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楞嚴經》參習125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楞嚴經》參習125

「八還」——《楞嚴經》參習(125)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楞嚴經》參習12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經文:【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孛(原「土+孛」bó)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凈。】



我們看底下經文,這段文並不難,文字很淺顯,可是含義很深。

經:【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

『諸變化相』就是指前面八種相。

經:【吾今各還本所因處。】

『本所因處』,就是這八種現象所生的原因,相是果,生相一定有因。這是由於阿難尊者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能體會到,塵境是有生有滅的,見性是如如不動,前面雖然阿難這麼說,好像是懂得,似懂非懂;雖然是明了,佛所講的他也首肯,可是心裏面還動搖,境界現前還是做不了主宰,還是有疑惑,這是障礙了見性。疑惑必須要斷除,不斷除它就是障礙見性。所以根本煩惱,貪瞋痴慢底下就是有疑,疑是迷惑,必須要用智慧來破除。所以學佛是學智慧,學佛是學覺,覺才不迷,不迷就不疑,這才能開得了悟,才能見得了性。有疑,換句話說,還是妄認緣塵的分別心以為這是自己的心,所起的作用依舊是隨塵分別。所以世尊才以心境這兩種法,來教阿難辨別哪是真、哪是妄。佛說「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這正顯示所見有還,那是境界,有還就是有生有滅。而能見的見性沒有法子找到它的「本所因處」,當然就是無還,沒有本所因處,可見得它是不生不滅,這就暗示著常住真心。我們今天試問問,有幾個人他覺悟六根的根性是常住真心?能有這個觀念的人太少。而一般人以為什麼?從前以為心在心口這個地方,現在講是腦,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這個是性。哪裡曉得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正是第六意識,那是緣塵分別的妄心,跟六根根性的能見、能聞來較量,那差太多了。我們為什麼不敢承認?這裡頭有個道理。

妄心的作用可大了,好像它有用處,而真心沒用處,哪裡曉得我們這是看走了眼。真心雖然好像是無知,你果然用上它,它無所不知;妄心好像是有知,天天用它,其實是有所不知。我們看佛菩薩無量的智慧,無所不知,人家用什麼?人家用真心。我們用了,樣樣都不知,苦惱無邊,咱們是用的妄心。佛與凡夫所不相同的,用真心的就叫佛,用妄心的就叫凡夫,而妄心、真心我們都有,妄心、真心佛也有。佛用真心不用妄心,他都有;我們也都有,我們用妄心,不曉得用真心。你要問:差別在哪裡?差別就在此。千經萬論就是說明這個道理,正是禪家所謂「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要是認識真心,什麼問題都解決。佛法里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種種善巧方便,全都指歸在這一處,所謂是殊途同歸,就歸在明心見性。

請看下面經文:

經:【云何本因。】

本因是什麼?

經:【阿難。此諸變化。】

這是統指這八種相。

經:【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

這八種相裡面,佛在此地第一種說得詳細,其餘七種略說就可以,為什麼?可以以此類推。光明從哪裡來的?光明從『日輪』來的,從太陽來的,所以明可以還給太陽。光明確實是如此,我們現在要說天空,天空是黑暗的,想想,太陽拿掉、月亮再拿掉、星星再拿掉,你看看天空是什麼樣子?天空是黑暗的。天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叫無明。如果你說我破了無明,你破了無明,太陽、月亮、星星、燈全都拿掉,你看到天空、山河大地是一片光明,那是你無明破了;你無明要是沒有破,你見到一定是黑暗的。所以無明破了就不要太陽來照明,由這一點也可以勘驗我們自己是不是破了無明。真正破了無明,晚上走黑路不要用燈,別人看到是黑暗的,你看到是光明的,就跟白天一樣。這光明從哪裡來的?本性是光明的,本性所變現的萬法也是光明的。經論裡面給我們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把我們本有的光明失掉,這叫無明。大黑天就是無明之相,一切萬法都是從無明變現出來,「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還在三細相之初,先有無明而後才有三細相。可是破無明,在我們歷代修行人當中真有,不是沒有,真正明心見性的人,他的境界我們不曉得,有些事迹我們能看到一點,但是能把這個道理證實。

