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眾所周知,由於漢民族為農耕民族,所以在古代與游牧民族的戰鬥中多是以步兵為主對抗敵人的騎兵,在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步兵與騎兵聯合上演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戰鬥。現在回頭再看歷史上這些著名的戰役,仍然讓人血脈賁張、感慨萬千。

網上有很多人認為:古代騎兵對步兵作戰永遠佔有絕對優勢。很多人把宋對蒙古、明對清戰爭的失敗歸咎於中原缺少好的戰馬。

把西漢初期對匈奴作戰失利歸結為農耕民族的弱點。把後來的勝利歸功於全國人民齊養馬。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漢、三國時代——以五千步兵對十萬騎兵的李陵

公元前99年,漢天漢二年,李陵率5000步卒配合大 將李廣利出擊匈奴右賢王於天山,從居延海行30餘日北行千餘里到達浚稽山,爆發了浚稽山之戰,5000漢軍先與匈奴單于3萬騎兵遭遇,李陵用戰車圍成營 寨,率步兵在營外布陣。

前排手持戟、盾,後排手持弓、弩迎戰,一開始接戰,殺數千人,匈奴敗退上山。後單于召來匈奴左、右地騎兵8萬騎兵,陵且戰且走撤 退。他在信中說「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 乏之兵,當新羈之馬。

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充分說明當時漢軍戰鬥力的可觀,然匈奴兩翼已經越過李陵部並決心吃掉這支漢軍,漢軍 退至一山谷時,已經被包圍,李陵令重傷者坐車,中傷者駕車,輕傷者戰鬥,依靠戰車堅固的防禦斬殺匈奴3000餘。

繼續沿龍城故道向東南行至大澤蘆葦中,匈 奴放火,陵令士卒先把周圍一片蘆葦燒光以自救。又向南行至匈奴設伏山區時,四面胡馬,箭如雨下,漢兵依然環車接戰,敵騎無法突破漢軍遠程火力網,單于令其 子率騎兵攻擊漢軍,李陵率步兵在樹木間與其搏鬥,殺數千人。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並以強弩射單于,單于下山躲避。其後,匈奴騎兵一日數十次進攻,李陵又殺傷2000餘人,直到 50萬(另說150萬)箭矢皆盡,士卒還餘3000人,現在這車終於也沒用了,於是棄車,士卒斬車輻,持短刀突圍,最後只逃回400人。此戰殺傷匈奴騎兵 萬餘,因為沒有接應和支援,加上實力相差懸殊,漢軍最後失敗。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車已經是非常重要的防禦武器了,在有箭和車的情況下,步兵軍隊防 御騎兵的突襲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說個題外話,為什麼單于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還要死死咬著漢軍,據說是因為第一臉面放不下,第二,漢軍如此強大,如果無功而返,內部投降派肯定會依此堅定向漢帝國投降的念頭,引起內部矛盾激化。最重要的是軍侯管敢降匈奴,把漢軍無援,箭矢將盡等情況報告單于。

在匈奴與漢前期的戰爭里,公元前二○○,發生了白登之圍,劉邦中誘敵之計貿然出擊被匈奴40萬騎兵 包圍,估計是帶了足夠的弓箭,居然堅持了7天(因為漢軍主力就在不遠處天天進行救援行動),最後漢以和親貢物稱臣才取得了喘息機會。

可見弓箭等長程武器在 戰爭中的重要性,到了後來,陳湯對漢成帝說,一個漢兵可敵5個匈奴兵,因為漢人的箭射的遠,武器精良. 就可以知道在陣地作戰的時候,步兵是可以戰勝騎兵的。最重要的是,西漢對匈奴用兵的時候,已經有了大量的馬匹支援,據說長安的馬,就有四十萬匹。

民間大量 養馬,組建了帝國精銳的鐵騎,所謂的步兵都是可以由馬車運載,只有戰鬥的時候才下馬或車,因此機動力並不遜色,但當時的進攻主要兵力還是騎兵,雙方都是騎 兵,大規模的機動作戰,李陵5000步兵出擊是一次例外。

但是,漢代對匈奴用兵基本上還是以騎兵對騎兵,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都是騎兵為 主力,然而他們都帶有武剛車作為防守的據點,騎兵作為突擊的主要力量,也是因為當時漢帝國處於進攻狀態,是必須尋找敵人主力決戰的狀態,因此機動力是第一 的。

