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在陝北,有其深刻自然和社會原因

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在陝北,有其深刻自然和社會原因

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在陝北,有其深刻自然和社會原因

文/笑笑小科技

馬隊路過饑民隊伍時,流寇中有幾人用刀一划馬背上包裹,用力一抖,金燦燦的金錠和白花花的銀元寶灑向半空,在日光映照之下更加絢爛奪目。馬上之人哈哈大笑「咱還是鄉黨咧!這都是財主老爺家的金銀,你么拿去使用么」,打馬揚鞭,呼嘯而過。饑民們雙眼放光,爭先恐後上來搶奪,力氣大的從力氣小的手中搶過。喧囂過後,饑民叢中一陣歌聲響起,聲音嘶啞無力,不成腔調,只聽得唱道「老天爺,你年紀大, 耳又聾來眼又花。 你看不見人,聽不見話。 殺人放火的享盡榮華, 吃素看經的活活餓殺! 老天爺,你不會做天,你塌了罷! 你不會做天,你塌了罷!」

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在陝北,有其深刻自然和社會原因。除了罕見的三年大旱的天災因素之外,陝西在明末本身特有各種因素也促成了大起義的爆發。在如此巨大的自然災害之下,明朝官府依然橫徵暴斂,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  明朝在農村實行里甲制度,十一戶為一里,其中一戶為里長。十里為一甲,其中一戶為甲長。在當時,官府有一條很殘酷的規定,叫「人去糧存」。就是農戶逃亡之後,人走了地卻帶不走,原來他所應繳納的賦稅要由未逃走的同里之人負責繳納,實質上就是連坐制度。如此一來,由於一兩戶繳納不起賦稅,出現整村農戶逃亡,大量土地拋荒的惡性循環,非但農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就是朝廷也收不上賦稅,政府民眾皆受其害。

早在天啟七年,西安府受災,人民餓死甚多,嗷嗷待哺。可是官府依舊催征賦稅,毫不寬待。  在西安東北的澄城縣,境內多山,土地貧瘠,賦稅沉重,人民多有逃亡。  雖然遭了大災,但朝廷沒有減免賦稅的旨意。從中央到省到府、道再到縣,壓力一層層傳導下來。縣從秦漢開始就是中國最基本的行政單位,做好一個合格的知縣很不容易。澄城知縣張斗耀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稅務指標,掘地三尺,嚴加拷比,動用了不少暴力強制手段,民憤極大。

二月十五,天已黃昏,張知縣還端坐大堂催收賦稅。突然,門外闖進幾十名農夫,手中各持鐮刀、?頭、殺豬刀、劈斧等利刃,衝上大堂,口中叫嚷要殺張知縣。堂下有十幾個手執水火棍的衙役,見狀上前攔阻,被這些不要命的農民刀斧俱下砍倒幾個,余者一鬨而散。張斗耀見勢不妙,急忙跑入後堂,農夫們追了進去將他亂刃分屍。

知縣被殺,那還了得。 西安府馬上派兵緝拿兇手,可是哪裡找得著,這些農民殺了知縣知道犯下大罪,索性聚在一起,劫掠當地有錢人家。饑民們聽說有人造反,跟著就有飯吃,紛紛加入進來,隊伍越滾越大。明末農民起義爆發了。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雖然聽起來荒謬,卻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條政治倫理,同樣,官逼民反,民也是不得不反。中國老百姓,是出了名的富於忍耐,甘於受辱,只要有一線生機,斷不會鋌而走險和官府作對,誰不知道造反是要殺頭的?誰又不知道腦袋只有一個,掉了就再長不出來?

明朝中葉,蒙古勢力佔據河套,陝西成為邊防前線,九邊之中,獨佔其四,分別是延綏、固原、寧夏、甘肅。明廷在陝西駐防大量軍隊抵禦蒙古。最晚從嘉靖開始,陝西成為明朝傳統的精兵良將出產地,產生了眾多將門世家,如麻貴麻家、王威王家、杜松杜桐杜家等,這些人家代代為將,壟斷了一部分軍官市場。

朱元璋制定的軍屯制度,從明宣宗宣德之後開始敗壞。蒙古佔據河套後,原屬明朝的大片軍屯土地落入敵手,無法耕種。加上軍隊本身的腐敗,到了萬曆年間,陝西部隊的軍餉早已不能靠屯田來自給自足,轉而依靠中央政府的年例和陝西當地的民運銀來供養。在萬曆中葉,朝廷因為延綏鎮軍士生活艱苦,經常給他們預支三個月糧餉。但到了後來,財政吃緊,糧餉不但不能預支,反而開始拖欠。

後金在遼東和明朝開戰後,明廷的財政雪上加霜,雖然在崇禎四年前已先後加征了三次達到每畝九分銀,依然入不敷出。遼餉是專款專用,開徵遼餉,使得原先供應九邊的舊餉地位下降,得不到保障,開始出現大量積欠,在陝西尤為突出,部隊欠餉都在一年以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北京會少了明朝三位皇帝陵墓?
中國最牛閱兵,早在幾千年前就已震驚世界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