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你是否正被淺薄語言所同化?

你是否正被淺薄語言所同化?

麥子導讀:


碎片化時代,我們常常藉由網路流行語來娛樂自我。這種「娛樂」從淺層來說的確類似於生活的調味料,但從本質上而言,卻背離了人與語言的主體間性,其結果就是一切公眾話語逐漸成為娛樂的附庸,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都說「娛樂至死」,其實越嚴肅的文本反而越能建構起內心對於有關周遭、世界更為宏大的認知。



文 |  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在這篇文章開始,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有哪位朋友的日常生活,

從未被下面這些流行語攻陷過




第一批90後已經_______


打Call



中年油膩男


小鮮肉


戲精


涼了


diss


小奶狗


綠茶婊


……




沒有的同學請舉手,我們把聚光燈打過去。




好了,不知道你看到這些例子,是什麼感受。反正我是先去洗了下手,又泡了杯茶,平復了一下心情,再回來繼續寫……




光是打出這些例子,我都覺得十分尷尬。




今天,我會從三方面,對網路流行語開刀。










Part


1




1. 低幼刺激




我一直對別人說:如果你想提高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那麼第一步,

就是

多看一些嚴肅的文本

,少看這些亂七八糟的熱點詞、流行詞、網路用語。




有一個段子,說:

同樣兩個人,看到夕陽下的美景,





一個人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另一個人只會說「卧槽」 —— 差距就在這裡。




這個段子乍一看挺好笑,但試想一下:




倘若你看到夕陽,看到高山,看到大海,看到夜幕下不停翻卷的浪花,看到博物館裡的司母戊鼎和蒙娜麗莎,你心裡第一時間浮現出來的,全部都是:




「卧槽,好美!」




你還會覺得這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嗎?




這就是我想說的:大多數網路流行語,除了讓你變得

低幼化、情緒化、直覺化

,沒有任何作用。

它們是深度思考的大敵。




這句話看似很聳人聽聞,但並沒有誇大。




原因很簡單:

語言不僅是我們思考的質料,也是對大腦的刺激。




什麼意思呢?




不要認為「學習」就是坐在書桌前翻書、聽課,這才叫學習,不是的 —— 





學習的本質是建立大腦間概念和知識節點的聯繫。它由什麼所產生呢?刺激。




也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接觸到信息 —— 包括讀書,看網路文章,跟朋友聊天,看綜藝節目,看廣告,等等,都是在「學習」。只不過程度深淺不一罷了。




這些信息所使用的語言,都會潛移默化地,對我們的大腦產生刺激。




而這些刺激日積月累,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它們會重塑大腦的結構。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就提過:





大腦是具備可塑性的。在我們一生中(主要是前30多年),它的形態和結構,會隨著我們的學習和刺激,不斷發生變化。




所以,為什麼讀慣了公眾號上的碎片文章,就很難看得下長篇大論的書籍了?




很簡單,

因為你的大腦已經習慣了碎片化信息的刺激。

它已經被慣壞了。




同樣,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各種語言,也在潛移默化地對我們產生刺激,塑造著大腦。它們會改變我們認知、思考和表達的方式。




而大多數網路語言恰恰都有這樣的特點:

通俗,淺薄,低幼

。否則它就難以被大眾所接受,也就流行不起來。




你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嗎?






2. 生命力




很多人反駁「網路語言威脅論」的論調是:





語言是在不斷往前發展的,被人民接受的網路語言,終會成為「主流」。我們應該接受它,而不是故步自封。




這個說法很對,我們當然不應固守一套話語體系,而是要不斷去活化它的生命力。




但非常遺憾,絕大多數網路語言,不要說生命力了,

它們連生命都沒有。




比如:





你好!我是DD,你是MM嗎?


我不是恐龍,你才是青蛙呢!




誰能想像,大概15年前,我們是這樣在網上聊天的?




當年這些詞的熱度,比現在的流行語要熱得多,一度收入了詞典。




而現在的「流行語」,生命要短得多。




像下面這些詞語,你還能見到多少?




洪荒之力,撩妹,友誼的小船,套路,一言不合,葛優躺,吃瓜群眾,小目標……




這些可都是2016年最熱門的網路流行語。但如果今天再拿出來,我想,你只會感到滿滿的尷尬。




甚至都不用追溯到那麼遠,就拿年初的

「佛系」「戲精」「diss」「油膩」

之類的詞,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用?




每年春晚,都會有一個保留節目,就是猜測「今年的春晚又會有什麼爛梗」。




而央視確實也不負所望,每次都會借某些明星之口(通常是馮鞏老師),說出一些早已過時的流行語,讓大家感覺,央視努力想跟網民溝通,卻每次都把力氣用錯了地方。




所以,既然大家早就知道:大多數流行語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它們很快就會過時 —— 那為什麼還要去用呢?




生命如此短暫,時間如此有限,為什麼要浪費在這些

註定曇花一現

的東西上面?




我們更應該學習和吸收的,是那些

長期的、有生命力的、不容易過時

的東西。




比起關注變化,我們更應該去思考:什麼才是不容易變化的?






3. 群體認同





這裡就引出一個問題:




為什麼很多人明知網路流行語沒有生命力,卻還會不斷去追逐呢?