不得不提漠北之戰啊,公元前119年,漢大將軍衛青率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共5萬騎出定襄後,從俘虜口中得知單 子居處,令李廣、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策應,自率精騎北進千餘里,越過大漠,發現單于已列陣而待,漢軍以武剛車環繞為營,而縱5000騎出戰。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戰至日落,風沙 大作,匈奴騎兵目不能視,衛青以左右翼騎兵包圍單于,坐右突擊,匈奴陣腳大亂,單于遂率騎數百突圍逃去。漢軍追至闐顏山(今蒙 古杭愛山南面一支)趙信城而還,前後共捕斬1.9萬餘人。而李廣、趙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如期到達(李廣失路,可嘆!可嘆!)。

到了三國時期,曹操破烏桓的白狼山戰役,曹軍輕騎前進,一戰俘虜20萬,可見雖然漢室式微,但中原騎兵的突擊能力已經十分了得,這一時期出現了弓騎兵。步 兵的戰鬥在這一時期沒有太大的發揮。

因此,統觀漢、三國時期,對付騎兵主要還是騎兵,雖然步兵已經展現了強大的火力,但是機動力還是在戰略上取得了統治地位。步兵與騎兵的戰鬥在這個時期是五五開,騎兵略佔優勢,根據是曹魏對孫吳的作戰優勢。

南北朝——恐怖的「卻月陣」

到了南北朝,就由此想到了劉裕,公元417年四月,劉裕北伐後秦,北魏出騎兵沿黃河窺視牽制晉軍,劉裕軍渡 過黃河,擺下軍事史上著名的「卻月陣」,「裕遣白直隊主丁旿帥仗士七百人、車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端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 毦;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動。

裕先命寧朔將軍朱超石戒嚴,白毦既舉,超石帥二千人馳往赴之,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魏人見營陣既立,乃進 圍之;長孫嵩帥三萬騎助之,四面肉薄攻營,弩不能制。時超石別齎大鎚乃槊千餘張,乃斷槊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人。

魏兵不能當,一時奔潰,死 者相積;臨陳斬阿薄幹,魏人退還畔城。超石帥寧朔將軍胡籓、寧遠將軍劉榮祖追擊,又破之,殺獲千計」(《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一十八》)。 「臨陣斬阿薄幹首,虜退還半城。超石率胡籓、劉榮祖等追之,復為虜所圍,奮擊盡日,殺虜千計,虜乃退走。高祖又遣振武將軍徐猗之五千人向越騎城,虜圍猗 之,以長戟結陣。超石赴之,未至,悉奔走」(《宋書·朱超石列傳》)。

這段話把它演繹一下就是:當時東晉水軍佔優勢,但是騎兵卻不如北魏,而且鮮卑人很討 厭,晉軍一旦渡過黃河往往被北魏騎兵集團衝鋒予以殲滅,咱們的寄奴同志因此想沿黃河西進的計劃不得不作調整,為了徹底消除北魏兵騷擾,因此決定過河擊慕 容。

他在行伍中精選了700弓弩手有丁旿率領,帶了100輛車,因為過江的人少,100輛車圍成的據點顯得很小(大約也就2000-3000平米),北魏 兵並沒有重視,他們或許在想我什麼時候都能消滅你,先省的力氣,等晉軍過江的人多些再來一次集中消滅。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所以這700人過江後,有時間馬上把戰車依江布置成 一個半月形(大約半徑150米)的堡壘,同時一輛車上配置了7個弓弩手,這樣由於水面為晉軍控制,解決了被包圍的可能,火力可以集中在半月面上。一切布置 完成後,立起了一面白旗作為信號,在江邊等待的朱超石帶著另外2000步兵混成隊伍開始了緊急渡江,帶上的100張床弩絞上了弦,擺上了長矛般的箭和 1000支矛箭。

這床弩發射的是1-1.2米長的短矛(箭),射程在400-500米左右,本來是用來攻城的。與此同時,一直在觀察的北魏騎兵也把這情況 告訴了統帥長孫嵩,魏兵開始警惕了,於是3萬北魏騎兵也開始列隊準備出擊,他們第一次派出了數千騎兵衝鋒,被晉軍弓弩手死死射住,沒能成功。

而2000晉 軍步兵過江後,馬上20人負責一張床弩,架上盾牌(彭排,也叫旁排就是盾牌),長矛手立即在戰車周圍布置成了槍陣,加強了陣地的火力,這時三萬北魏精銳騎 兵開始了突擊,1000米,800米,700米……400米,塵土如雲,殘陽似血,殺戮之氣已經讓百戰的將士手心也滲出汗來,陣前指揮不住地提醒弓弩手穩 住,穩住發射!