《虛雲和尚年譜》當中就有一次記載,老和尚黃昏的時候回到山上茅蓬去,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同參道友,人家打了個燈籠碰到老和尚,「老和尚,天這麼黑,你沒有燈怎麼走路?」他沒有問的時候老和尚不知道,老和尚看到山上是明亮的、是光明的,沒有覺得天黑下來,沒有;他這一問,這心裡一動念,天突然黑下來看不見了。如果他一路走回去都沒有碰到這個人,譬如他是下午四、五點鐘走的路,他永遠就保持著四、五點鐘,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像這樣的境界不止老和尚一個人,很多人有這個境界。由此可知,佛給我們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是真話不是假話。但是無明不是真的,無明可以打破,無明是有生滅的。所以講到我們真如本性,妙精明心,明就是光明,這是《楞嚴》裡頭用的詞。無明用什麼破?用定。經裡面說得很清楚,這是《楞嚴經》講的「凈極光通達」,凈到極處心就放光明,一切通達而無有障礙,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樣說,凈是不是每天要去盤腿面壁叫凈?盤腿面壁是叫凈,凈極光通達,腿子放下來之後又起了無明,確實是如此。

《楞嚴》上講的大定不是盤腿面壁的定,《楞嚴》講的是性定,就是本性本具之定,本性本來就是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是常定、這是本定,《楞嚴》講的是這個定。這個定的相是什麼?經上說得非常詳細,《金剛經》裡面講得簡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楞嚴大定;「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是楞嚴大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如不動,這就是修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如不動,是用的見性。只有用阿賴耶見分見色聞聲是如如不動,是不著相、不取相。第六意識就不行,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這就是取相、著相,心就動。唯識在三性裡面講,阿賴耶是無記性,它不分別、不執著,對於一切諸相了了分明,它不取。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正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用六根根性,六根根性全是阿賴耶的見分,用阿賴耶識,連與阿賴耶相應的五遍行都不用,這是本事。五遍行的心所,作意、觸、受、想、思,作意有四分,有這個作意心所的見分、相分;觸,有觸心所的見分與相分;受,有受心所的見分與相分。一概都不用,直接就是用阿賴耶的見分,這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經》所教給我們「舍識用根」。雖然不是用的真心,確實用的是第二月,所謂是帶妄之真。這個境界,就是禪家所講百尺竿頭,帶妄之真,再進一步就純真,就明心見性。那就是說,把這分妄再脫掉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

這個道理,可以說我們看得相當的清楚,看清楚了當然就會用。在用的時候,當然要用相當長的時期才能夠突破、才能見性,雖沒能見性,但已經能夠舍識用根,現前的生活就得大自在。為什麼?一切法裡頭不生煩惱,一切法裡頭沒有執著。心境一如,雖然沒有證得究竟的解脫,但已經得到相似的解脫境界。為什麼相似?帶一層妄。我們為什麼一天到晚是煩惱不堪?就是意識與五十一心所起作用,所以才生無邊的煩惱。若能舍識用根,你見色聞聲皆生無量智慧,不生煩惱,生的是智慧,成就的是定力,這就叫修定。所以說用六根根性就是修定,這叫修楞嚴大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世間法里,不但世間法,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能比,這在佛法裡面叫圓修圓證、頓修頓證。剛才說過,萬不可以把第二月當作第一月,那就變成很大的一個障礙,這就是百尺竿頭到了頂,不能認為這是究竟,還要求什麼?向上一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才能夠突破無明,才能夠真正見性,所以明心見性那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舍識用根是百尺竿頭,百尺竿頭的事。佛這一段的用意,就是叫我們能夠辨別哪是真、哪是妄,妄要舍,真要用。《楞嚴》是圓頓大法,前面講這些理論、講這些方法,到後面「二十五圓通章」裡面就是舉實證,舉這些菩薩他們是怎麼證得的,這二十五位菩薩都是修楞嚴大定,都是修舍識用根。所以每一位成就都是第一,沒有看到第二。為什麼是第一?只要明心見性,他這個辦法就是第一,唯有第一法才能明心見性。

