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盤點三國時代中的頂尖勢力

盤點三國時代中的頂尖勢力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的關鍵就在於中央的和地方的相對實力關係。三國時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最激動人心也最最讓人嚮往的一個戰火亂世了。那麼,三國勢力中那些最為強悍,又為何強悍呢?讓我來分析一下吧!

注意,本分析以正史《三國志》、《世說新語》、《魏書》等為依據,《三國演義》則不考慮。

第五名 董卓勢力——西涼鐵馬踏敵陣,馬刀揚起濺血花

董卓,字仲穎,隴西人。他年少時好遊俠,曾入羌胡地帶,得到了地方豪帥的好感。隨後,步步升遷,最後以「清君側」為口號入主長安,造下了無邊罪孽。

但是,作為一名統帥,董卓還是很靠譜的,而他所率領的西涼軍隊則是三國少有的強橫勢力。在正面戰場上,除了孫堅曾經擊敗過董卓軍外,連曹操都被打得狼狽不堪。

西涼民風剽悍,而且常常遭到少數民族入侵,因此即使婦人也能拉弓射箭。加上牲畜眾多,戰馬資源充足,因此騎兵強橫。而叱吒西涼十幾年的董卓麾下自然是有很多羌胡騎兵。具體說來,董卓的依仗是:并州涼州步騎和羌胡義從。

冷兵器時代,騎兵具有無比強大的機動能力和衝擊力。而民風剽悍的羌胡地區更是多用長矛,戰場衝殺刺擊能力無與倫比。西涼軍作戰時,先以步軍作為前驅,穩住陣線,等到敵人與己方步軍進入纏鬥階段是,立刻用騎兵或兩翼包抄或強力突擊,很快就能將當時訓練不精、戰鬥力弱的諸侯軍隊擊潰。

十八路諸侯討董之戰,董卓軍大將徐榮橫掃潁川,粉碎盤踞在潁川的幾位諸侯,隨後,以疑兵迷惑河內太守王匡,主力偷渡小平津,大破王匡。此後,更是向諸侯大本營,酸棗大營進軍。曹操認為不能坐以待斃,應該主動出擊,於是,曹操率領麾下軍隊偷襲徐榮的大後方敖倉。

起兵時,曹操就有步兵兩萬,騎兵七千。此時,曹操還擁有其他諸侯支援的部隊。等到出征時,已經有了步騎共計三萬五千人。

而就是奸雄曹操帶領的三萬五千軍隊,在遭到已經打了好幾場戰鬥的徐榮率領的西涼軍隊時,「激戰盡日,大破兗州兵」。

由此可見,西涼軍隊的戰鬥力實在是相當強悍,即使是擁有強大軍隊的奸雄,也不能和他們爭勝。短短一日,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因此,三國勢力戰力排行,董卓軍的確可以排進前五名。

第四名 袁紹軍(官渡之戰前)——金甲金刀金世家,豪傑奮力爭天下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擁有強大的人脈,一旦爭奪天下,在收買人心方面可以少花不少心思。

而袁紹,坐擁四州之地,兵精糧足,謀臣如雨,猛將如雲,可以說是官渡之戰前最強大的勢力。比起董卓,袁紹的強大之處在於根據地遼闊,戰略縱深大,而且華北之地,民風剽悍,更兼北方大漢體高身壯,多次經歷異族入侵,因此,兇悍蠻勇,戰鬥力很有保證。更重要的是,袁紹在北方經略多年,人民擁護,士族歸心,在人和方面具有優勢。

我們從官渡之戰就可以大概看出袁紹的軍事實力。《世說新語》記載,袁紹軍「步兵五萬人,騎兵八千人。」這是渡過黃河之後的總兵力。《三國志》中說:「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這裡說的是戰前袁紹的四州之地的全部軍隊。

而此時曹操有多少軍隊呢?兗州兵和豫州兵各萬餘,加起來二萬五千人左右,張綉新投部隊將近萬人,但是不能重用,正規軍加起來不滿三萬五千人,而且裝備不如袁紹精銳,糧草不如袁紹充足。

更加恐怖的是,袁紹擁有「大鎧」千領,除了二百領是將領私人穿著之外,他組建了只聽命於自己的一隻八百人的重騎兵部隊。雖然只有八百人,但是戰場之上,重騎兵的戰鬥力是難以估量的。昔日「女真滿萬不可敵」就是因為重騎兵衝鋒起來驚天動地,明軍膽小的嚇得拿不動刀槍,膽大的也難以抵擋重騎兵的強橫衝擊力。

雖然袁紹自己好謀寡斷,不能充分利用局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袁紹軍的確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強大勢力。

