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地名大講堂‖王玉:那個小長安,有哪些滄桑往事?
按:南陽地名豐沛厚重,文化積澱深厚。致力於公益性地名文化實踐和社會服務創新的南陽益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將在近期刊發一些歷史地名的尋蹤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有所收穫。
南陽地名大講堂‖王玉:那個小長安,有哪些滄桑往事?
南陽益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王玉
現在,好多南陽的歷史文化愛好者都知道宛城區瓦店鎮有「小長安」之稱。人們常說金賒店、銀石橋、銅瓦店、鐵安皋,列南陽四大重鎮的「銅瓦店」依舊熱鬧繁華,位置是很高的。瓦店位於南陽市區和新野縣城各30公里的中間地段,西倚白河,東臨官莊工區。鎮政府所在地瓦店街歷史上水陸交通便利,航運發達,商業繁榮。
那麼,作為一個歷史地名,一個古鎮,小長安究竟在哪裡,依據是什麼,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今天與各位益博社會工作的家人們做一個探究和分享。
一
小長安作為一個古鎮、古戰場,亦稱長安聚。在漢淯陽縣境內,屬於南陽郡,漢稱小長安,鄧禹曾寓居。 明、清皆置林水驛、瓦店保,今名瓦店。撤地設市前屬南陽縣,今屬南陽市宛城區,在南陽市南29公里白河東岸。
小長安近南陽盆地中心,自古為洛陽南下荊襄大道上的名鎮,兼有白河南通漢、江之便。農商皆盛,兵家必爭。小長安戰略上之重要,歷史記載此處有四次大的戰役。
二
小長安之戰。光武創業,受挫於新莽前隊大夫甄阜(地皇三年——公元22年)
據史料記載,《後漢書·光武帝記》有「地皇三年(22年),南陽荒飢,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因賣谷於宛。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云:「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光武初不敢當,然獨念兄伯升素結輕客,必舉大事,且王莽敗亡已兆,天下方亂,遂與定謀,於是乃市兵弩。十月,與李通從弟軼等起於宛,時年二十八。
十一月,有星孛於張。光武遂將賓客還舂陵。時伯升已會起兵。初,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殺我」。及見光武絳衣大冠,皆驚曰「謹厚者亦復為之」,乃稍自安。伯升於是招新市、平林兵,與其帥王鳳、陳牧西擊長聚。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進屠唐子鄉,又殺湖陽尉。軍中分財物不均,眾恚恨,欲反攻諸劉。光武斂宗人所得物,悉以與之,眾乃悅。進拔棘陽,與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戰於小長安(唐朝李賢等注釋:續漢書曰淯陽縣有小長安聚,故城在今鄧州南陽縣南。),漢軍大敗,還保棘陽。 史料記載,《謝沈-後漢書》光武攻淯陽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長安,與甄阜戰,敗。《後漢書·光武帝紀》:光武斂宗人所得物,悉以與之,眾乃悅。進拔棘陽,與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戰於小長安,漢軍大敗,還保棘陽。《水經注》卷三一淯水注「甄阜等敗光武於小長安東,乘勝南渡黃淳水。《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列傳》:使宗室劉嘉往誘新市、平林兵王匡、陳牧等,合軍而進,屠長聚及唐子鄉,殺湖陽尉,進拔棘陽,因欲攻宛。至小長安,與王莽前隊大夫酎阜、屬正梁丘賜戰。時天密霧,漢軍大敗,姊元弟仲皆遇害,宗從死者數十人。伯升復收會兵眾,還保棘陽。
