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舞動漢風,徐州馱籃山漢墓的樂舞俑

舞動漢風,徐州馱籃山漢墓的樂舞俑

陶俑,是中國古代墓葬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隨葬明器,大致出現在春秋時期,至春秋晚期已經普遍流行。其主要目的是取代自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尤其是商周時期盛行的人殉、人牲現象。

繞襟衣陶舞俑

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雖然仍不時有「不殆於用乎人哉」「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質疑反對之聲,但陶俑的出現無疑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西漢王朝一統天下,崇尚孝道,厚葬之風盛行。

漢代王符《潛夫論》載:「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刻金鏤玉,檽梓楩柟,良田造塋,黃壤致藏,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崇侈上僭……」

陶俑作為墓葬中主要的隨葬品之一廣為興盛,但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惜民力,漢俑形體均較為矮小,僅相當於秦俑體高的三分之一。

曲裾衣陶舞俑

江蘇徐州是西漢時期重要的封國——楚國所在地,已發現9處18座楚王(後)陵墓及規格較高的劉氏宗室墓葬,在這些大中型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內容豐富、造型生動的陶俑,有轟動一時的獅子山兵馬俑,有美輪美奐的北洞山彩繪儀仗俑,還有多姿多彩的馱籃山樂舞俑。

據統計,徐州地區共發現有陶俑6000餘件,依陶俑的性質來分,可將其分為兵俑、儀仗俑、樂舞俑、侍俑,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西漢時期的軍隊、宮廷、禮儀、樂舞、生活等各個方面,完全是現實生活的翻版和再現。

在形式眾多的各色陶俑中,馱籃山漢墓出土的樂舞俑最為精彩,徐州博物館三樓「俑偶華彩」展廳以考古發現的15件陶女俑和1件陶瑟情景再現了西漢時期這一樂舞場景,包括樂器演奏和舞蹈表演兩組:

其中8人分兩排跽坐於方陣後方,4人撫瑟、2人擊磬、2人吹奏,表情專註,手法各異,正專心於樂器演奏之中。

樂隊之前,7名舞者正在跳舞,有單袖上舉搴袍舞俑和雙手上舉身姿呈「S」形舞俑兩種,單袖舞俑左臂附於體側,右臂上舉齊額,雙袖舞俑雙袖上拋,身體向左前傾,呈現扭動的優美的「S」形。

通過漢代工匠高超的審美意趣和爐火純青的雕塑技藝,瞬間就讓人感受到了漢代樂舞獨有的魅力和韻感,一幅漢代經濟繁榮、歌舞昇平的場景宛若就在眼前。整個組合使人感受樂舞統一、協調的律動之美,樂俑那專註的表情、靈動的手形讓觀眾聽到了跨越千年的鐘鼓絲弦的齊鳴之音,舞俑那扭曲的肢體有長袖飄舞產生的流動起伏的藝術效果。

仔細品味其中有代表性的3件陶俑,或許能有更深的認識。

撫瑟陶俑

陶撫瑟女俑,跽坐姿,俑高33厘米、寬26厘米,瑟長54厘米、寬14厘米。俑發後挽垂髻,身著右祍曲裾深衣,雙臂曲肘前伸,左手撫弦,右手彈撥。瑟中空,瑟面略作拱形,首部有23個弦孔,尾部有4個弦枘,枘有半球形帽,其內側有3條尾岳。陶搴袍舞俑,站姿,高47厘米、寬22厘米。

舞者上體前傾,左臂自然垂於體側,右臂高舉,衣袖飄垂,雙腿微微前曲,似一個舞蹈結束後的定格動作,舞姿輕盈飄逸。從局部殘存情況推斷,舞俑原應施有彩繪。陶繞襟衣舞俑,站姿,高45厘米、寬42厘米,舞俑著繞襟深衣,雙臂甩袖向上,身體舞作「S」形,舞姿奔放熱烈。

手臂彎肘處刻有「五」字,筆畫內填紅彩,「五」應為「舞」字的簡寫。這種舞俑在國內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馱籃山樂舞俑自1989年發現以來,尤其是單袖上舉搴袍舞俑和雙手上舉身姿呈「S」形舞俑多次在大陸及香港地區各大博物館展出,數次在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亮相,成為中國漢文化的代表作。

漢代舞蹈雍容典雅,以手、袖、腰肢動作為主,相傳劉邦寵姬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舞蹈不僅前俯後仰,還配合長袖繚繞飛舞。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劉邦自幼受楚文化熏陶,操楚音,喜楚舞,唱楚歌,曾對戚夫人說:「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流傳千古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更是典型的楚歌,劉邦在擊敗英布途經故鄉沛縣時親自擊築放歌。馱籃山漢墓是鑿山為藏的大型崖洞墓,包括有2座墓葬,規模恢弘壯闊,已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為西漢早期某代楚王夫婦的陵墓,極有可能是高祖劉邦孫子輩劉戊的墓葬,2座墓內均發現有數量不等的陶俑,其中的樂舞俑正是當時西漢宮廷流行的楚舞。

漢代陶俑在繼承秦俑製作藝術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通過研究發現徐州地區陶俑多為泥質灰陶,一件陶俑的製作通常是採用手制和模製相結合的方法,在對選定的陶土進行篩選淘洗之後,首先模製出頭、軀幹、雙臂、雙腿、手、足等部分,然後再經過拼裝成形,這也是考古發掘過程中陶俑各部位常已分離的主要原因,最後再經過入窯燒制、彩繪等工序製成。

燒造製作成組的樂舞俑顯然是要經過大量的生活實踐和詳細研究方能完成的,可以肯定馱籃山出土的樂舞俑屬於寫實主義作品,是當時楚王宮廷內樂舞場景的直觀再現。在追求寫實創作的基礎上,古代的工匠也追求形神俱佳的效果,前述兩種舞俑姿態正是在舞蹈進行到不同階段的時間定格和技藝表現,而肢體高度扭曲的舞俑,幾乎達到了人體的極限,生動刻划出漢代樂舞的高超水平。

馱籃山漢墓出土的樂舞俑不僅僅是西漢楚國的樂舞再現,其間蘊藏著大量的信息,是研究西漢楚國以至整個漢王朝的一扇窗戶。

| 郁明

作者供職於徐州博物館

編輯| 沛然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報 的精彩文章:

本可當各領域的高手,卻終為「中國園林」貢獻一生,今天來認識一位建築大家陳從周
獨家發布 | 亂花漸欲迷人眼,如何從設計趨勢中找靈感?

TAG:美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