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金剛經》講錄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家好,現在我們繼續學習《金剛經》的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複次,可以理解為在一個用佛的視角來告訴須菩提,我們做布施時的一個心理狀態。佛告訴須菩提,菩薩可以理解為真正的大修行人,真正的大修行人,做布施的時候心裡頭不應該有所住著。這個布施,是菩薩所行六波羅蜜的第一位。
我們為什麼要布施呢?第一個問題我們還要培福,第一個是培養福德。我們這個前生,不一定是我們今世以前,從我們這個當下開始往前,都可以判定為前生。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幹什麼,都離不開福報和功德。福報是什麼?福報簡單說就是我們前世存的善行或者善念,用咱們世俗的話說就是我們前世在法界銀行存的善款。功德其實就是我們的般若,用現代話叫智慧,智慧還不能完全表達般若的含義,用修行的話說叫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也就是說破一分煩惱顯一分智慧。
第二個目的就是去掉我們的慳貪,去掉我們的惡鬼心裡。再一個就是廣結善緣。今天我們無論做什麼,修行也好,在世間做事也好,生活也好,都離不開良師益友,都離不開合作夥伴。在去往極樂世界的三資糧里也說了一個問題,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而生被國。這裡的善根,就是指我們前世解脫煩惱的能力。還有一個善根,就是我們和能給予我們指導的善知識所結緣的深淺,這個善知識,可以理解為佛菩薩,可以理解為師長,可以理解為貴人。
所謂的修行其實就在我們生活當中,生活和修行其實是一樣的,釋迦佛也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的,也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獲得極了的。從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家庭,我們的事業,也都想獲得成功,這個是我們個人的極樂吧,這也都離不開善根福德因緣,也就是說布施所獲得的一些東西。
今天看看我們的所住,就是我們去做布施的時候心都停留在哪裡?從外在的所施的東西上來看,我們第一個是不舍,捨不得去布施,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某一類東西或某種東西,布施這種東西回報很大,專門布施這一種東西,這種東西不一定適合他所布施的對象,可能就得不償失。從心理上來說,我們太多人還執著去布施的方式,比如說,我們都是信佛的人,信佛人可能看見要飯的人就喜歡去布施,看到假要飯的還是真要飯的都會給與,大部分人都會有個心理問題。曾經聽過一位有名的修行人,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事。他見到了一個要飯的人,乞丐,已經餓了很久沒吃上飯了,他就拿出一百塊錢跟他說:你念句佛吧,你念句阿彌陀佛,一百塊錢就給你了。當時這個乞丐痛哭流涕,痛哭流涕不是感激他,而是痛哭流涕地拒絕了他,因為太沒有尊嚴了,因為當時他還不信佛,認為佛是另類,不符合他的道德標準。從這種情來看,在這個世間還有好多不信佛的人,包括天主教,道教,伊斯蘭,這些人就不是我們所教化的對象嗎?或者叫度化的對象嗎?這些人我們怎麼跟他們結緣?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再一個就是好多人住在布施以後,對他的回報上面,比如說有些人布施以後或者給予別人以後,會要求他怎麼樣,這是現在社會上的現象。有人供養和尚以後,比如我身邊發生的一個事情,有一個大護法居士供養了一座大殿,大雄寶殿花了一千多萬,是外地不是本地。他每每有時間都會去寺廟,對寺廟裡的師父們說,這大殿是我送給你們的,我給你們蓋的,你們一定要好好修行,不能辜負我花了一千多萬。這就是說布施以後,或者供養以後,他們按他們的要求去指揮別人,要求別人怎樣,變成了別人的指揮者,這就得不償失了。布施確實要因地制宜。這是剛才說的無所住,不應該住,不應該在心裡有所住著去做布施。
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色是物質、財富,香是散發香味的東西,味是味道,觸是軟滑的物質。聲音,包括一些音樂等等等等,從我們人的角度講,包括一些愛語,一些關懷。
最近流行一個電影,印度拍的電影叫《佛陀》,我看了一段,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當佛陀去乞食的時候,有一個印度人,拿來一碗粥,很不屑的倒在佛的缽里,而且惡聲惡語地說,這個死要飯的,每天也不幹活就知道從別人要,看他這態度是什麼態度。
