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十多年前的這八幅暖心的畫,概括了家庭教育的真諦!

六十多年前的這八幅暖心的畫,概括了家庭教育的真諦!

本公眾號由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畢業奶爸運營,分享科學育兒方法論,思維方式,歡迎關注。

所謂的起跑線,就是家長的學習意識

有位微友,分享了八張有關教育的圖。非常有年代感的八張圖,它們是1952年上海新亞書店出版的兒童心理教育圖。在新中國剛剛誕生之際,人們生活在溫飽都沒有解決的大環境中,還是能獲取來自知識圈有分量、有見地的家庭教育真諦,令孤陋寡聞的逸爸有所吃驚,有感而發。

一個感慨,正好吻合了最近的一個感悟:認知能力不足的人,是無法識別出真諦和真理的。八幅宣傳畫,略顯陳舊,但仔細讀一下上面的教育宣傳語句,都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諦,毫不過時。然而,在當時,人們認知水平普遍不足,試問有多少家長能真正領會其要義呢?我之因為有這感悟,是因為從身邊觀察所得。長輩們對待孩子的養育問題上,出現了這樣的現狀:認知能力的不足,無法甄別出什麼教育理念是合理的,什麼愛對孩子來說才是真愛。溺愛、包辦、過度關注等等行為,是他們理直氣壯地認為這就是「愛」的表達。這樣現象當然也發生在部分年輕家長身上,包括原來的我。

那是個為了溫飽而奮鬥的年代,家庭教育觀念普遍落後是再自然不過的。因為,人的第一需求沒有解決時,更高層次的需求是不會考慮的,這大約是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動機與人格》想要告訴我的。

我一貫的觀點是:教育下一代,不是隔代長輩的責任。這是年輕家長必須認清的,也是隔代長輩需要認清的。前者不能推卸責任,後者在不專業的情況下不適合越界干預。責任理清後,年輕家長們,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因為馬斯洛又提醒我們:我們的第一需求早就已經解決了,進入更高層次的需求,必須通過學習獲得。那麼,這八張陳舊的老圖還是值得我們學習一下,因為不少年輕家長的教育觀沒有跟進,或多或少受到上一代家長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影響。

情的發育,父母之愛

子女不可溺愛,也不可不愛。

失去了愛,性情暴躁。

體罰責罵,不是教育。

適度的愛護

兒童身心健康

像花草得了雨水陽光一樣

欣欣向榮。

認知能力重要,是因為我們要區分什麼是「溺愛」,什麼是「不愛」。那個年代的部分家長,無法定義什麼是「溺愛」,什麼是「不愛」,很容易導致行為上的偏差。對適度的愛是怎麼理解的,也取決於自己的認知,是需要大量兒童心理學知識支撐的。由於生活條件艱苦,在那個年代,溺愛孩子的家長極為少數。恰恰相反,對待孩子時常嚴厲過頭,或實行莫名其妙的懲罰。孩子稍有犯錯,可能就會遭到訓斥,甚至挨揍。因為我們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甚至還會延伸、擴大「棍棒」的教育作用。不光能用棍棒打出孝道,還能打出優秀、打出前途。

「適度的愛護,兒童身心健康,像花草得了雨水陽光一樣。」適度,是中庸,是對「愛」的尺度拿捏水平的考驗。孩子是「花草」,是「樹」,真正的「園丁」,是家長。養植物,大部分的時間是在等待、觀察其成長,這個過程與養育孩子非常接近。「適度」,代表著做一些必要的事,比如澆水,在初期遇到風雨時,給予站立的力量,而不是完全遮擋掉風雨;不過多干預,不「拔苗助長」。孩子與花草樹木一樣,自然會茁壯成長。

今天,棍棒不再被使用。但是,溺愛孩子的現象隨處可見。也許,可能就是因為長輩們的童年在「棍棒式」的家庭教育環境中長大,他們越發覺得這樣養育孩子不合理。或者說,他們小時候吃了夠多的苦,覺得現在的孩子不應該吃這麼多苦了。可是,他們也把「苦難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和毅力」這些好的現象也給拋棄了。令人嘆惋!當然,溺愛孩子的年輕家長也不在少數,可能他們的童年也是在溺愛中度過,感到天經地義。

