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5天後,扎克伯格表現出強烈求生欲:發文承認Facebook犯錯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了不起我的國
id:thepapernews
Facebook捲入泄露用戶信息風暴第5天,扎克伯格終於打破沉默。
北京時間3月22日3點半,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他的Facebook頁面上發表了一份聲明。聲明中稱,「
我們有責任保護大家的數據,如果做不到,那麼我們就不配為大家提供服務。
」此前3月17日,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共同發布了深度報道,曝光Facebook上超過5000萬用戶信息數據被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泄露。這起事件的焦點在於,數千萬Facebook用戶的信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政治數據公司「劍橋分析」獲取並利用,向這些用戶精準投放廣告內容,幫助2016年特朗普團隊參選美國總統。而且,Facebook在兩年前就知曉事件的情況下,並未及時對外披露這一信息。
扎克伯格的聲明中,承認了平台曾經犯下的錯誤,梳理了「劍橋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並提出了Facebook接下來為了阻止用戶信息被利用,即將做出的舉措。
Facebook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發布聲明
2013年,劍橋大學研究員Aleksandr Kogan創建了一個問答應用「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並獲得了約30萬人安裝。由於當時Facebook是開放廣告API介面的,這讓Kogan可以在這些用戶好友(
獲得千萬計
)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取他們的數據。
2014年,Facebook宣布將大幅度限制數據應用訪問。像「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這樣的應用,不能再在用戶好友不知情的情況下,訪問他們的數據。
2015年,Facebook從衛報的記者那裡得知,Kogan在未徵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跟劍橋分析分享了他的數據。扎克伯格稱,這違背了和Facebook的條款,所以Facebook立即從平台上禁止了Kogan的應用,並要求Kogan和劍橋分析刪除所有不當獲取的數據,並開出證明。
直到上周,Facebook從多家媒體報道中了解到,劍橋分析並未刪除所有用戶數據。劍橋分析否認了這一點,並同意由Facebook僱傭的一家公司進行核查。至此,我們還在與監管者合作調查。
扎克伯格在聲明中稱,這雖然是Kogan、劍橋分析和Facebook 之間的信用問題。但確實違反了Facebook與用戶之間的信任。
除了需要向被劍橋數據獲取了數據的用戶進行告知,扎克伯格在聲明中還稱,Facebook還要做這些事情:
1、調查所有能獲取Facebook數據的app,對所有存在「可疑行為」對app進行審計。
2、更多限制開發者獲取數據的許可權,阻止其他種類的數據濫用。
3、在新聞流上設置一種工具,能夠告知用戶哪些app能獲得他們的數據,並允許用戶取消這些app 的數據許可。
作為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泄密門事件上的緩慢應對備受爭議。有投資者甚至認為,他在危機處理上缺乏經驗,應該下台讓位給公司COO桑德伯格。
除扎克伯格發布了表態聲明之外,Facebook官方也發布公告,提出了6大主要舉措,阻止第三方公司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獲取用戶的個人數據,預防未來與「劍橋數據」類似的事件發生。
Facebook官方發布聲明,提出防止用戶數據被濫用的舉措。
這6大舉措包括:
1、評估所有能夠在Facebook平台上獲取大量數據的app和有可疑行為的app;
2、向所有個人信息被第三方app誤用的用戶發出警告;
3、關閉用戶最近3個月沒有使用過的app獲得用戶數據的許可權;
4、改變Facebook的登陸數據,這樣第三方app只能看到用戶的名字、頭像和郵箱地址,除非該app通過更多的評估流程;
5、幫助人們管理他們在Facebook上使用的app,管理這些app能看到他們的哪些信息,以及
6、增加用戶的「捉蟲獎勵項目」。如果用戶發現app開發者不正確使用用戶數據,提出舉報能夠獲得獎勵。
「我一直在工作,了解究竟具體發生了什麼以及如何阻止它再次發生。」扎克伯格在公告中稱,「
我創辦了Facebook,最終我要對我們平台上發生的事情負責。我很認真地要採取行動保護我們的社區。
」
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也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上,轉發了扎克伯格的聲明,並稱「我十分後悔我們處理此事做的還不夠多。」
扎克伯格還會在當地時間9點出現在CNN的電視上,對情況作出解釋。
酷玩實驗室經授權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擴展閱讀
※75歲老人奮戰5年對抗美國,為中國人正名!紀錄片提名奧斯卡!
※目前最好的五款拍照手機:iPhone X奪冠,華為Mate10不見蹤影
TAG:酷玩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