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寫作要順心而為

讀書寫作要順心而為

上學的時候經常去聽講座。有一次,學院邀請了雜文家、時評家鄢烈山講述時評的寫作心得。具體內容早已忘了,只記得鄢老師的一句呼籲:「要以我手寫我心」。

當時感覺挺激動,但長年的應試教育讓我深受荼毒,每次為了考試得高分,寫出的東西要麼空洞無物,要麼矯揉造作,要麼強詞奪理,總是一副缺心少魂的模樣。

最近,讀了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和葉聖陶聯手為中學生寫作的《文心》之後,我開始重新思考有關讀書與寫作的種種。

這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利用一所中學的師生之口,表達了兩位先生在讀書、寫作與做人等方面的觀點。

縱觀全書,我認為至少有五個方面值得借鑒。

一、寫作的目的和態度

我以為,這本書名為「文心」,就已經點明了作者的態度。即:寫作要順心而為,要遵從內心的聲音,也就是要用我手寫我心。

作者借書中王先生之口,告訴我們:「作文同生活、說話、工作一樣,是生活中間缺少不來的事情」。

書中還說,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要把作文當作生活中的一個項目」;「閱讀與寫作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的必備技能」。

這種將寫作當作生活必備技能的觀點,與語文應試教育有很大不同。應試教育的寫作目的是考高分,老師會教授很多得分技巧,市面上的作文書也會提供大量用來背誦的範文。

但等考完試後,升完學後,入社會後,那些作文的規範和技巧就會迅速被大多數人遺忘。然後,寫作就與普通老百姓慢慢分道揚鑣,最終成了作家和筆杆子的專長。

最近幾年,我接觸了很多考公務員的大學生,發現他們特別害怕申論作文,有些人甚至完全忘了議論文的寫法,為了過線,只能去死記硬背一些「作文萬能公式」。

還有些職場人士,每次寫工作報告或部門總結,都不得不依賴度娘。因為從學校畢業後,他們就基本沒寫過啥正規的文章了。

雖說現在隨著自媒體的崛起,人們開始認識到了寫作的重要性,但很多人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和出名,很少有人把寫作當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用心對待自己的作品。

正因如此,我經常看到一些年輕寫手,自己都沒談過戀愛,沒結過婚,卻用高超的寫作技巧,在文章里傳授婚姻家庭的經營秘訣。我也經常看到一些「X天讓你從零基礎到熟練寫手」的培訓班廣告。

我想,寫作來源於生活,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只靠各種技巧,寫出來的文章應該也是沒有心的吧!

所以,看了《文心》,讓我更加堅信,生活就是寫作的來源,平時要用心體味生活,並將這些感悟和想法記錄下來,讓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二、發現素材的方法

我們寫作文,更新公眾號文章,最苦惱的就是不知道寫啥。

看到別人每天洋洋洒洒寫出好幾千字,都覺得自己腦容量太小,見識太短,讀書太少。

有時候讀了一篇好文章,遇到一件感人的事,或看了一則新鮮報道,心中會產生一些觸動,但一旦動筆卻很難成文。

主要原因是沒有積累足夠的寫作素材,等要做飯的時候,才發現無米下鍋。

在《文心》中,作者告訴我們,找文章素材,「可以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事,也就是觸發」。

比如:「讀書時看過某句話,與你讀過的書,某一個地方有關係,就可以觸發你進行思考」。

比如:「看到了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印證的某些材料,」可以拿來做素材。

還比如,「某些可以拿來說明理論的例子,」也可以拿來做素材。

我們現在是信息時代,找素材的方法比書中的民國時期要方便很多。

比如,我從去年開始寫時評,每天都通過微博熱搜,百度風雲榜等平台找靈感和寫作素材。

每當看到一個新熱點和自己的生活相關,或曾經讀過與熱點相關的文章,都能觸發我思考,而後提出論點,補充論據,最後完成寫作。

當然,要想充實自己的素材庫,不能臨時抱佛腳,而要重視日常的觀察和積累。

首先,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敏感性。要用心發現生活中的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

其次,要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有了靈感和想法,要及時寫下來,別讓它隨風消逝。

最後,要多讀書,多學習,並認真做筆記。從別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武裝自己。

總之就是處處留心,皆有素材。

三、讀書筆記的寫法

《文心》認為,讀書筆記是議論文,但和普通的議論文區別很大。

要求是「簡潔樸實」,「除了論斷、理由、例證之外,不必多說無謂的話」。

其寫作目的是「記錄讀書的心得與研究的結果」。

讀書筆記隨處可以選材,包括:文章中字詞用法的區別,文章風格的異同,小說開頭和結尾的不同寫法等等。只要是對自己有所觸動和啟發,都可以記下來。

我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看到了一種「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寫法。就是先把書中精彩的文字和有啟發的地方摘抄下來,然後寫下自己對摘抄內容的感想、思考或補充說明。