法是法則和規矩,就是他要求怎麼樣才能布施,就是他定個規矩,並不是純粹為了利益別人,純粹從利他的角度去布施,第一是有所求,第二還能達到他的標準去布施,其實目前這個狀態的居士,包括世間的善人,很多很多,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其實我們供養,包括布施,應該做到無差別布施,這是真正的布施。我們身邊也有一些人,包括就在我們這個群里,不知她今天在不在,她做的就很好,比如說她去做佛事的時候,她無所求,師父問她,你為什麼要去作佛事,他就說為了世界和平,為了世界人民安樂去做的佛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地不真果招於曲,他這個發心和回報是成正等的,她為所有天下人去做布施,是不是天下人都欠他的呢。說欠當然是開個玩笑,那也是天下人都會回報她,都會給與他,這個福報是不是很大。即培福,同時又讓我們智慧增長了。
專門講布施的有本經典《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專門講布施,六波羅蜜第一布施波羅蜜,這本經講布施很多,包括身肉骨血,都可以布施,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都可以布施,現在生活中有些人,死後捐贈角膜,捐贈心臟,器官移植,包括生前,一些骨髓移植,骨髓配對,都有人在做,他們是真正的菩薩。還有一種布施,可以把自己的丈夫、愛人、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去布施,能做這種布施的,那真的是大菩薩。從現在在我們生活當中來看,也有人做到了。比如說今天的社會現象很多,丈夫找小三,今天很多,如果真的把丈夫布施了,就當把他布施了,是不是也把丈夫放生了呢?自己同時是不是也解脫了?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為什麼?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菩薩不住相布施,他所得的回報,福報和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就是說不可計算的,或者是不能計算過來的。於意云何,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東方虛空可思量否?這時佛給須菩提說,你認為東方,東邊的虛空,可以測量嗎?可以測量邊際嗎?不能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佛在問須菩提,東西南北加上上面,加上頂上,加上下面,所有虛空,可以測量嗎?不也世尊,不可能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佛告須菩提,如果我們去做無住相布施的時候,我們所獲得的福報和功德也像無邊虛空一樣不可測量。
這裡說虛空不可測量,其實虛空也是有邊際的,世界是有邊際的,比如說今天我們的世界叫娑婆世界,還有四天王的世界,這世間世界都是有邊際的,因為我們目前的狀態,不修行是看不見的,用我們的所知心揣摩不到,所以說是有邊際的。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佛告須菩提,真的修行人做布施的時候,應該像這樣按我教的去住。住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心停留在這兒,按這個去走叫住。
下面是第五品《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你怎麼看,你怎麼認為?可以用相貌來判定一個人是不是證得法身了呢?
如來和佛,這兩個詞是有區別的。如來專指法性身,本覺是我們的本體。佛是指修行圓滿者,不一定非是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最後面也有,可以用三十二相來判定這個人是佛嗎?不也,把佛也否定了。現在的生活當中,能不能用一個人有名氣,出過很多書籍,有某某傳承,來判定他是一個高手,能不能用它來做一個判定的標準,這是我們可想而知的問題。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身相、相壯來判定他證得了法身。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為什麼?如來所說的身相,不是我們所說的這個因緣的身相,我們現在的身體是因緣的身體,如來說的身相不是這個身相,不是這個相壯。
佛告須菩提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金剛經》非常有名,傳承千古的一句話。佛告須菩提,我們見到所有的相全是虛妄不實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所有見到的東西,都不是長久存在的,因為有生就有滅,恆常不變才為實。包括我們的這個色身,我們所認為的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它就會消失了,你是說他是真的嗎?他真在哪裡呢?
若見諸相非相,實際上是把我們內心當中對外界的判定去掉,也就是在前面我們所說的把它滅度了,比如說把我們對他這個原有的定義給他否定了,換成佛的定義,我們就可以見到真正的法性世界,也就是見到如來。
TAG:A菩提因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