而在「二十五圓通」裡面文殊菩薩揀選,特別推崇耳根圓通,這又是什麼原因?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六根上來說,耳根最利。當然耳根最利是講大多數的人,也有少數例外的,有少數是眼根利,看東西看得清楚,聽東西聽不清楚,那是少數,絕大多數是耳根利。你叫他看經,看多少遍他不懂,你叫他聽經,聽一、二遍他明了,這就證明耳根最利。觀世音菩薩就是從耳根聞性聞聲性,而證得圓通,就是證得明心見性。換句話說,觀世音菩薩的根性,與我們娑婆世界的根性相同,我們娑婆世界採取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很容易成就,道理是在此。因此《楞嚴經》全經的精華,也正是在「觀世音菩薩耳根」這一章,全經精華之所在。「二十五圓通」就像《華嚴經》裡面五十三參,是一個意味,這是經典的好處。《華嚴經》分量大,《楞嚴》分量少,《楞嚴》講理論、講方法,又有實際的例子,《華嚴》亦復如是。可是《華嚴》畢竟分量大,說得詳細、說得周詳;《楞嚴》文字少,沒有方法像《華嚴》說得那麼詳細。一個細說、一個略說,這兩部經合起來看,意思非常的圓滿。

經:【暗還黑月。】

『黑月』是暗之體性,是暗之來由,暗可以還原。

經:【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

這個『緣』就是見緣。

經:【頑虛還空。郁「土+孛」(bó)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這句話是總結一切萬象。前面是舉出這八個例子來說,一切萬象都是這樣的情形,各有所還。在這段文裡面,我們很清楚的能夠看出來,佛舉出眼根所對的八種境界相。這些境界全是緣生法,既然從緣來,還從緣滅,有去有來,就不是真正的境界。所以前面比喻作客、比喻作塵,這都是說所見的境界。所見的境界如是,所聞的境界、所嗅的境界、所嘗的境界、所觸的境界,乃至意根所知的境界,無不如是,全是生滅法。

下面經文說:

經:【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

『八種』是指前面的境界相,這還是叫著阿難說的,你見八種境界相的『見精明性』,這就是講的見性,『當欲誰還』,還給誰?

經:【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

我們能見的見性,就在這八個境界裡面,還給誰?如果說我這見性還給明,明要是滅了,見性也就沒有,沒有見性,暗現前,誰見到它?哪個見暗?

【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這就是說明境界有生滅,各有所還,我們能見的見性還給誰?沒有地方還。由此可知,境界相有種種差別,能見的見性沒有差別。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凡是能還的,當然不是自己。『不汝還者』,沒有地方可還的,那不是自己是誰?這個意思非常明顯,我們妄心易還,不是自己;見性無還,見性才是自己。我們這個身體色身,細胞新陳代謝各有所還,這個色身不是自己;妄心不是自己,一會想東、一會想西,所想的也各有所還,正像前面舉的例子一樣,妄心不是自己。在我們這個身心裏面去找,找到什麼?找到六根的根性是自己。為什麼?它不生不滅,它不隨境界而有所差別。換句話說,六根根性是清凈的、是平等的、不生不滅的,是不垢不凈的,這不是自己,誰是自己?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指六根根性,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所謂「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就是指六根根性。脫根、脫塵,根是講我們的根身,這是色法;塵是指外面一切六塵境界,它是獨立的。根與塵都是境界相,統是生滅法,緣生之法,這是我們的工具,不是自己。自己是講真性,不生不滅的真性是自己,佛在此是一語道破。佛這八種比喻,後面樣樣都合在法上說;換句話說,他的大講堂也是表法的。



註:

參考資料——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3??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2??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楞嚴經》參習125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楞嚴經》參習125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楞嚴經》參習12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佛通曉過去未來,吾輩當堅定不移地信受奉行佛之教誨
「擇善固執,恆順眾生」——《楞嚴經》參習(107)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