這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可以一一對應地把讀書時的想法和靈感記錄下來,有利於以後重讀時加深理解,也方便把讀書筆記整理成書評。

四、寫作的三個層次

1、習作

這是最初級的層次,是所有文章的基礎,要求「文從字順」,並「熟悉各種文章的寫作規範」。比如:要知道記敘文和議論文等的寫作方法。要能語句通順,條理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等。

對於離開課堂多年的成年人,可以通過記日記、發朋友圈感悟、寫時事短評、寫讀書筆記等方式,來熟悉各種文法、培養順暢的語感、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時間長了,就會像職業編輯一樣,對不通順的句子和不清晰的邏輯產生敏感性。這樣就達到了「文從字順」的基本要求。

要想寫出精彩的文章,就必須先從練筆開始,重視習作的作用,這是畢生都要加強練習的階段。據說,多產的作家嚴歌苓每天都堅持寫作六小時,近乎自虐地進行練筆。

有本名為《成為作家》的書,也告訴我們,要想寫得好,就要每天抽出大概十五分鐘的時間,堅持寫作,不逃脫、不找借口,持續堅持下去。這樣訓練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養成寫作的習慣,打消內心對寫作的抗拒和恐懼。

2、應用之作

這是指一些「對付他人和事務性工作」的寫作,比如:工作中的一些應用文寫作;朋友之間的書信寫作;記者的新聞稿件寫作,等等。

應用之作通常有約定俗成的寫作規範和格式要求,只要按要求寫就不會越軌,但為了提升水平,還必須加強日常練習,否則就只能次次去百度,篇篇靠模仿。

以記者的新聞稿寫作為例,一般事件性新聞要按照倒金字塔結構來寫。就是要把最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放在導語里,讓讀者用最短的時間就能了解新聞的大意。

我們普通人練習時,可以從做會議紀要、寫工作計劃和年度總結開始,日積月累就能熟練掌握各種工作中的應用文寫作方法。

3、創作

這是能夠「最大自由地發揮自身智慧」的寫作層次,是作者通過藝術加工,創作出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的創造性活動。

《文心》中說,要創作出作品,首先「需要發現素材,必須是非常有新意的」。

創作素材通常有兩個來源,即客觀來源和主觀來源。客觀來源包括:現實生活和其他文學作品。主觀來源則是作者把客觀材料進行內化後,供自己使用的創作材料,簡單地說,就是作者對生活和他人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有了素材,接下來就是「要不斷地,在日常生活中和平時的觀察中去豐富內容」,最後才能去下筆寫作。

創作是一個燒腦又費神的過程,很多著名作家都是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在打磨自己的作品。要想創作出精品,就要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穩得住心神,不當市場的奴隸,敢對三俗說「不」。

去年,我和兩個朋友約定,要把寫作納入生活日程,每天練練筆,把所思所想記錄下來,為即將到來的後半生留下一點兒記憶。

但十天過後,一月過後,甚至半年過後,也沒見她倆寫出一個字來。原因很簡單,就是她們把寫作當成了創作,總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生怕寫出來的東西會貽笑大方。

在這種完美主義心態的指引下,她們看了很多寫作書,關注了很多寫作公號,卻遲遲不敢動筆。最後硬生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焦慮的拖延症患者。

其實,寫作沒那麼高大上,只要有表達的需求,就可以從習作開始,慢慢積累經驗。

五、文章的鑒賞方法

怎樣提高文章的鑒賞水平?《文心》提醒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審美先審丑,可以「去讀一些不太好的,有毛病的文章,找出其中的問題,從而來避免問題」,達到寫出好文章的目的。

2、可以「豐富自己的想像力,把白紙黑字翻譯成具體的事物」,以達到提高文章理解水平的目的。

3、要「提升自己的一些預備知識」,也就是要了解文章創作的背景知識。比如: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當時的歷史狀況,等等。這樣,才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4、讀書要先易後難,最好從適合自己的作品開始,這樣比較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等到鑒賞水平提高之後,再去選擇一些比較難的作品。

5、「鑒賞的意義是觀,鑒賞的態度是玩兒」。「『觀』是整個的心理活動」,是「咀嚼品嘗」,是要調動感官和思維共同理解和分析作品的過程。「玩」是強調鑒賞時的專註和投入,因為人們在玩的時候,是最投入最認真的,所以,鑒賞也叫玩賞。

除了上述內容,書中還介紹了文章的組織要求、常見毛病、修辭手法、語音語調和寫作風格等內容。

我認為,整部書在結構上雖略顯凌亂,但內容比較通俗易懂,適合作為寫作入門書籍加以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姓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老天愛笨小孩,做人做事要「傻」一點兒
只為成功找方法,在他眼裡遍地都是健身房

TAG:百姓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