我經常見到這種情況:





一個詞火了起來,各種對話、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紛紛就想盡各種辦法「用起來」。哪怕看上去十分生硬,也要拚命往上湊。




這背後的心理是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

我們所追逐的不是流行語,而是一種認同感和優越感。




很多人正是憑藉這一點:一個詞火了起來,立刻把它用到日常生活里,來表現:





看,我是一個多麼緊跟時代潮流的人。




而這個詞過氣了,同樣也是這些人,率先將其拋棄,並

嘲笑、揶揄

那些還在使用的人,來獲得

「信息差」

的優越感。




我當然不喜歡這種行為,但是請注意,我並不是在指責他們 —— 




說實話,這並不是他們的錯。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想先給你看兩個例子。




在讀一些文章的時候,你可能會見到這種情況。有些作者,喜歡用一個術語、縮寫,然後再打個括弧,解釋這個詞的意思,比如:





……隨著新媒體多種形態的發展,傳統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的模式正在轉型……




像這個例子,既然作者都特地解釋了KOL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寫「傳統意見領袖」呢?既省力,又能讓更多的人理解。




因為,在作者的語境和思維模式中,

「KOL」已經是一個基本元素

。拿我自己來說,讓我寫「意見領袖」而不寫「KOL」,我會感到十分不協調。




這種現象是什麼呢?不是作者自己想寫「KOL」,

而是「KOL」這個概念,借著作者在表達出來。




再舉一個例子。




我們都知道,視頻網站有一種彈幕文化,就是

刷隊列

。當一個隊列出現的時候 —— 比如滿屏的「666」,你想表達時,會特意去寫「厲害」「牛叉」嗎?




不會,你也會寫「666」。




這個時候,你是主動想去表達「666」嗎?




其實不是。

是整個環境驅動你去這樣做,你只是語言本身所表達的一個媒介。




簡而言之:不是人去說語言,而是語言借著人在言說。




這就是海德格爾(德國哲學家)對語言的觀點。他顛覆性地解構了傳統觀念中,我們對「語言」的主客體視角。





他認為,每個群體都有其獨特的語言體系,它會形成一個「場」。個體想要融入這個群體,想得到認同,就會「被迫」(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使用這些語言。




這時,語言就是一個主體,它們藉著個體本身,在表達和言說。




他重建了人與語言之間的主體間性。




你看,在上面這段話中,我有意用了一個非常晦澀的術語:主體間性。




這個詞其實非常簡單,不過就是「多重主體」罷了。




但通過用「主體間性」,可以獲得什麼效果呢?




懂的人會立刻找到共鳴,感受到「我們是一樣的人」;而不懂的人會藉由這種微妙的「陌生感」—— 看似認識,但卻不完全理解,獲得到一種「他真厲害」「懂得真多」的距離感。




這就是背後的秘密。




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就是一個標籤。它不但表達了我們的態度、內容,同時也在傳達一個信息: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屬於一個什麼樣的「群體」中。




通過語言,一方面,強調群體的共性;另一方面,強調群體間的差異,來進行表態和獲得反饋。




而這一切往往並非出自我們的主觀意願,而是受到環境和「場」影響的結果。




回到文章最開始,我想說的是什麼呢?




網路流行語在藉著你,延續自身的存在,並且在不斷地改造你。




所以,我希望你能注意這一點,並思考:





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獲得什麼樣的群體認同?


以及,我該使用什麼樣的語言?




很多時候,不是人使用工具,而是工具在塑造人。










Part


2




說了這麼多,我的建議是什麼呢?




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自己的語言系統。




具體來說:






1. 審視自己所使用的概念




當你在表達的時候,一定要有這個意識:我想表達的是什麼?




很多時候,語言是沒有辦法100%精準傳達思維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對語言的優化,不斷地去尋求平衡點,達到更加精準的表述。




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更是如此。


一切溝通、思考的前提條件,就是

釐清「概念」




我們講的是同一個東西嗎?


我們彼此對它的理解,有哪些共同點、哪些不同點?




這樣,思想的溝通和交流才成為可能。




這套語言系統,將成為你的交互方式,你的身份認證,乃至於,你的思維本身。




而不是無論看到大海、高山還是蒙娜麗莎,都只會用一句「卧槽!」






2. 避免淺薄語言的刺激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打個比方,由於通脹,我們的資產每分每秒都在貶值。唯一保值的方法,就是找到合理的投資增值方式,來跑贏通脹。




同樣,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無時無刻,都在被各種淺薄、通俗、低幼的信息和語言所包圍。要想不被同化,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盡量不看它們。




多讀一些嚴肅的文本,少看、少用亂七八糟的流行語。




它們正在潛移默化之中,摧毀你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3. 主動優化和運用新語言




語言系統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應該不斷地優化它。




這裡的關鍵是什麼呢?既然語言會「主動言說」,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過群體對語言的規則,來運用語言?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說「貓」的時候,這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但當我說「喵星人」時,往往意味著什麼?一種正面的、喜愛的情感。




也就是說,你要去了解對方的語言方式和規則,站在「為我所用」的角度,去主動優化和運用。

這樣可以提高信息密度,減少溝通的成本。




最核心的還是這句話:要保持對語言和思維的主動性,不要被它們反過來所影響。




不要讓自己成為語言的奴隸。




* 作者介紹: Lachel,高效思維達人,知識管理專家,深度思考踐行者,領英、36氪特約作家。 公眾號: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一個女人可以幸福到什麼程度?我終於知道了答案
陳道明春節家宴爆粗口:人過中年不一定油膩!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