第一輪弩箭發射,頓時倒了百多人馬,已經300米了,第二輪,又倒了幾百人馬,200米,第三輪箭雨,鐵蹄在大地敲出震撼人心的聲音, 如同驚雷落地前在遠處發出隱隱的吼聲,呼吸在緊張中已經停止了,唯一能感覺到的是大地在顫抖。現在已經到了換成快速發射的弓,進行隨意發射。

敵人已 經在100米的危險範圍內了,眼看就要抵擋不住,這時隊伍中出現了早已準備好的100位拿大鎚的人,他們迅速跑到事先布置的床弩後,用鐵鎚敲下發射的扳 機,由於半月迎擊面小,所以北魏騎兵在衝擊的時候,越接近密度也就越大,這時候他們已經到了30米開外了,一場例行踐踏似乎馬上就要開始,戰鬥馬上就要結 束。

一排帶著60米初速度的短矛從晉軍的堡壘中射了出來,噗、噗、噗只見短矛過處,人仰馬翻,洞穿了4-5人才落下,剎時沖在前面的只剩了幾十號,一 陣密集的弩箭發射了出去,接著又是巨大的短矛依次發射,北魏猛將阿薄幹也被射了個前心透後背,瞪著驚恐的眼從馬上摔了下去,現在所有的北魏騎兵都能有機會 看到長矛過處的情景了,恐懼籠罩了這支進攻大軍,前面的開始往回跑,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而2000晉軍這時候又突然開始吶喊,就象地獄裡傳出的聲音,讓人膽破,於是3萬騎兵 衝鋒演變成為了一場大逃亡,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於是朱超石帥寧朔將軍胡籓、寧遠將軍劉榮祖和2000晉軍開始反衝鋒,又殺敵人千計。這場恐怖在蔓 延,魏兵潰退回城。當東晉另一位振武將軍徐猗帶五千人渡河撲向敵城被數萬北魏騎兵團團圍困的時候,朱超石帶兵前往救援,結果魏兵一看這支隊伍過來就跑了個 一乾二淨。

劉裕憑「卻月陣」,以2000步兵破魏軍3萬精銳騎兵,顯示了強大的威力,是軍事史上以步制騎的著 名戰例。這裡的車讓人很感興趣,應該是車弩的一類,好象叫《萬鈞神弩》吧?是幾張弓合在一起的車弩,居然需要大鐵鎚才能敲發,能把三四尺的長矛射得"洞貫 三四人",如此威力怎麼不讓人膽寒?

根據記載劉裕北伐南燕時,「有車四千兩,分車為兩翼,方軌徐行,車悉張幔,御者執槊,又以輕騎為游軍。軍令嚴肅,行伍 齊整」(《宋書·武帝本紀》)。壯觀吧?可見,步兵對騎兵隨著戰術和武器、方法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優勢,成為中原生產力先進的一個反映了。

唐朝——怛羅斯戰役

而到了輝煌的唐朝,步兵終於成為中原對抗匈奴的主要軍種,」凡伏遠弩自能施張,縱矢三百步,四發而二中;擘 張弩二百三十步,四發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四發而三中;單弓弩百六十步,四發而二中:皆為及第。「 《新唐書》 弓弩手的裝備有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 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 米),車弩也成為制式武器,

"車弩為軸轉車,車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鐵鉤連軸,車行軸轉引弩持滿弦,掛牙上弩,為七衢:中衢大箭一簇,長七寸圍五寸,箭笴長 三尺圍五寸,以鐵葉為羽,左右各三箭, 次差小於中箭,其牙一發,諸箭皆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壘無不崩潰,樓櫓亦顛墜。」(李筌《太白陰經》),

