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宗性法師:噴洒心珠答有情——在南師百年誕辰紀念會的感懷

宗性法師:噴洒心珠答有情——在南師百年誕辰紀念會的感懷

宗性法師:噴洒心珠答有情——在南師百年誕辰紀念會的感懷

作者宗性法師,系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成都文殊院方丈。

2018年3月17-18日,「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動,在上海恆南書院舉行。本次活動由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南懷瑾學術研究會、恆南書院、江村市隱主辦,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浙商總會、世界溫州人聯誼總會協辦,恆南書院承辦。

本文系作者在紀念大會上的致辭。經作者審定,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噴洒心珠答有情

——在南師百年誕辰紀念會的感懷

宗性法師

峨眉峰頂一輪明,照到人間未了情;回首嘉陵江畔路,心隨帆渡蜀山青。」這是南師旅居海外時懷念四川的詩,詩句中透露出南師對峨眉山充滿了眷戀,對巴山蜀水飽含深情。

情」之一字,常為修道之人所避諱,或許是以為有了「情」,就會成為自在解脫的掛礙。

古德有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大義是說,修道之人雖生活在俗世,但只要脫離俗氣,自會有超然而又不同凡響的仙家氣質;學佛之人雖然應摒棄「情慾」之患,但只要對芸芸眾生充滿無私的愛護之情,這樣的情懷,即是慈悲心的流露。佛經上說:佛心者,大悲心是也。

回顧南師的一生,應化塵世九十五載,近百年的人生道路,在傳奇的行履中,我看到了南師豐富飽滿的情感世界,有對故園的、家人的、學生的、國家的、民族的、黎民百姓的,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生動再現。是以南師用「多情未必道情違,爭奈春回情境微,答問恐遲勞筆硯,送迎不忍掩柴扉」的詩句,表明心跡。

南師牢記其父南公仰周先生「仗劍須交天下士」的教誨,廣交朋友,遍及五湖四海。其中有一位錢吉先生,是南師最初入蜀時的患難摯友,直到晚年南師依舊十分懷念他。吾生也晚,自然無福見識錢吉先生,但很欽佩他的特別慧眼。錢吉先生曾贈南師一首詩,他這樣說到:俠骨柔情天付予,臨風玉樹立中衢;知君關心兩件事,世上蒼生架上書。在錢吉先生的詩中,感受到了上天付予而別具「俠骨柔情」的南師形象,能感受到立於中衢不隨世流而「玉樹臨風」般偉岸的南師身影,更能感受到南師心懷家國、情系蒼生的寬闊胸襟。

南師一生有「養天下父母」的博大情懷。他17歲離鄉別土,在31歲時返鄉省親,短暫與父母妻兒團聚,離開大陸赴台後,一直未再踏上故土之路。樂清是南師的故鄉,有生他養他的父母,在常人看來,南師對故土似乎幾近「無情」,未盡到為人之女的贍養義務。但南師的內心,又何曾忘懷故土?又何曾忘懷雙親?他是有著大海一般的心量,「以仰事父母之心,轉而養世間父母」,「著作等身還天地,拱手園林讓後賢」,斥資將曾經的居所建造為樂清老幼文康活動中心,無償供鄉親四鄰安頓身心,用賢良高風來「報生於此土,長於此土之德」。南師這份無私的故土情懷,「轉養天下父母」的深情,是何等的可貴與珍稀,既溫馨,又感人至深。