第三名 劉備軍(進入成都後)——仁者樂山聚名士,隆中一對定三分

劉備在入主西川之後可以說勢力達到了頂峰,之後就是不斷在走下坡路了。

諸葛亮獻給劉備的《隆中對》其實和劉邦昔日採取的策略類似:坐擁漢中、成都天府之國,待中原有變,伺機出兵中原。荊州方面作為偏師,配合主力作戰,攪動中原局勢。

隨後,關羽的表現也相當出彩:在荊州憑不滿三萬的軍隊北伐,藉助天威一舉掃平于禁七個軍共計三萬五千兵馬(俘虜三萬餘人),震動中原。連一代奸雄曹操都被打得差點遷都。

蜀國的軍隊,特點是步兵多而騎兵少。這是由益州的地形特點決定的。益州多山地,地形崎嶇,騎兵根本沒地方施展。要防守益州還得是靠步兵。但是,要爭霸中原就得依靠騎兵了。畢竟,曹操擁有西涼和北方兩大戰馬產地,麾下馬隊數萬,更擁有「虎豹騎」這樣的超級重騎兵,沒有騎兵真是難以抗衡。

為了加強實力,當時蜀軍打造一隻三千人左右的馬隊,這隻馬隊擁有咆哮疆場強大戰力,如果在平原地區鋪展開來,不用騎兵簡直無人能擋。

之後的諸葛亮北伐,也說明蜀國的實力不凡——以一州之地,支持數萬人北伐,實在是天府之國,兵精糧足。

第二名 孫權軍(赤壁之戰後)——東吳子弟多才俊,江水滔滔葬英雄

孫權軍才是真正的「憤三世之餘烈」。孫權的老爸孫堅,是當時唯一能夠正面戰場上擊敗董卓的西涼軍的戰將,而隨後更是打得兵力佔優勢的劉表狼狽不堪。要不是孫堅點背,被一箭射殺,還不知道天下鹿死誰手。孫策繼承了父親的剛猛,用玉璽作抵押換來三千精銳,掃平江東,虎視中原。就連官渡之戰前的曹操也驚呼「猘兒難與爭鋒也!」由此可見孫策的統率力的確不凡了。

孫權雖然沒有父親哥哥那麼善於領兵打仗,但是他卻相當長壽,因此也能夠開創吳國這個三分之國。

赤壁之戰後,周瑜力拔堅城,把江陵納入囊中,因而佔據了荊州的大半;加上後來呂蒙背盟偷襲關羽,幾乎全取荊州,至此,吳國也算是達到了疆域的頂峰。

江東軍隊看重水軍。長江之上,唯有吳國水軍能夠縱橫馳騁,進可攻,退可守,有力地守護了江東政權。此外,幾乎沒有騎兵(東吳不產馬,不可能大編製裝備騎兵)的吳國重視步兵的訓練,訓練了很多「刀盾兵」。

三國時代,正是灌鋼法剛剛開始使用的時代。刀盾兵右手持灌鋼法(性能低於百鍊鋼,但造價便宜)打造的鋼刀,左手拿著盾牌,可以輕鬆突入長槍兵的方陣,大肆砍殺。因此,江東軍隊的戰鬥能力還是可以保證的。只要不是大平原對決,就不會處於下風。

第一名 曹操軍(官渡之戰後)——橫槊賦詩豪情壯,武騎千群甲耀光

曹操自從諸侯討董以來一路坎坷、一路挫折地浴血拚殺,終於建立了傲立北方的強大政權——魏國。

雖然在赤壁因為水軍太爛被周瑜打敗,但是老本還在的曹操還是牢牢守住中原地區,為以後的晉國一統打下了基礎。而隨後的逍遙津之戰,也見證了魏軍的強大。張遼僅僅率領八百騎兵,縱橫馳騁就把孫權的先頭部隊打得落花流水。之後,張遼率領城中不過四千步騎大舉進攻,孤軍突進的孫權本部驚慌失措,孫權本人也差點死掉。

逍遙津一戰,打得江東軍隊撕肝裂膽,士氣全消,大漲魏國軍威,也顯示了步騎合作的魏軍平原決戰實力的確遠遠強過只有步兵的江東部隊。這也恰好證明了為什麼南宋在戰鬥中屢屢失敗:沒有騎兵就是沒有主動權,沒有衝擊力,難以佔據上風。

魏國作戰和日後的唐軍相似:先用具有兵力優勢的步兵集團作為本陣,頂住敵人的攻擊,隨後用騎兵夾擊,一舉擊潰敵人。不同的僅僅是唐軍講究步兵也要同步進攻,因此步兵使用攻擊性強的陌刀,而魏軍更強調騎兵的作用,善於用成千上萬的強橫騎兵摧垮敵人,然後追亡逐北,好不快意。

此外,不得不強調的是,打仗打得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綜合國力也是極為重要的。魏國擁有長江以北的所有地盤,雄踞北方,以北征南,具有高屋建瓴的氣勢。而且,北方雖經戰亂,安定後經過曹操的治理,人口恢復,生產力還是遠遠強過南方,不論是人才數量還是經濟實力都具有優勢。

綜上所述,曹操軍作為三國最強勢力還是名符其實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堂品 的精彩文章:

韓信為何在項羽和劉邦手下處處碰壁,為什麼只有蕭何發現了他?

TAG:歷史堂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