意思是說那箭道有7條,中間的大箭箭簇長約 20多公分,粗16公分,箭桿長1米粗16公分,用鐵片做箭羽,左右邊上還各有3支小箭略小,1500米內城牆都可以射塌。而且唐朝的步兵都騎馬,也帶著 可結成營壘的戰車(呵呵,高科技武裝起來的軍隊啊),唐軍騎兵是輕重結合,使用馬槊和橫刀,用於突擊和追擊(與羅馬軍隊有些象了吧?)。

交戰時通過步弩混 合部隊對敵人有生力量進行大量殺傷,然後由騎兵進行衝鋒,應該說當時唐軍的武器裝備是領先世界的,加上都由職業軍人組成,戰鬥力十分可怕。公元751 年的怛羅斯之戰,如今被人津津樂道,因為唐軍欺負小國,「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恆羅斯城,與 大食遇。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勸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 塞路;嗣業前驅,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六》。

兩萬唐軍加上葛羅祿、拔汗那一萬盟軍,深入敵境七百里對抗15-20萬 的阿拉伯精銳,面對阿拉伯騎兵連續的衝鋒,唐軍利用戰車環成營壘,每車布置上弓弩手,另置床弩於其間,在戰車上有堅實盾牌的保護,車上還綁了數米長的長矛 指向敵人。依靠強大的遠程弓箭,敵人的衝鋒被有效予以阻擊,陣地巋然不動。

在部隊部署上,高仙芝把騎兵放在隊伍的最後面,中間是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 (應該是準備用於先期衝鋒的炮灰,消耗敵人的弓箭,為騎兵突擊打開通道),在大量殺傷敵人後,唐軍一度已經掌握了戰場主動(也就是說似乎可以發動突擊 了),但是誰也沒想到,為什麼葛邏祿會發生叛變,在戰鬥到第5天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中間的葛邏祿人被收買了,與大食前後夾擊唐軍,唐軍步騎被分割, 步兵背腹受敵,於是發生了痛心的一幕,唐軍潰敗!

按照事後逃回的數千人的說法(3000人計算),那應該是騎兵部隊逃回來的居多,估計一下兩萬軍隊應該是 步兵15000人,騎兵5000人,可見步兵已經是克敵的中堅力量了。雖然失敗,但中國步兵強大的戰鬥力已經足已讓大食人膽寒了。說些題外話,「安史之 亂」暴發後,來勤王的有大食的軍隊,他們形成了今天的回回民族。

這次戰鬥結束,唐軍士兵大約有萬餘人被俘,其中就有《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環,他在大食 居住十年之久,見過中國工匠在當地工作,這些人把唐代中國造紙術等手工技藝教授給阿拉伯人,進而傳到歐洲,造紙術對西方文明的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而其契機或許正是這次怛羅斯戰役。(根據現代一些學者的說法)

宋朝——生不逢時的悲劇

然而,中國歷史的事實卻一再證明,生產力落後的游牧民族常常能打敗生產力、科技都遙遙領先的農耕中原,為什 么?這不得不從悲慘的宋王朝說開來,大宋王朝的時候,中國人有了很多發明,火器炸藥已經較普遍運用了,經濟也很發達,而且言論思想都比較自由.

這些都可以 在宋詞里看出來,人民的愛國思想,民族凝聚力也非常強,當時還出現了很多武器創新,有步人甲、連弩車,火箭車等等,如果列陣而待,估計當時的世界上還沒有 軍隊能輕易突破防守。然而,香草美人多悲劇,大宋因為帶兵的文官和對手的強大狡詐而敗亡了。

首先,宋朝面對四個非常強勁的游牧民族:西夏、遼、金、蒙古。這幾個對手不論哪個都是非常可怕的敵人,尤其不幸的是都出現在宋代,剛打敗一個,另一個又來了,而且常常不得不同時應付其中幾個。

西夏、遼、金常使用重甲騎兵正面衝擊、輕騎兵側翼包抄的戰術。宋軍初期極不適應這種打法,幾乎一觸 即潰。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後來宋軍逐步摸索出了對付這種戰術的方法:手持長矛、大刀、身披重甲的步兵以密集隊形列陣,配以重弩強弓。先依靠弩箭殺傷衝擊的騎兵,待騎兵衝到面 前時步兵用大刀劈砍防禦比較弱的馬腿。

宋將岳飛、韓世忠等,以此戰術屢屢擊敗金朝騎兵。但由此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由於重裝步兵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很大影 響,即使取勝也難以全殲潰退的敵軍騎兵。