南師一生有「視天下人為子女」的無私心地。他居於塵世,膝下有四男二女,他常年忙於講學,常年忙於弘揚文化,常年忙於應酬教化,甚至後來常年與學生共住生活,無暇兼顧家務,無閑為子孫後輩置業納產。子女們成年後,往往是自尋生計,自謀職業,甚至到了要見上一面,也需預約的境地,在常人眼裡,這是一位似乎幾近「絕情」的父親。眾所周知,南師一生天下為公,財法雙手布施,他對子孫後輩的叮囑,往往是「功勛富貴原餘事,濟世利他重實行」,「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諄諄教誡。他把大量的時間留給了學生,把畢生的心血和智慧留給了天下人。他敞開胸懷,「視子女如天下人,視天下人如子女」,他如是說,也如是行。他雖然長期開堂講學,但他常說自己沒有學生,其實他並不是有意要貶低學生,分明是激勵學生上進的慈悲之心,所謂「婆子心切」,無如是也。在他心裡,總是想著「為後世造就利國利民之才」的事業;在他心裡,總是裝著「為群生啟發自覺覺他之慧知」的宏願。南師這份沉甸甸「視天下人為子女」的無私大愛,「天下人」是否能夠承受?「天下人」是否沒有辜負?南師這份猶如慈父般嚴厲而又溫潤的呵護,是難行能行的摯熱之愛。

南師一生踐行著師道莊嚴的示範。他1937年入川,在四川前後生活近十年,那裡有他親近過的師長,那裡有他切磋法義的道友,那裡有他生活過的餘溫。自他離開後,近七十年時光中,再也沒能實現故地重遊的夙願。但他對師長之恩,同門之誼,卻念念未能忘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雖身居海外,在條件允許時,立即設法聯繫蜀中故舊,對健在的師友,不僅予以物質生活的關照,還給予法義修持上的提攜。在他生命的最後時段中,仍催促尋訪煥翁遺蛻並建造靈塔,用報師恩,以彰師德。南師這份率先垂範,維護師道莊嚴的真切情誼,令人肅然起敬。

南師一生堅守情牽家國黎民的無盡行願。他生長亂世,他盛年流離,他晚景回歸,他一生總處於漂泊中,但他並沒有為離亂漂泊所困縛,始終秉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擔當,以「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的奉獻,活出了精彩,活出了價值。他數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講說書寫,聊侃談笑,孤肩挑起中華文脈命若懸絲的重任。倡吸收東西方文化之精華,開班、講座、辦書院、設學堂;發科學、哲學、宗教融合互鑒之先聲,助文化傳播、文教科研、經典傳誦之義舉;還原固有文化精神,重新詮釋經典奧義;闡明中華文化重視心性修養的本質,開啟文明交往交流交融之大門。他不忍戰火再起華夏,難忍神州河山支離破碎;為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牽線搭橋;為國家民族大義,居中呼籲;他力主「和平共濟,祥化宿怨」,他力促「同心合作,發展經濟」;他力助確立「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的基本原則;為此,他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貢獻了獨具的智慧,費盡了獨有的心力。他不固守書齋,不沉於經籍,力行中華文明「經世致用」的人文精神,領銜籌建百年未就的金溫鐵路,最終實現還路於民,讓行者有其路。在他心裡,「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建造「世道人心」的大道,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他內心深處常有「以文化凈化人心,以人心凈化實現天下太平」的願望,是以他對世人充滿期待,「人如無貪,天下太平;人如無嗔,天下安寧。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他對國家民族的復興大業,念茲在茲,不遺餘力;他對黎民百姓生活的關切,號召重塑「利他為先」、「天下為公」、「經綸濟世」的金融精神。南師這份家國志、黎民心,飽含矢志不渝的赤子之情。

回望南師一生,生於甌海,緣結錦江,遠行海東,避走太平洋,棲隱香江,晚歸太湖,擇水而居,與水有緣。孔子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此刻,我依稀望見,南師竹笠布衣,浮槎於海;舟催楫發,笑若春風;以筏渡世,忙碌穿行;悲憫眾生,具菩提心;情系家國,胸懷天下。正所謂:

惟微大道惟危心,

勞心耕耘勞清神;

平生吸盡西江水,

噴洒心珠答有情。

南師,我還期待著,聽您講過往的故事。

南師,我十二萬分的懷念您。

宗性 於上海恆南書院

2018年3月18日

宗性法師:噴洒心珠答有情——在南師百年誕辰紀念會的感懷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長期徵文及史料 郵箱:ws@nanss.org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冬季第一補的菜、果、雜糧…全都齊了,為家人收藏!
《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第十三品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