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所誤解的中醫 | 靠譜中醫說
學習中醫十餘年,自認為對中醫理論和特點有初步了解,行醫也已滿十年,診治患者數萬人次,遇到過形形色色求醫者,發現當今之國人對中醫有頗多誤解錯解,以致不能找到合適的真中醫治療疾病,有的甚至被偽中醫誤治而延誤加重病情,最後連累中醫背上壞名聲,真是莫大的不幸。有鑒於此,我將大眾最常見的誤區進行闡析糾正,希望能幫助那些真心想找中醫治療的有緣人。
1、中醫是經驗醫學
長久以來流行一種觀念就是看病要找老中醫,中醫越老越值錢,原因是老中醫經驗豐富,當然治病效果就好。後來上中醫大學,老師經常給我們灌輸的觀念是:中醫學來源於實踐。很多時候中醫能治好病,但原理說不清,全憑經驗,「糊裡糊塗治好病」成了中醫的特徵,於是大家都認為中醫是經驗醫學。但我始終認為中醫學如果僅僅是由經驗而來,那是相當低的層次,也極不可靠,不可能成為一個醫學體系。
後來學習經典後才認識到中醫絕非我們想像的這麼簡單,中醫學的主體是古代聖人通過自身修鍊,象天法地、參照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而體悟出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從而制定出全面系統的養身治病法則,所以中醫學有著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其核心就是「陰陽」、「五行」、「六經」,不明醫理才有所謂的說不清,懂得醫理就能掌握規律,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我承認有些中醫經驗方確實有效,有效的背後是符合醫理,也就是誤打誤中,但有效率太低,而且很多只是暫時控制癥狀,容易複發甚至對體質造成傷害,也就是「治標損本」。但若懂得醫理,了知疾病癥狀之來龍去脈,從陰陽層面定方擇葯,有效率會高很多,才有可能達到上工的境界(上工十全其九),而且能改變人體體質,防止疾病複發,這才能達到所謂的治本。
如果非要給中醫學特徵有所定義的話,不妨稱為經典醫學或聖人醫學。
2、中醫治本、西醫治標
老百姓對中西醫區別最普遍的認識就是「中醫治本、西醫治標」,這讓很多中醫引以為豪,但我想西醫肯定對此不會認同,因為治本是所有醫學的追求和理想,如果僅以治標為目標那顯然太低估西醫了,我們看西醫學書籍在治療方案上都是把「病因治療」放在第一位,病因治療就是治本,但由於西醫學的理論局限,導致對大多數疾病的認識是原因不明,那當然也就無從談起「病因治療」,當然也無法治本了,只能以維持指標和控制癥狀為主,這是無奈之舉,是退而居其次,但治標絕非西醫的目標和本意。
那中醫真的都治本嗎?對於中醫來講「本」又為何?這是大部分中醫一輩子都未搞清的問題,「生之本,本於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陽是天地之本,同樣陰陽是生命之本,中醫診斷治療的根本也就是陰陽,把陰陽調整至最佳狀態,即「陰平陽秘」才是治本,陽氣旺盛而潛藏於下,陰津充滿而不過多,這樣生命就處於可持續的良性循環,身體具備抗邪及自愈的功能,如此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治本。
中醫並非不治標,「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如發熱、腹滿、大小便不利等急性癥狀都要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現狀是很多中醫沒有治本思想,把治療重點放在解決患者的癥狀上,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見咳止咳、見血止血」,以某個葯對治某個癥狀已成為大多數中醫的思維模式,大部分中醫都在追求治標,病緩也治標,治標後也不治本,治標同時損傷正氣,把治標當成目的,與中醫治本精神相去甚遠。
