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溫中燥濕吳茱萸

溫中燥濕吳茱萸

溫中燥濕吳茱萸

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及毛脈吳茱萸未成熟果實,性熱,味辛,苦;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功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

吳茱萸以溫中燥濕見長,李時珍謂:「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其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本草綱目》)繆希雍:「凡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則中氣不能運化,或為冷實不消,或為腹內絞痛,或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咳,五臟不利。吳茱萸辛溫暖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本草經疏》)陳士鐸:「吳茱萸入四神丸以治腎泄,非用以祛寒耶?然而四神丸中用吳茱萸者,非用以祛寒也,亦借其性燥以祛濕耳。夫腎惡燥,而瀉久腎正苦濕也,吳茱萸正喜其燥以投腎之歡,入腎臟之中逐其水而外走於膀胱,不走於大腸也。」(《本草新編》)蘇廷琬:「(吳茱萸)暢水中之覆陽,降土中之滯陰,因寒成濕,能偕辛溫取效;因濕化熱,可同苦寒奏功。」(《藥品明辨》)趙其光:「吳茱萸是肝肺之氣味,何以又溫中?仲景治陽明食谷欲嘔及乾嘔吐涎沫悉用之,蓋肝寒化風必犯中土,未有肝不安而能和胃者。」(《本草求原》)

用於寒凝濕滯諸痛證

吳茱萸辛苦性熱而燥,長於散寒燥濕止痛,用於寒凝濕滯諸痛證。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多與乾薑、桂枝、木香配伍,以溫是散寒,理氣止痛,如《聖濟總錄》茱萸丸、吳茱萸湯;治肝胃虛寒,肝氣挾寒飲上逆的厥陰頭痛,嘔吐涎沫,常與人蔘、生薑配用,以溫肝暖胃,降逆止嘔,如《傷寒論》吳茱萸湯;治厥陰中寒,小腹痛甚,常與乾薑、附子、甘草同用,以暖肝散寒止痛,如《簡明醫彀》茱萸四逆湯;治下焦寒濕所致的疝痛,常與小茴香、川楝子同用,如《證治準繩》導氣湯;治婦人胞宮寒冷,經行腹痛,又常與當歸、艾葉、香附同用,以溫暖胞宮,散寒調經,如《壽世保元》艾附暖宮湯;用於寒濕腳氣腫痛不可忍者,每伍木瓜以解郁滯,除寒濕,如《證治準繩》吳萸木瓜湯;若腳氣入腹,困悶腹脹者,可與蘇葉、木瓜、檳榔等散寒舒筋、下氣祛濕葯合用如《朱氏集驗方》雞鳴散。


用於嘔吐吞酸證

吳茱萸能疏肝下氣,常用於肝胃不和的嘔吐、吞酸。偏寒者,可單用,或與乾薑等等溫是葯同用;若肝鬱化火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常與黃連配伍,重用黃連瀉火,少佐吳茱萸開郁散結,如《丹溪心法》左金丸。


用於泄瀉、痢疾

吳茱萸入脾腎,有溫中止瀉之功,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常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協同補骨脂溫補脾腎,如《內科摘要》四神丸;若寒熱錯雜,下痢腹痛常與黃連、白芍共用如《局方》戊己丸。

此外,吳茱萸單味煎服,有殺蟲作用,可治蟯蟲病。本品研末荊調外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口舌生瘡及高血壓病;外敷臍部,可溫里散寒——治嘔吐、泄瀉。配烏賊骨、硫黃研末摻之,治皮膚濕疹。

吳茱萸內服:煎湯2~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

吳茱萸不宜多服久服,無寒濕滯氣及陰虛火旺者禁服。(王業龍)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妙用傷濕止痛膏
陽春三月,全國首屆易道醫學高峰論壇與您相約北京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