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入靜」的十個有效方法,值得借鑒

古人「入靜」的十個有效方法,值得借鑒

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樸;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於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於昏沉寂滅;宜貫注全神,集中一點,並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故古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葯。」念念覺破,便自可至無念矣。

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當一心散亂,幻與雜念紛起,生滅不停時,宜急用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及至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虛靈不昧,澄澄自知,雖寂寂而常惺惺,雖惺惺而常寂寂;一靈獨耀,神光曄煜,而得大自在力。

正如郁山主所說在:「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此即為一靈獨耀說法也。修道而能至一靈獨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臨濟語)無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最易體認天理。徹識仁體,明心見性而與道合真。孔門「慎獨」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靈獨耀之靈明也。孟子倡「良知」,陽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靜極通神工夫。故日:「心至無心神自定,一靈獨耀遍乾坤。」

二: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中」為心法,並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鍊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三家共法。

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守中所以令內不緣外。泯外則不用強制防治外塵之干擾,而外境自泯,外泯則內景之中體自見。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執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

丹道派則須配合八卦五行以「規其中」,復以中為玄牡之門,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竅」為千古不傳之「聖竅」與「道竅」。守之可應天地之中與宇宙之中,得到人心與天心合一、及人心與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萬千也。

三:冥心守一法

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三家聖人教人,除以中為道體外,又復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繫而至於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一者道之始生,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於一,合氣於淡,則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於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於一,此為定心妙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良才 的精彩文章:

TAG:生活良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