3、看中醫要找專科醫生
中醫分科自古有之,早在《周禮》就有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之分,但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也只是粗略分科,這並非中醫沒有發展,而是因為中醫學最大的特點是整體觀,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中醫學認為人體是由以五臟為核心的五個系統組成,人身的某一處疾病某一個癥狀都是內在臟腑失調的反應,如眼病和肝有關,皮膚病與肺相關,面色黃為脾虛,小便不適關乎腎,過喜則傷心,五臟之間又相生相剋密切聯繫,如脾虛則肺弱,肝鬱則傷脾,等等。更進一步縮簡就是陰陽,人體無非陰陽,病邪無非陰陽,辯證無非陰陽,藥性以陰陽為根本,只有謹熟陰陽五行,才能全面的看待人體、分析病證,從整體論治才是治本。
當今中醫管理層仿造西醫模式也把中醫細緻分科,表面上更加專業,療效也應更好,實際上脫離了中醫整體觀思想,以孤立的觀點對看待人體,以專方專葯治專病,以西醫方法運用中藥,徒留中醫之名,而神魂已失,這樣的中醫療效自然很差。如感冒為常見病,初期多為太陽病,很多患者就診時就合併太陽病,或治病過程中會感受風寒,而有太陽表證時必須要首先解決,此為「急則治標」,否則病邪會深入傳變,如果中醫不會診治太陽病,開出的藥方對於患者無疑雪上加霜。
我經常對患者或朋友建議:如何判斷一個中醫會否看病,就看他會否治感冒。另外診治中青年女性患者時必須要詢問月經情況,月經是整體體質的反應,若量少色淡多為脾虛不能生血,若腹痛有血塊多為寒凝血瘀,若伴腰酸則為腎氣虛等,問月經一方面可以對病情體質有更全面精確的了解,另外服藥時若恰逢經期必須調整用藥,經期須慎用克伐苦寒葯,以免傷及胞宮。其實古代內科醫生都會治婦科病,而今一方面非婦科中醫對女性月經情況不重視,而婦科醫生對女性其他臟腑情況一概不問,這都是缺乏整體觀的表現,非合格之中醫,療效差在情理之中。
師父曾對我說過:一個好中醫就是一家醫院,除了手術,內外婦兒皮膚五官各科等都可以治。因為我們治的是整體,治的是陰陽,治的是氣。我經常感慨如果中醫也在推崇專家,那中醫衰退是必然趨勢。
4、中藥取效慢,只能治慢性病
中藥取效慢的觀念在大眾中已經根深蒂固,中醫也被認為只能治療慢性病,這種觀點是片面甚至錯誤的,是不明醫理所致。首先:中醫是治本醫學,以調整陰陽、改變體質、延年益壽為核心理念,不追求速效及改善短期癥狀為目的,絕大部分疾病是正氣先病,正虛非三日之寒,治本扶正也非三日能奏效,治本是長效,但不可能速效;其次:中醫雖重治本,但同樣能治標,只要搞清醫理、辯證無誤,治標之效可神速,如中藥治療感冒、痙攣性疼痛的速度都遠快於西醫;再有:對於很多慢性疾病,若標本兼治,療效也很快,如長期咳嗽、便秘、失眠等症。
中醫論治有三法:先治標後治本、標本兼治、直接治本。前二者治病取效並不慢,有時甚至能「一劑知,二劑已」。 只有第三者速度會比較慢,但卻是治療某些疾病的唯一正確選擇,治本速度比較慢,但並不意味著長期服藥無任何改變,若醫生處方用藥無誤應該是精神好轉,面色漸有光澤,體質漸增強,較之以前不容易感受外邪,如不易感冒。老百姓認為中藥取效慢,這也容易讓那些用藥錯誤治病無效的庸醫找到理由,以致延誤加重病情。我給患者的建議是一般疾病治療一月仍無任何改善就要考慮更換醫生。
5、中藥無副作用
現在有很多人喜歡自己買中藥泡茶煲湯,甚至看書後為自己或家人開中藥方,他們認為中藥是天然的,安全無害,其實不然,藥物和食物有別,葯食皆具偏性,而藥物的偏性較大,即寒熱補瀉之性較強,故用藥必須要根據各人的體質而定,而體質判斷非常人在短期內所能掌握,必須是精通中醫四診的明醫所能為之。如今之人以寒濕、濕熱體質居多,而常用之保健中藥多為溫補或清熱之品,誤用的幾率極高,故自己用中藥保健是不可取的,有很大的風險。
