅僅是一種實在的狀態,而是一種發生。無蔽既非在者意義上的事物的一種屬性,也不是這樣一種命題。
……澄明以拒絕和偽裝這一雙重形式被永恆的遮蔽滲透著……真理的本質即無蔽性徹底被一種拒絕所支配。可這拒絕並非一不足或過失,好像真理是掙脫所有遮蔽純然不雜的無蔽似的。真理果能全無遮蔽,那它就不是真理了。這雙重遮蔽形式的拒絕,屬於作為無蔽的真理的本質。真理的本質是非真理。這麼說,無非是想用一種令人吃驚的尖銳性表明,遮蔽方式的拒絕屬於作為澄明之所的無蔽。然而「真理的本質是非真理」這一命題,並不是要說,真理歸根結底是謬誤,也不是說,真理從來就不是它本身——即不是要按照辯證的說法,認為真理始終也是它的對立面。
【「此在」即「存在」的真理之定位】
用一個簡單的名詞表示「存在」這關涉人性和人對「存在」之敞開(在那裡)的本質關係之特徵,「此在」這個名稱被挑選來代表人置身其中的那種存在領域……「此在」這個名詞,既不代表「意識」一語,也不是指當我們說起「意識」時想到的那個「對象」。「此在」首先應被經驗為而後應該被思作一個處所——即存在的真理之定位。
【「存在」就是時間,不是別的東西】
在《存在與時間》中,「存在」就是時間,不是別的東西:「時間」被稱為存在之真理的第一個名字,而這個真理乃是存在的呈現,因此也是存在本身……
(希臘語)εi~val的意義是:表現出來,在場(tobepresent)而此一在場的過程,不知不覺和隱蔽地,有一種現在時式的綿延在進行著——用一個名詞來說就是「時間」。因此,由於「時間」,「存在」才被顯露出來。所以,「時間」便表示出「無蔽性」(unconcealmentness),也就是說,表示出「存在」的真理了。但是,我們這裡所思考的時間,是不能透過存在者(Seindes)的變化過程而經驗到的。
【真理的發生……】
真理就這樣以澄明之所和雙重遮蔽的對立形式而發生……無論何時也無論怎樣,這種源始的衝突一旦發生,那對立雙方,即澄明之所和遮蔽,就因此而彼此分離。因此,獲得勝利的是衝突之場所的敞開。此一敞開的敞開性,即真理,只能是其所是,即是此一敞開性,當且僅當它在此一敞開中確立自身。敞開之境一定有某種存在者,敞開就是在這種存在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保持它的永恆性。因此,敞開性擁有敞開,使敞開始終保持其敞開。在這裡,確立和擁有都源於希臘詞thesis,即無蔽中的一種確立。
靠著敞開之敞開性在無蔽中的確立,我們的思就觸及了在此尚不能詳述的領域。需要多加註意的只是:如果在者的無蔽本質無論如何屬於在本身(參見《存在與時間》第44節),那麼,在就以其本質的方式讓敞開的活動空間(此的澄明之所)發生,並且將它作為每一在者都以其本己方式在其中湧出的場所而引導出來。
真理只有通過確立於衝突並在真理本身敞開的領域發生。因為真理是澄明之所和遮蔽的對立,所以就屬於這裡所講的確立者。但真理本身並非預先就存在於某個星光閃耀處,只是後來才落入在者之中某個地方。這樣的事只此一點就是不可能的:歸根結底,是在者的敞開性首先為某處以及一個充滿在者的所在提供了可能性。敞開性的澄明之所,與敞開之確立彼此依屬。它們是同一個真理的發生的本質。
【哲學的終結與思的任務】
談論哲學的終結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太容易從否定意義上把某件事情的終結理解成單純的停頓,不再繼續,甚至還可能理解成敗落和式微。與此相反,我們所謂哲學的終結,恰恰是指形而上學的完成。然而,完成卻不是指一種完善;作為這種完善的結果,哲學得以在它的終結處達到最高的完善……
「終結」一詞的古義,指類似處所那樣的東西,「從一個終結點到另一個終結點」,說的就是從一處到另一處。哲學的終結首先是一個處所,在這個處所,全部哲學史集結於它最極端的可能性中。終結作為完成,就是指這種集結。
在整部哲學史的歷次轉變中,柏拉圖的思想總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形而上學即柏拉圖主義。尼采標榜自己的哲學是倒轉過來的柏拉圖主義。其實,倒轉形而上學的工作,在卡爾·馬克思那裡就已經完成。隨著形而上學的此一倒轉,哲學獲得了它最極端的可能性。它已經走到它最後的階段。在這意義上,哲學運思還在進行它的努力,不過這種努力僅僅是爭取獲得一種模擬性的復興以及這種復興的各種形式的變異。那麼,哲學的終結最終是否就意味著其思想道路的中斷呢?下這個結論還為時過早。
……我們忘記了,在希臘哲學的時代,哲學的一種決定性特徵就已經出現:科學在哲學開闢的領域中發展起來。科學的發展同時又是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確立自己的獨立地位。這個過程就屬於哲學的完成。這個過程的發展今天正在一切存在者領域緊張進行著。這種發展看似哲學的分化瓦解,實則正是哲學的完成……哲學已經變成人的經驗科學了……這種科學與人作為行動著的社會存在相適應。因為科學乃是操縱人類勞作可能的計劃和安排的理論。控制論把語言轉變成消息交流。藝術則成為受控的控制信息的工具……哲學正在現時代終結。它在人類對社會行為之人性的科學態度中得其所哉。這種科學態度的基本特徵,就是它的控制論,即它的技術特徵……
哲學的終結證明是科技世界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秩序的凱旋。哲學的終結意味著以西歐思想為基礎的世界文明的開始。
……也許有這樣一種思,它比理性化過程持續的瘋狂更清明,比控制論的忘乎所以更清明。可以斷言,這種忘乎所以恰恰是極端的非理性。
也許有這樣一種思,它超越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區別,比科學技術更清明;它不計事功,但具有自己的必要性。當我們問及這種思的任務時,那麼不僅這種思本身,而且關於這種思的追問,首先就是成問題的。從整部哲學史的傳統來看,這就意味著:我們還亟須在思中接受教育……
那無蔽的圓融本身,eukukleos,曾被思作公開嗎?
是否將代替《存在與時間》,把思想的任務這個題目理解為:公開和到場?
但是「公開」又來自何處?它是怎樣給出的?在「茲有/給出」中說的是什麼?
思的任務將是放棄以前的所思,把真正應該思想的事情決定下來。
《人,詩意的棲居》
作者:海德格爾
譯者:郜元寶
原編文章,歡迎轉發 | 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
TAG:現實以上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