同情,愛護

嬰兒在母親的懷抱里

可獲得最寶貴的安全感

鼓勵小朋友喜歡動物

發揮同情心

滋養了正常的情緒

同情心,是善良的組成部分。我堅信,每一個爸媽都希望孩子善良,富有同情心。前提是,孩子要先從父母那裡得到安全感,尤其是3歲之前。美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在3歲前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得到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更加富有同情心,更善於人際交往。當然,鼓勵孩子喜歡動物,也是培養其同情心的方式。

發展想像力

兒童富有想像力,有時虛構故事

一個三四歲的兒童說,我家裡有架大飛機

他是在說謊嗎?並不是說謊。

圖畫——可以表達他的想像力

積木——可以建設性的利用他的幻想

想像力,是人類大腦特有的優勢。在孩童時期,想像力尤為旺盛。6歲前的孩子,整日天馬行空,活在想像的世界裡。家長看到這些通過想像力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為,應該感到欣慰,至少我們要知道這符合學齡前孩子大腦發展的規律。往大的說,想像力,是人與動物最重要的區分。用《人類簡史》尤瓦爾·赫拉利的話說,是智人族與其餘人族最大的區別,有了想像力,我們開始編製各類故事:神話、宗教和文化等。有了這些故事,智人聚攏在一起可以大規模的分工合作,而學會分工合作,是智人主宰整個地球的重要先決條件。

在認知能力不足的年代,很多家長確實還將孩子的想像力理解成說謊。現代的家長雖然不會這麼認為,但在行動上,也不能只是漠然視之,反而要鼓勵和激發孩子的想像力。6歲前的孩子想畫畫時,不要嫌棄他們會把家裡弄髒。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法,是家長的智慧體現。如果我們既想不出辦法給孩子騰出空間,讓他們盡情用繪畫表達和探索,又要打壓他們的積極性,嫌棄他們會弄髒家裡,那麼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也僅僅停留在提供物質的「養」上了,這和飼養寵物有和區別?

勇敢與懼怕

破皮出血不嚷痛

從小要有勇氣

不要讓他怕高或走夾板

不要讓他畏縮、不勞動

不要讓他怕黑

在逸爸的優秀元素序列中,也有「勇氣」。訓練孩子的勇氣,讓孩子學會不懼怕挑戰,迎難而上,非常有必要。如今國內的孩子,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下出生和成長,面臨了一個重要缺失環節:吃苦。這是與快樂教育有衝突的,因此,我並不主張快樂教育。或者說,至少不要狹義地理解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在我觀點中,體現在,用科學教育方法,在去除了以往不科學的教育方法後,讓孩子免去了以往不必要吃的苦頭、莫名的苦,比如:被棍棒打;為了考試而生硬學習且不知為什麼、為誰學;泯滅孩子興趣,無法激發孩子學習主觀能動性而運用的一切消極的學習方法等。

因此,我認為,快樂教育的本質,可以理解為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快樂,理解為獲得快樂的能力。而要獲得這個能力,必須也要加入能讓孩子變得勇敢起來的「吃苦教育」。一位好友,在引導女兒變得勇敢方面,做的非常出色。他女兒8歲後,他經常和女兒一起爬山、遠足和野營,帶她去攀岩。最近,在他朋友圈,我看到他女兒在玩帆船。剛開始,她女兒在帆船上也表示非常害怕,因為是第一次。邊玩邊體會,害怕的感覺逐步淡去,但不可能全部消失。然而,人就是這樣,在當下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情時,內心是複雜的:害怕、不確定,同時想克服、想戰勝它。當完成這件事後,是釋然的、自信的、滿足的、略有後怕的感覺,是刺激的。當我們察覺到這些每一個挑戰都是自己寶貴的體驗時,勇氣又增加了一份,獲得快樂的能力又增強了一份。

關於生的問題

媽媽,弟弟哪裡來的?

媽媽,我是哪裡來的?