近年來影響較大的中藥毒副作用事件,如龍膽瀉肝丸引起的腎衰竭,小柴胡湯引起的肝衰竭,都是藥物濫用錯用引起的。現今中醫界的水平良莠不齊,中醫西化日益嚴重,能辨識陰陽辨證論治之中醫已極少,那些不合格中醫開出的錯誤藥方自然不但治不了病,而且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如果長期服用就會造成嚴重傷害,此非中藥之過,而是人禍。
所以選擇中醫治病必須慎重,不能光看年齡、名氣、頭銜,甚至他人的評論都不可全信,一方面自己要了解中醫的基本原理及治病特點,另外在吃藥過程要仔細體會身體的變化,若是癥狀在減輕、體質在增強,多為有效對證,若服藥後出現胃腸道不適、精神變差、體質下降,極可能是吃錯藥了,要及時停葯換方。
6、中藥有毒
「是葯三分毒」的觀念也為大眾所耳熟能詳,於是很多人身體不適時懼怕吃藥,尋求非藥物療法,或者通過增加休息、調整飲食讓身體自己恢復,這種觀點非常正確,中醫提倡的治療順序是先休息導引自我調整,而後針灸砭石等非藥物療法,最後才是內服湯藥,一方面是身體有自我恢復的功能,另一方面是服用中藥必須要找到能精確辯證通曉藥性的中醫,若中藥不對證將會對身體造成額外傷害,嚴重時就中毒了,這種毒性完全是醫生不合理使用所致。
中藥的毒性分為三種:一、所有中藥都具藥性偏性,若是正確運用,便是良藥,濫用錯用便會產生毒副作用,如鄭欽安曰:「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參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故藥物是毒還是寶完全由醫生決定,尤其不可濫服補藥,自古死於人蔘者不可勝數;二、藥物偏性大者為毒藥,如附子之溫熱,石膏之寒涼,麻黃之辛散,大黃之瀉下,即《神農本草經》中之下品,運用這些藥物要特別當心,用錯可傷人性命,但治療危急重症也正要依賴這些藥物,善用大毒者才是醫林聖手,大多醫者為求穩妥,喜用性平之品,視桂附為蛇蠍,其療效可想而知;三、藥物過用產生毒副作用,《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可見藥物調整人體陰陽虛實要留有餘地,最後通過飲食調養善後,「果肉谷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藥物過食就會導致體質新的偏盛。
藥物是否過服沒有固定時間,對於一些老年慢性疾病,乃至病入骨髓者,只要脈證尚未正常,服中藥治療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另外還有一種毒性,由於種植和炮製過程不規範導致中藥所含重金屬、農藥、添加劑等有害物質超標,這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以保障藥材質量。
7、葯補不如食補
很多人懼怕中藥有副作用,期望通過食物調補身體,食補屬於養生範疇,適用於陰陽平和之人,而今「平人」極其罕見,就是基本正常之人都很少,多數人屬陽虛體寒,寒濕、濕熱體質普遍,如果已是病人,就不可能通過食物改善體質,如同「病重葯輕」,必須用藥物扶正祛邪為主,食物調養為輔。
食物也具偏性,最好是在中醫指導下進行飲食調養,食補不在於昂貴,而在於適合,食補的條件是沒有表邪、中焦暢通、脾陽不是很弱。而現在很多人脾胃功能虛弱,雖表現為氣血陰陽虧虛,但卻不能直接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紅棗、桂圓、牛羊肉等,這樣會使原本虛弱的脾胃功能雪上加霜,應該先服用增強脾胃功能的中藥,待消化吸收功能增強後,逐漸增加食物營養,這樣才能使氣血逐漸旺盛。
國人對美食情有獨鍾,生病後首先會想到吃哪些食物補身體,這種觀點需要糾正,一方面現在大部分病人不是缺乏營養,很多是飲食過於油膩厚味,消化吸收障礙形成痰濕瘀血存於體內,再補的話就等於增加垃圾,病情自然也加重,其次治病養病除了服藥,需要多管齊下,要節飲食、慎起居、暢情志、適勞逸,如果只是調整飲食往往效果不太理想。
8、孕產婦不能服中藥
