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風水之風水學開山鼻祖黃石公
黃石公(約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漢時隱士,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
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名人風水之風水學開山鼻祖黃石公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庄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
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黃石公雖然隱居,但內心一直憂國憂民,就把一生的知識與理想傾注在筆墨上。按現代人的說法,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神學和天文地理知識也相當豐富。他著的書有《內記敵法》、《三略》三卷,《三奇法》一卷,《五壘圖》一卷,《陰謀行軍秘法》一卷,《黃石公記》三卷,《略注》三卷,《秘經》三卷,《兵書》三卷,《陰謀乘斗魁剛行軍秘》一卷,《神光輔星秘訣》、《兵法》一卷,《三監圖》一卷,《兵法統要》三卷、《備氣三元經》二卷,還有《地鏡八宅法》、《素書》等作品。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
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新近徵集一塊漢代《黃石公堪輿風水碑》,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的一塊反映漢代堪輿風水的記事碑。該碑長1.14米、寬0.56米,碑首刻有圖案,碑文約200餘字。
碑文隸書,以黃石公彖言開始,以五行相剋的原理,對於東西南北各方向的鬼妖相擾給以鎮魘方案。如「東方來諸西方金伐斬之,東方來者北方水引而濯設固,從西方來者東方木斬伐,從北方來者中央土引而塞之」。碑文作者以天師自居令「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永遠不煩擾墓主。據考證該碑刻於東漢熹平五年(公元176年)。
中國的堪輿風水始於黃石公,黃石公是中國道教史上的傳奇人物,齊國濟北谷城人,齊亡以後,避難遷居下邳,他通曉天機、地脈、人道之學。黃石公是中華民族風水學史上的開山鼻祖。史書記載,黃石公曾作《青囊經》,《黃石公三略》。據《神仙通鑒》載:「神龍為帝,見一異人,形容古怪,言語顛狂,上披草衣,下系皮裙,蓬頭蹺足,指甲長如利爪,遍身黃毛覆蓋,手執柳枝,狂歌亂舞,口稱:『予居黃石山,樹多赤松,故名』。」因此,後人將黃石公稱作赤松子。
東漢靈帝以後,太平道流行,風水家多托天師之語占卜陰地陽宅,所謂:「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安,子孫盛。」同時出現的鎮墓文,段尾多以「如律令」結束。該碑以堪輿風水,鎮墓魘鬼合而為一,是研究中國早期道教,堪輿風水學的重要文物。
人物軼事
黃石公與天書
概述
張良得「天書」,「天書」是黃石公所贈。這段故事在邳縣流傳最廣,大人、小孩都會講,可是要問起黃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庄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
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
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沒多少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史記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評價
黃石公雖然隱居,但內心一直憂國憂民,就把一生的知識與理想傾注在筆墨上。按現代人的說法,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神學和天文地理知識也相當豐富。
黃石公,是下邳人。遇上秦時候的戰亂,自已隱姓埋名,當時的人沒有知道他的。起初張良改名換姓,藏在下邳,在沂水的橋上去散步遊逛時,遇到一位老人,還沒有互相拜見,黃石公故意把鞋拋到橋下,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取上來!」張良預先不知道是詐,有些愕然想揍他;因為見他年歲大了,才強忍怒火,下了橋,給他把鞋取上來。
於是就跪著給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把鞋穿好,笑著走了。張良感到很驚詫。他大約走出一里遠,又返了回來,對張良說:「年輕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後的清晨,你在這裡和我會面。」張良更覺得奇怪,又跪下說:「是。」五天後的早晨,張良去了約定的地方,黃石公生氣的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後來?」
再五天後的早晨約定,張良天不亮就去了,黃石公又早在那裡了,又生氣的說:「為什麼晚來?」又五天的早晨的約定,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黃石公也來了,高興的說:「孺子可教也!」於是拿出一本編書給張良,說:「你回去讀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三年之後,你見到的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於是離去,看不見了。
張良天亮翻開書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張良認為這事很神異,於是把自己的學說四處遊說,他們都不採納。後來與沛公在陳留相遇,沛公採納他的話,最終有了功業。十三年後,跟隨高祖退到濟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塊黃石,張良於是像對寶貝似的建祠供奉起來。一直到張良死,將他與石頭一起埋葬了。
黃公三略
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軍讖》語,主要通過對「設禮常,別奸雄,著成敗」的分析,論述以「柔弱勝剛強」為指導、以收攬人心為中心,以「任賢擒敵」為宗旨的治國統軍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中略》多引《軍勢》語,主要通過「差德行,審權變」,論述君主馭將統眾的謀略。《下略》主要內容是「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原始章第一
黃石公畫像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錶,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獨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遵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禮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關於你的一切,都可以來問我 (通過主頁右上角的「發私信」功能聯繫劉大懶人)
TAG:玄學之智劉大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