當時的蒙古的弓騎兵同時具有先進的弓弩技術和強大的機動力,發展出了獨特的戰法,就是衝到弓箭的射 程內發射完弓箭後馬上撤退,而且衝鋒不是以密集方式進行,損失也就少的多,可以說把騎兵的速度優勢與長程兵器的優勢發揮到了極點,

中原軍隊由於天然因素 (不產馬,在沒有草原的情況下,養一匹馬比養三個人花費還大),在速度上明顯吃虧,只能處於步步為營的狀態,而在行軍過程中,將領的指揮能力和兵員是訓練 狀況是關鍵,一支步兵混合隊伍行軍的時候,必須要深刻了解戰場情況,也就是派出遊騎兵(偵騎、斥堠)偵察周圍情況,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反應,迅速布 陣,還要保證後勤供應。這些不是不能完成,但是需要出色的指揮藝術。

儒家文化的仁義道德顯然不會教會帶兵的文官如何應付戰爭,孫子兵法也沒具體到如何訓練 步兵作戰,然而一點小小的疏忽都將釀成一場大潰敗,而步兵軍團的大潰敗卻是致命的,在機動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沒有陣型的步兵將被迅速殲滅。

當然,這不只是 宋朝的問題,當時整個世界恐怕也找不到能夠抗衡蒙古鐵騎的軍隊,蒙古西征大軍向西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如果不是蒙古大汗這時死了,整個歐洲都會臣服在蒙古的 鐵蹄之下(當時世界人口是4億,而成吉思汗的遠征據說居然屠殺了1億人,這個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所以宋朝的滅亡與其說是自己無能,不如說是對手 太過強大。

明朝——兵法的缺失

明代,火器的發展達到了中國古代的顛峰,其軍隊中火器的配置不僅超過日本,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歐洲國家。北京 的御林軍中神機營(火槍手部隊)人數是騎兵的數倍。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但令人悲哀的是,在明朝我們已經看不到中原兵家詭道了,常常是王者之師被人設伏殲滅,在戰略上一直處於 被動,一次指揮失誤往往引發三軍崩潰,所謂一將無能,累死叄軍。中原破滅,非兵不利,民不善,弊在文人清談。

再加上明朝極度腐敗,宦官專權,所以中國古代 對游牧民族最慘痛的幾次失敗都發生在明朝。據明正統二年九月兵部統計,天下都司衛所逃亡軍士達120萬人,相當於全國額定兵員的一半左右,君王的仁、國人 的義在華夏終於開始式微了,於是農耕時代的擁有火器的步兵也終於被半原始的游牧民族一再打敗,佔領,然後把他們同化成為一樣的綿羊。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慘敗,50萬明軍被瓦刺擊潰,連御駕親征的明英宗也被俘虜。明萬曆四十七年 (1619),明軍11萬對努爾哈赤6萬騎兵,明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主力駐紮薩爾滸山,自己帶1萬攻吉林崖,努爾哈赤率6旗兵約4.5萬人進攻薩爾滸 杜松軍主力,

天色陰晦、咫尺難辨,明軍以火把照明,進行炮擊,殺傷甚微,後金兵則利用明軍的火把,由暗擊明,集矢而射,多數命中,並在大霧掩護下,越過塹 壕,拔掉柵欄,攻入明軍營壘。杜松軍主力死傷甚眾,無力反擊,四散潰敗,薩爾滸大營瓦解。

正在吉林崖作戰的明軍,聞大營已失,軍心動搖並被包圍,致以後一 系列潰敗。後金兵選擇在茂密的森林裡埋伏接近,發動突然的襲擊,加上天時,頓時讓步兵火力優勢化為烏有。明朝從此戰之後轉入戰略守勢。隨後的松山之戰,清 軍擊潰明軍十餘萬,使明朝完全喪失再戰的能力,只有坐待滅亡了。

綜觀整個明朝,幾乎沒有在與游牧民族的對抗中取得一點像樣的戰績,少數幾次勝利,如袁崇煥 守寧遠,也是「憑堅城用大炮」,是純粹的消極防守戰,最後也僅僅是暫時擊退敵人的進攻而已,並沒能取得戰略上的優勢,在野戰的情況下,幾乎每戰必敗,而且 常常是在兵力和火力都處於優勢的情況下被殲滅。