據《後漢書》記載:「新莽地皇三年......光武......欲攻宛,至小長安,與與王莽前大夫甄阜等戰於小長安,帝姊元等遇害」。
王莽稱帝後,改南陽郡為前對,改太守為大夫,改宛城為南陽。
三
絞殺叛將鄧奉(建武三年——公元27年)。這裡面涉及到一個歷史人物東漢將領鄧奉。
鄧氏是新野的豪強大戶,鄧奉的叔叔鄧晨是劉秀的二姐夫,公元22年(地皇三年),鄧晨隨劉演、劉秀兄弟起兵反抗王莽,鄧奉也在家鄉聯絡四方豪傑伺機起兵。公元23年(地皇四年)九月,王莽被殺,天下大亂,鄧奉聚眾起兵,佔據了淯陽縣(今河南省新野縣東北)。
公元23年(更始元年)九月,劉秀防止劉玄迫害他的家屬,讓妻兄陰識帶著陰麗華回老家避難。回到南陽後,因為鄧劉兩家是姻親,陰識就帶著家屬到鄧奉軍中尋求保護,鄧奉熱情的接待了陰氏一家,將陰氏一門老小安置在自己的府邸里,不僅派兵嚴加保護,而且在生活上對他們照顧的無微不至。從此,陰家一門老小在鄧奉的精心照顧之下,終於過上了安生日子。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劉秀在鄗縣(今河北柏鄉縣北)稱帝後,派遣侍中傅俊到南陽郡迎接陰麗華,鄧奉也率部加入漢軍,此後累功升為破虜將軍。
建武二年 公元26年8月,南陽郡堵鄉縣(在堵陽附近,堵陽在今河南方城縣東)人董訢聚眾作亂,捉住了南陽郡太守劉驎,據城反叛。復陽縣人許邯也起兵於杏聚,以聲援董訢。劉秀急令大司馬吳漢為主將,揚化將軍堅鐔、右將軍萬修為副將,率領漢軍主力十餘萬掉頭南下,馳援南陽平叛。吳漢雖在軍事上節節勝利,連續收復宛城、涅陽、酈縣、穰城、新野等地,但他縱容部下掠奪鄉民,搞得民怨沸騰。
當時,破虜將軍鄧奉正好從洛陽請假回新野探親。見吳漢軍暴行,大怒,率鄉民起義,擊敗吳漢軍隊,盡獲輜重,屯據老根據地淯陽。由於物資、糧草全部被鄧奉洗劫一空,吳漢被迫率部南撤,萬修也於此時病死軍中,只剩下堅鐔困守宛城。鄧奉乘機分兵四處,陸續擊破漢軍其他各部,很快就控制了南陽郡的大部分地區。不僅如此,他還與周邊的延岑的漢中流民軍、董訢的南陽流民軍、更始政權殘部、楚黎王秦豐聯合起來,互通聲氣,結成了聯盟。
鄧奉起兵雖然是激於義憤,但他背叛了信任重用他的劉秀,也使剛剛平定的南陽郡又陷入兵火之中,不但劉秀不能諒解他,連他的老朋友孫憙也多次寫信責備他。
為了平息南陽的叛亂,公元26年(建武二年)十一月,劉秀再派征南大將軍岑彭率領朱祐、賈復、耿弇、漢忠將軍王常,武威將軍郭守,越騎將軍劉宏,偏將軍劉嘉、耿植等八員大將共擊鄧奉、董訢、許邯。
岑彭進入南陽郡境內之後,首先擊破了杏聚迫降了許邯,又揮師南下,進兵堵鄉,前去圍攻董訢。鄧奉聞報,親率一萬餘人來援,雙方激戰於堵鄉城下。鄧奉、董訢的部下,都是南陽郡的精兵,勇猛異常。尤其是鄧奉的部下,都是沙場百戰之兵,銳不可當。這一仗,漢軍大敗,建義大將軍朱祐被俘。因為朱祐和鄧奉及他的叔叔鄧晨早年就相識,因此鄧奉沒有傷害朱祐,反而待如上賓。
經過這場慘敗,漢軍的銳氣遭到了極大的挫傷。從此,岑彭與鄧奉在南陽郡境內展開了艱苦的拉鋸戰,互有勝負,激戰了整整七個月。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秀親征,在小長安鄧奉兵敗出降,被絞殺斬首。
據《大清光緒南陽縣誌-卷八-兵防-兵事》第3頁記載:「建武三年,帝自將征鄧奉......大破鄧奉於小長安,斬之....」 。
四
明鄧愈敗元兵於小長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這裡面又涉及到一個歷史人物鄧愈。但這個鄧愈可不是河南人,而是安徽宿州人,明朝開國元勛之一,追封為寧河王,謚號武順。
朱元璋登基,建元洪武(1368),加封鄧愈為太子諭德。當年,徐達、常遇春率北伐大軍出 山東,鄧愈自湖北出河南,作為偏師進行配合。大軍平定中原後,命鄧愈為征戍將軍正總兵,平取江淮等地未歸附的州縣。1368年,其中,鄧愈在小長安打敗在此駐守抵抗的元兵,震懾了負隅頑抗的元軍。不到兩年,唐州、南陽、金州、均州、商州、房州等地均歸附明朝。