很多孕婦擔心服藥會導致流產或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在孕期拒服任何藥物,其實中藥治療妊娠病自古有之,《金匱要略》中有桂枝湯、乾薑人蔘半夏丸治療妊娠惡阻,後世對於妊娠病的治療不斷補充完善。妊娠期有反應屬正常現象,但若反應太大,如嘔吐劇烈、下陰流血不止,必須進行治療,另外孕期生病能自己恢復當然可以,若是癥狀較重或遷延不愈也必須治療,如咳嗽、胃脘痛、腹瀉,否則會影響胎兒發育甚至胚停流產,只要辯證用藥精確,中藥治療是安全且高效的。
中醫藥治病原則是:整體治療、辨證論治、以偏糾偏。藥物雖然有偏性甚至毒性,那對於偏盛的身體,恰是這種偏性能起到調整的作用,使身體趨向於「中」的狀態,所以對於中藥的毒副作用不要有過多憂慮,關鍵在於能找到高明的中醫。
哺乳期婦女普遍擔心藥物進入乳汁會對嬰兒造成傷害,確實藥物會部分通過乳汁排泄,但中藥和西藥還是有明顯區別,西藥是化學合成,對肝腎血液系統會有一定影響,而中藥屬天然藥物,影響相對小很多,另外中藥治療以調整體質為主,若是用藥對證,母親的體質好轉,乳汁的質量營養相應也提高,若是母親體弱多病,必定乳少且營養不佳,故哺乳期服對中藥對母子都有益處。
9、兒童不適合服中藥
認為中醫療效慢,中醫只能治慢性病,竟有人認為兒童不適合服中藥,因為兒童都是急性病,而且要讓兒童吞咽味苦的中藥湯劑確非易事,所以很多家長在小孩生病時一般選擇西醫西藥治療。而我的建議是:三歲前喂葯比較困難,一般以推拿按摩針灸等非藥物療法為主,三歲後完全可以服中藥。
很多人認為中藥是中老年人專利,我倒是認為服中藥要從娃娃抓起,因為小孩多發呼吸、消化系統疾病,小兒感冒咳嗽多為太陽病,中藥解表散寒效如桴鼓,消化疾病多為過食生冷甜膩或腹部受寒所致,中藥健脾化濕消食或理氣散寒效果同樣奇好。雖然中藥味道偏苦,卻是天然藥物,如果辯證用藥精準,對小兒無任何副作用,也不會傷胃,治病同時能改善體質,另外中藥之苦口能起到警示作用,告誡小孩要飲食有節、謹避風寒,否則生了病必須要吃苦頭。
西藥兒童製劑用糖衣包裹化學成分,入口雖甜,卻對身體有絕對傷害,如果按照中醫六經辯證理論完全屬於誤治,阻礙陽氣生髮,把寒邪引至深不,把簡單淺表的三陽病治成複雜深入的三陰病,現在兒童血液病、腦瘤、腎病高發,與西藥濫用有莫大關係。兒童處於陽氣生髮增長階段,生病後運用中藥療效要好於成人,體質也容易調整,到了中老年服藥效果明顯差很多。
10、只在服中藥時遵守飲食禁忌
很多人都知道服中藥時有飲食禁忌,在服對藥方的前提下,如果嚴格遵守飲食禁忌,中藥取效會比較快,否則療效會打很大折扣。最明顯的就是消化系統疾病,如果是脾陽不足的腹瀉患者,必須要禁生冷油膩,以素食為主,如果是濕熱型的胃炎患者,必須要禁甜膩油炸辛辣,以清淡飲食為主,否則服藥收效慢或無效。
很多人認為飲食禁忌只是在服中藥時才要遵守,是為了防止某些食物減弱藥性,最常見的就是禁蘿蔔。其實食物對藥效影響並不大,禁忌的主要意義在於防止錯誤的飲食方式對身體進一步傷害,除了先天遺傳,以飲食對體質的影響最大,很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飲食不慎,所以調整飲食對治病有很大幫助,不但在服藥時要遵守,即使身體康復後也要遵守飲食禁忌,這樣才能防止疾病複發。
飲食禁忌有些是共同的,如一般人都應忌生冷,因為生冷傷陽,而陽氣為生命之根本;消化道疾病飲食宜清淡,這樣可以減少胃腸負擔,利於胃腸功能的恢復;慢性病患者的脾胃功能大多偏弱,應以易消化吸收食物為主,切不可補益太過,當然各人的體質千差萬別,須詳辨細查、量體裁衣,為每個人制定出最合理的飲食方案,飲食調養對健康人可以起到養生防病之效,對於病人可以起到輔助治療作用,特別是慢性病患者恢復需要很長時間,經雲「小毒治病,十去其七,果肉谷菜,食養盡之」,到疾病後期,飲食調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是有次第的增加營養,另外飲食禁忌必須嚴格遵守,否則很難收工。
本文來源:中醫_知行者的博客,由中醫思維+(zhongyisw)分享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