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家庭是否適合撫養孩子?
開放社會中,同性戀已被接受
在中國,同性戀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人們普遍對於同性戀者敬而遠之,甚至很不友善。2016年發生的一件極具爭議的事情就很有代表性:美國已婚婦女梅利莎·懷亞特試圖領養一位患有重度殘疾的中國孤兒,卻因為同性戀的身份而未能如願,於是她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表示了自己的不滿,但中國兒童福利和領養中心在官方網站中明確指出,同性戀是「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違反了中國《收養法》的原則,因而予以拒絕。
雖然中國社會目前不接受同性戀,但是,在以荷蘭、英國、美國、德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同性戀者卻已經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同。從2001年的荷蘭到2017年的澳大利亞,已有25個西方國家宣布同性戀婚姻合法化;而許多西方明星也已經完全不介意向大眾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在同性戀「夫婦」撫養孩子這件事情上開始持肯定的態度。比如,美國2013年完成的一項調查中,贊同同性戀夫婦領養孩子的女性和男性分別達到了75%和68%,而在10年前(2002年)該數字只有55%和47%。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宣布同性戀婚姻合法化之後,社會學家相信這一數字又增長了不少。
在社會發展更加開放的情況下,社會學家預計,中國人將來也許會向西方人那樣,對同性戀現象有更加科學的認識,進而對同性戀者更加包容,所以,中國社會也應思考一下同性戀者組建家庭以及撫養孩子的問題。那麼,同性戀家庭是否適合撫養孩子呢?西方社會學家在長期研究後發現,在孩童成長發展的各項指標上,比如身體健康、性取向、心理調適能力、社交能力、行為控制能力等方面,同性戀家庭孩子的表現與正常家庭孩子的表現毫無差異,甚至前者更有優勢。
同性戀家庭撫養孩子無障礙
這樣的研究結果無疑是與大眾直覺相反的,但社會學家從「同性戀父母」以及「孩子」兩方面做出了合理的解釋。
首先,同性戀者似乎比異性戀者有更大的成為優秀父母的潛力。在西方,異性戀伴侶經常會「意外」得子。比如,根據紐約古特馬赫研究所的研究,在美國,大約50%的懷孕是計劃之外的,而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孕婦選擇了把孩子生下來,而非墮胎。一些異性戀伴侶就因此陷入了經濟窘境,無法給孩子帶來幸福的童年。同性戀夫婦則不同,他們通常會有詳細的計劃,通過收養、代孕、捐精或者試管嬰兒的方式突破生理障礙,從而擁有孩子。克拉克大學的心理學家就發現,從「平均意義」上說,同性戀父母比起異性戀父母更加具有責任心,在克服育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時更有動力,因為成為父母是同性戀者主動的選擇。另外,同性戀父母對孩子也更加寬容和開明,很少會出現所謂的「家長暴政」。《美國精神病學》就調查過46個同性戀家庭的孩子,28%的孩子在自述中主動提及,他們可以自由地去做大量的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不會用「這是男孩子的玩意」或者「這是女孩子的遊戲」之類的話去干涉他們。
其次,從孩子的角度看,同性戀家庭的婚戀觀似乎並不會使他們產生困惑。正常家庭中,父母會以帶有明顯差異的兩種不同性彆氣質的方式來影響孩子,比如,母親代表著慈愛與溫情,父親代表著嚴格與規則。傳統觀點認為,父母雙方剛柔相濟的方式不僅促進孩子的成長,也給孩子樹立了正常的性別榜樣。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開始發現,父母對於孩子的性別認知的影響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更重要的影響其實是來自於同齡的孩子。在玩耍中,孩子會相互模仿和強化與性別類型有關的舉動,自動懲罰那些跨越性彆氣質的活動,並不會只是被動地接受父母的影響。所以,同性戀家庭的孩子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成長為正常的男人、女人。
當然,同性戀家庭的孩子仍然會更容易受到嘲弄,但他們極少會因此遭到十分嚴重的騷擾(社會學家做過統計,孩子因為家長的同性戀身份而受到校園暴力以及霸凌的案例並不多見),反而會更加主動地想辦法應對問題,比如構建更加符合自身性彆氣質的個人形象,用更成熟的心態去與同齡人發展穩定而良好的社交關係等等——這些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所以,只要社會減少對於同性戀者的偏見,使他們無需面對過多的壓力,那麼,同性戀者完全具備建立幸福家庭、培養優秀孩子的能力。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