據國朝趙士麟有《過瓦店有懷高密侯》詩,張問陶有瓦店詩,:「......瓦店,是為林水驛,驛丞駐之,明將軍鄧愈敗元兵於此,或曰漢之小長安也,鄧禹嘗寓焉」。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元末明初,小長安戰略地位仍然重要,兵家必爭。
五
清朝同治四、五、六年,公元1865、1866、1867年, 捻軍主力三戰清軍於瓦店。
百度百科上講,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此後為後期捻軍。
捻軍興起後,首領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奏王苗沛霖、孫葵心等。至捻軍時代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1865年,清朝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後,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後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
據《大清光緒南陽縣誌-卷八-兵防-兵事》第22頁記載:「同治四年八月......張總愚復自唐鄧折入縣境......二十四日,湖北提督姜玉順、總兵譚仁芳兵之瓦店」。
第23頁記載:「同治五年七月......張總愚復自裕州南犯......初四日至瓦店」。
第23頁記載 :「同治六年四月二十八......任柱(捻軍首領)......自鎮平東犯瓦店」。
瓦店之所以重要,與設立於此的林水驛,無疑有著重要的關聯。而屢次戰場於此可見其戰略地位。
六
林水驛是明清時代宛縣境內三大驛站(博望驛、宛城驛站、林水驛)之一。隨著河道和天災人禍,已淹沒的沒有蹤影了。驛站在不同時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明清時的林水驛,是北京通往四川、雲貴的主要通道,其主要作用是傳遞文牒、迎送使臣官吏、運送官物、飛報軍情、轉運軍需,有的時期郵驛合用也遞送郵件。管理驛站的官員叫驛承,配有馬夫、轎夫等役夫和牲畜。
遙想當年的宛城驛(亦稱驛承衙門)內有馬號院,連接南北兩驛,多在夜幕降臨之時進城,馬速減速,馬鈴作響,街人聞聲閃路,以便進出站無礙。位於宛縣東北六十里的博望驛,常派驛卒於制高點處,遙視裕州與宛城二驛的文書馬,待進站後,速乘新騎,離站前奔。
林水驛在宛縣南六十里的瓦店,南距新野六十里,驛站築高台一座,注視南北驛來往,待驛至,棄疲馬,乘勁馬,分別飛馳二站。據清《南陽縣誌》載:宛城驛配馬72匹,塘馬2匹,馬夫51名,扛轎夫60名,獸醫1名。如果戰爭頻繁,僅有馬匹是不夠的,還要配牛,所以南陽有俗語曰:「馬站牛站,累死窮漢。」
驛站的功能存之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而結束,驛站成了不可多得的歷史標本。
七
今天的瓦店在南陽市南29公里,考慮到公路的曲折,當有六十里。
昔日的小長安,《水經注》:「淯水徑小長安」。
據《天平環宇記》:「小長安城在縣南三十七里淯水之東」,里程不符。
而清朝張問陶《船山集》自註:「以縣南瓦店為小長安。今相承名之」。斷定小長安即使瓦店,但未見到原著。只是通過《南陽地區歷史地名》查到一些信息。
惟其方位原在白河迴環的反S形河套東、南岸,自1953年、1954年白河東遷一公里。那麼可以說,並不在現在瓦店街了。
歷史煙雲,消散飄搖,是是非非,自有分說。文化積澱在這方天地人所營造的古宛大地,一個個地名承載的歷史記憶和芳華故事浩若煙海。
願通過南陽地名大講堂,透過地名這個文化窗口,看到更美好的未來,更愛我們的家鄉。
謝謝大家聆聽!
TAG:益博社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