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舉制讓寒門翻身了嗎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為什麼要進行科舉,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打擊士族的力量,加強皇權。因為當時朝堂的力量被士族所掌控。最有名就是五姓七望: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隴西李氏: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為趙郡李氏的始祖。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崔氏:
崔姓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范陽盧氏:
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肇其基業,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盧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先後有八位范陽盧氏成員官至宰相,進入政事堂議事。在文化方面,范陽盧氏以儒學傳家,尤以盧植一脈為代表。
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為姓,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
太原王氏:
在中華百家姓中,王姓擁有最多的郡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強繁榮。
起源於山西的太原,東漢末年的王允以他在社稷上的力挽狂瀾而把這一家族推為天下名門。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門閥政治走向興盛,太原王氏即是這一政治的受益者。
在北魏,太原王氏憑藉祖上蔭功和貴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興盛不墜達兩百年之久。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譽流行開來。到了唐朝,太原王氏這塊沃土中終於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一批頂尖詩人。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唐朝早期因為那幾位帝王都是赫赫威名,五姓七望被壓制住了。但是自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政治中樞進行了重建,"五姓"得以重新抬頭,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與掌握了科舉權有密切關係,再有就是在適應了科舉考試製度後,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風與知識傳統使他們在考試中佔有特別的優勢。如范陽盧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進士者超過百人,這一數量令人驚異。要知道,唐朝時科舉考試中的進士考試是最難的,錄取人數又少,盧氏能有此成績,自是藉助於家風與知識之厚。但高門大族中亦有始終蔑視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貴族觀念的,比如以蔭入仕的宰相趙郡李德裕和滎陽鄭覃,李德裕"恥與諸生從鄉賦,不喜科試"、"尤惡進士",滎陽鄭覃更是建議廢除進士制度。
TAG:種花家社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