可以這麼說:明朝擁有中國古代最精良的裝備,但將領的指揮藝術卻是歷代最差的。與宋朝相比,明朝的滅亡完全 是咎由自取,一點也怪不得別人。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關於中國古代步兵對騎兵戰術的總結——

第一個是戰車,戰車的戰爭運用應該是春秋時期形成的,吳、孫《兵法》云:「有巾有蓋,謂之武剛車」。漢代的武剛車自然有了大發展,據說長二丈(6米 多),闊一丈四(4米多),車外側綁長矛,內側置大盾。既可以運送士兵、糧草、武器,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長矛,立上堅固的盾牌,開上射擊孔,在作戰時還可 以環扣而成為堅固的堡壘,它的發展一直到了明朝還有。

而且加了大炮,再後來就是英國人的Tank了。車的種類很多,一直是中原農耕文明的重要戰爭裝備,漢 時主要有輕車、戎車、雲車、指南車、輜車等,《後漢書·輿服志》:「輕車,古之戰車也。洞朱輪輿,不巾不蓋,建矛戟幢麾,藏在武庫;戎車,其飾皆如之。

蕃 以矛麾金鼓羽析幢劈翳,車胃甲駕之箙」。這兩種應該都是後來各種野戰車的雛型。如果把車作為重武器的一種,那麼床弩也應該算車.到了宋朝床弩射程可達 500米,契丹大將蕭達覽就是被床弩射殺的.

第二個是弓弩,戰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 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戰國策·韓策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 百步外)。

真不知道古人的一步是多少公分,如果按一點五米,就是900米,當然是不可能的。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的「蹶張弩」兩 種,弓則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

這裡對弓弩戰法補充一點,宋朝的時候,臨陣遇到敵人騎兵突擊時,一般會採取試發射,既在300米範圍內由一 弩手試射,如果能打到騎兵陣內,則弩手齊射;在200米時弓手試射成功,則弓手齊射.宋時由於失去了西北產馬地,騎兵數量很少,而且常常分散使用,除了岳 飛的騎兵隊外,基本沒有騎兵集團作戰的經歷。

秦趙長平之戰,趙騎兵幾次衝鋒都無果,為什麼?當時的秦弩是腳蹬弩(所謂秦弓),專家說射程在300米,有效 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或許搞錯了?反正到了後來肯定已經發展到了340米,宋朝的神臂弓,弩,射程可達370多米,)於是在150米內組成 了密集火力網,

中國古代漢族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戰(名戰彙編)

而且秦軍是三行輪流發射,以騎兵的全力衝鋒速度(每秒10米),雙方兵力比為1:1,那弩手可以發射3輪,弓手一次持四箭,發射速度很快, 所以當騎兵到達弓弩手面前的時候,已經經過6-7輪生死考驗,十亭已去了八亭,而且還遠沒完成任務。

第三個是長矛。春秋車戰的時代,車兵持的矛是3米,到了戰國,步兵的矛已經發展到了4-8米,列陣而出可謂刀槍森嚴,(唐朝的時候是」列隊而出,如牆而進「)面對密集的長矛組成的銅牆鐵壁,試問騎兵如何突破?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步兵對騎兵的優勢在於陣式、戰車、密集的勁弩和長矛。在擁有火力優勢的 密集步兵陣型面前,騎兵若進行正面突擊是非常困難的。

兵無常勢,騎兵的優勢是速度,速度決定了騎兵在戰術選擇上比步兵更加靈活。雖然你有火力優勢,但我可 以在你的陣型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突擊你;當步兵的隊伍出現混亂的時候,騎兵的突擊將是致命的。

在局面不利的情況下,騎兵還可以主動選擇突擊或撤退——反正 你追不到我^_^;即使你布好了陣型,騎兵也可以迂迴包抄你的後勤通道。所以,這是機動力與火力的兩種戰鬥。步兵要戰勝騎兵,光有戰車、勁弩和長矛還遠遠 不夠,必須還要有優秀的指揮藝術和訓練有素、臨危不亂的素質,才能隨時了解戰場情況、迅速轉換陣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演說 的精彩文章:

桃花仙女智斗黑蛇精
葬到月亮上居然會有美女作伴

TAG:歷史演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