這時正好是性教育的機會

不可捏造故事欺騙兒童

可以用小貓小狗小雞的比喻解釋生育的事實

性教育,在那個年代是難以啟齒的話題。直至今日,很多家長也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我的爺爺奶奶輩,用「你是我們垃圾堆里撿來的」來回答上述的問題。這是很普遍的現象。現在的年輕家長,當然不會用如此低智商的話糊弄孩子,但無法解釋時,可能會說:這個么,等你長大就知道了。無論哪種解釋,都是讓孩子自己到了青春期,通過各種他們能接觸到的渠道和信息去了解。青少年對性知識的無知,所導致的惡果,還需要更多筆墨去討論嗎?觀看影片《嘉年華》,就能深刻感受到青少年從小獲得正確性教育的重要性。

現在有很多繪本讀物,用形象的圖畫,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把性知識展現出來。這也是幫助家長解決了表達難的問題。

關於死的問題

子女不可溺愛,也不可不愛。

兒童對死人會害怕或問到關於死亡的問題

你可以按照他的智能把實情告訴他

並可作比喻說

花草會死

小鳥也會死

死是生命的停止

我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死亡向來是迴避的態度。孔子告訴我們:不知生,焉知死。所以,他老人家建議活在當下,不談死亡。然而,越來越多活得明白的人感受到,「向死而生」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下。一味地迴避死亡,是「鴕鳥心態」,至少不會珍惜當下。儒家思想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主基因,它稱不上哲學。所以我們百姓的哲學思辨力,從古至今,一直是薄弱的。蘇格拉底說,哲學就是練習死亡。練習的過程漫長,應該就是用一生的時間去練習。舊社會,孩子一問及關於死亡的事,可能就會遭到長輩們迅速地「反擊」:晦氣、不吉利,呸呸呸!於是,孩子對死亡更加畏懼。從生到死,是所有生物的必然循環。只有打開心去儘力了解這個規律,才能對生命有所敬畏,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活好當下。

嫉妒與公平

媽媽抱弟弟

哥哥哭鬧著

要獨佔要求偏愛

爸爸同樣地喜歡弟妹不偏心

你切瓜,要平均

切了後,我來分

大家公平才不嫉妒

中國二胎政策開發後,告別了獨生子女的時代。可讓年輕的獨生子女家長們犯難了,自己從小沒有兄弟姐妹,不知如何處理兩個孩子在家中的關係。在舊社會,被重男輕女的腐朽思想侵蝕的人很多,男孩在家裡被偏袒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現代社會,如果這種現象還存在於某些家中的話,家長是需要嚴重反思的。即便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淡化了很多,年輕家長處理兩個孩子關係方面還會遇到很多困擾。比如,一個媽媽感覺到,自己的性格和老二比較接近,相處起來舒服,老二更聽話,而與老大感覺「八字不合」。久而久之,媽媽可能會疏遠老大,親近老二。這樣的親子關係,似乎不太健康。

其實,要想處理好兩個孩子的關係,必須記得圖中所提及的兩個字「公平」。記得台灣企業管理專家,余世維教授曾經分享過他是如何在兩個女兒面前「兩碗水端平」的。他大女兒先上了自己心儀的大學,學費大約是200萬新台幣(約40萬人民幣)。於是,他會給二女兒也準備了200萬存款,告訴她:姐姐上大學用了200萬新台幣,爸爸也給你準備了200萬,至於上什麼大學,是你自己的事。這樣,二女兒就會心服口服。因此,關於兩個孩子關係的事情上,家長在做出任何決策前,要始終把「公平」二字放在心裡,然後做到言行一致。

好奇心並非破壞

小孩並非有意破壞

只是想看看東西撕壞後是什麼樣

給他一個代替物

讓他滿足好奇心

有很多家長剛開始陪伴小孩(0-3歲)親子閱讀時,都會抱怨:孩子不懂事,總是喜歡撕書。讀了上圖後,我們還會覺得是孩子不懂事嗎?這是孩子探索的過程。他們不僅僅會撕書,還會試著「破壞」別的東西,嘗試各種事物,這些都是好奇心驅使下的探索行為。我們家長要做的,僅僅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任其探索。相比起時刻保持家中整潔,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重要得多。

好奇心為什麼如此重要,我在文章《逸爸2018年50本讀書筆記之七《好奇心》伊恩·萊斯利》中詳述分享了,有興趣的可以閱讀一下。

陪玩實驗&遊戲

逸爸每周讀書筆記

逸爸整理的書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若做英雄、無問西東;如為愛情、須知南北
寧要一片葉子,不要一個春天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