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字里藏醫之「脾主四季」

字里藏醫之「脾主四季」

字里藏醫之「脾主四季」

《黃帝內經》重在說理,其論述的醫理指導中醫臨床一直延用至今。隨著歷史文化的演變,後世醫家對部分《內經》原文的理解有些片面,「毫釐千里」之差局限了我們的中醫思維,影響了臨床療效。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張德英教授問道岐黃、發明古意,從字句之間理解《內經》,將岐黃思想更好地應用於臨床之中,茲舉「脾主四季」一例來說明。

「脾主四季」源於後世對《黃帝內經》的理解,在《素問·太陰陽明論》中說:「脾者,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之,不得獨主於時也」,這裡「季」作季節講,脾所主之日位於四季之末。《說文解字》中對「季」的解釋有:「①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②末,如明季(明代末年)、季軍(運動競賽中的第三名);③一年的四分之一,如季度、季風;④一段時間,如季節、季候;⑤姓。」張老師結合《內經》原文及《說文解字》分析認為「季」當取「末」之意,而非「一段時間」之意。《素問·太陰陽明論》講脾不獨主於時,各以十八日寄之,是寄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此十八日是季節由冬到春、由夏到秋的轉化時間,是陰陽相互轉化的過程,故「脾主四季」是「脾主四季之末」。人與天地相參,在天有四時,在人有四肢,人的四肢之末亦是陰陽轉換之所,「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素問·厥論》中「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氣起於足五指之里」是在論述陰陽與手足的關係,而在《靈樞·經脈》則清楚地說明了十二經交接規律:肺手太陰經與大腸手陽明經在手大指次指之端相交接、胃足陽明之脈與脾足太陰之脈在足大趾端相交接、心手少陰之脈與小腸手太陽之脈在手小指之端相交接、膀胱足太陽之脈與腎足少陰之脈在足小趾之端相交接、心包手厥陰之脈與三焦手少陽之脈在手小指次指之端相交接、膽足少陽之脈與肝足厥陰之脈在足大趾相交接。故而張德英教授認為,「脾主四季」中的「季」按季節來理解,並在大量臨床實踐中確實得到了驗證。

醫案

馬某,男,51歲。主訴:手部自腕以下紫紅、輕度麻木,兼見煩悶、頭蒙、胃脘不適癥狀。

處方:瓜蔞15克,薤白10克,生麥芽10克,地龍3克,土鱉蟲5克,清半夏10克,佛手6克,黃芩8克,竹茹13克,石菖蒲10克,桔梗10克,蘇子10克,枳實15克,厚朴10克。服藥4周後,諸證皆消(醫案摘自張德英《痰證論》)。

按:該病案中患者煩悶、胃脘不適系痰濁阻滯於中土所致,「脾主四末」,脾為痰濁所困在馬某身上表現為雙手紫脹與麻木多因「怪病多痰」。張德英教授用一系列化痰葯,兼以理氣通絡之品,又有佛手清香理氣引葯達病所,巧方得以除痾疾。

「季」是末端的意思,在中醫哲學裡有陰盛轉陽、陽盛轉陰的觀點,末端就隱含著「轉化」的結果。人體中除陰經與陽經外還存在一個陰陽分明且需要陰陽轉換的系統——動靜脈系統,動靜脈系統幾乎遍布全身,那麼脾的轉化功能是不是僅局限於四末呢?《說文解字》中講「季」的意思我們可以引申為「最小的」。「最小的」「末端」「轉化功能」使我們自然而然就聯想到了人體中直接連接動脈與靜脈的結構——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是管徑最細、分布最廣的血管,它們分支並相互吻合成網,除軟骨、角膜、毛髮和牙釉質外遍布全身,這就是「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毛細血管管壁薄,管壁通透性強,管內血液流速慢,利於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動脈血流入毛細血管進行營養物質、排泄廢物的交換後流入靜脈血,而血液中的營養物質最終是來源於胃,這就是「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王俞鏵 王振安 河北中醫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