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自己做的決策總會後悔?

為什麼自己做的決策總會後悔?

相信很多同學都有看過商業大佬的傳奇故事。但實際上,在真實的商業世界裡,除了這些傳奇的故事之外,大部分的商業活動可能99%的時間用來做決策。而決策的背後是各種市場、產品、競爭對手、內部數據的各種分析,各種商業模型的運用……是件很枯燥的事。這本書研究的就是一些這樣非常實操的東西。

這本書雖然叫商業決策課,但是它對每個人的人生裡面那些大大小小的決策有非常好的啟發作用的。我們每天都在做決策,大到考什麼大學,小到吃什麼飯。比較小的決策不難做,因為即便做錯了也沒什麼特別大的損失。但是比較大的決策就不一樣了,這本書研究的就是如何科學地做一個複雜的決策。

有些研究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人對人類思維里常見的偏見、思維誤區做學術概念上的定義,然後他們就發現,能夠具體定義出來的人類的偏見或思維誤區大概有200多種,而且數量逐年上升。可以想見一下,我們先天的思維誤區有多嚴重。今天就從中盤點幾種比較常見的思維誤區。

01

01

沉沒成本偏見

沉沒成本是一個經濟學上的術語,意思是我們往往會高估已經投入成本的東西,不捨得輕易放棄它,即便能夠明確的證明錯了,有更好的選擇,我們也通常會堅持在錯誤的方向上再試一次。這其實是一種不理性的行為。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認知失調,意思是說人類思維的特點是傾向於按照原有的思維慣性思考問題,一旦出現一個跟舊觀點完全衝突的新觀點後,大腦沒有完全準備好,往往需要非常長的適應周期。所以,一個有時候頑固一點、保守一點,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02

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我們常說,遇到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的時候要把它簡化,簡化之後就能看到大的框架,抓到主要矛盾,這便於我們解決問題。確實,這在這個執行層面的會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可是在思維層面,如果過於強調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對我們做決策就是一個特別不利的事情。

但是,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細節被忽略,如果你比較不幸,忽略的是極其關鍵的因素,那麼很可能最後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03

過度重視直覺

我很久之前看過一道數學題,印象非常深刻。這個數學題是說,如果在距離地面1米的地方用繩子沿著地球赤道一圈,這根繩子比貼著地面繞一圈的繩子會長出幾米?

我們知道,赤道的長度大概是40000公里。如果不計算,按照我們的直覺來猜,一定覺得這個數量級非常大。但實際上,用公式算一下,只長出6米多。

這個數學題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實際跟我們的直覺違背的例子,所以,不要靠直覺去做決策。

04

回憶的變異性偏見

特別熟悉、特別容易回憶起來的某個情節、某個故事,你會加大對它的信任程度,把它作為你做決策的一個依據。

05

具象性的偏見

細節往往比宏觀的描述更吸引人,所以人們就會天生的覺得有細節的東西更可信,也更願意依據這個來做決策。

06

相關性偏見

「相關性偏見」用一句話來解釋的話就是:馬雲說什麼你都覺得他說的是對的,因為他有錢,他成功了;我說什麼你都覺得我說的是錯的,因為我沒錢,我也沒成功。本質上來說,「相關性偏見」是對兩種觀點做了一個錯誤的關聯。馬雲說的話有沒有道理,要按他說話的語境去分析,跟他有多少財富、掌握多大權力,是沒有關係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相關性偏見可是個重災區,我們偏聽偏信的時候太多了。我們經常因為某個人的位高就覺得他說得對,或者因為跟某個人關係好就覺得他的意見更重要。我參考了這些意見去做決策的時候,自然就很容易出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思小棧 的精彩文章:

TAG:華思小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