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愚是智,智顯是愚
1
讀張教授的《登極愚蠢》,欣賞之餘卻不以為然,若與登位者論智,弱智者往往是台下人,被玩到地獄都不知道怎麼進去的,卻要仰著頭嚷嚷——愚蠢啊!
其曰:若愚。解曰:大智。
人不明其義,見愚而以為真愚,嘲之,笑之,便是大錯而特錯了。
「大智若愚」,語出蘇軾,《詞源》解釋為「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
以愚飾智,表裡不一,這叫偽。
你或許會說這不是有意的偽,而是自然而然的表現。
那麼,稱大偽如何?
人之智皆善偽,為官者甚之,而為君者則是登峰造極。
「登峰愚蠢」,當作如是解。
2
越王對吳王裝萌賣乖,如子事父,如仆事主,貌似愚蠢,卻包藏禍心,不僅騙過了吳王而且得以身安,終至滅吳,愚與智竟然是這樣的組合。
吳王只識其愚,未見其智,以尊者自居而不聽忠告,被個看似不起眼的癟三所滅,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非愚蠢可以形容。
三國時,曹劉煮灑論英雄,劉見曹隱顯殺機,正在恐慌時,恰聞驚雷,忙釋杯落地,作驚恐狀,以示膽小,巧妙化解了曹之殺機。
劉皇叔小弄機巧便把個阿瞞丞相給騙了,可謂大智。
因此說,對玩權弄術者你絕對不敢輕信其表相,見愚當以智解,而智者,心之機巧,利劍也,不可不防。
3
知與智為古今字,就如龍與龍的關係,形異而義同。說是這麼說,一個字在演變過程中,其功能伴隨著字形的變異怎麼可能不發生一些改變。
知,感知。感為身感,知為心知,即對事物產生了分辨、分別意識。知不僅只是分辨、分別,同時還能關聯,如此便能知別而用了,這便是今天智的義項。
《釋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謂之智。
古人說的就已經很明白,智者,知也。知而能合計便是智,用於是非辨別、利害計較,是為心之機巧。
4
在中國思想史上,韓非子無疑是一個重要角色,他將前人的法、術、勢思想合而為一,並發展為一套完整的理論以強化君主集權,並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的觀點。韓非子的思想非常霸道,其為君主所用,集權,獨裁,專政,沿襲兩千年而依然不見衰微 。
術即權術,或稱主術。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韓非子·定法》)
以此定義,君主應該是個一人獨任而統天下的職業,術為職權職能,故稱權術。
君主的尊貴無比、至高無上,使這個職位競爭異常激烈,謀職須用智,操業更須用智,來之不易,守之猶難,務必大智而不能勝任。君主用智以衡,以使君位平穩。但君主這個位置太過誘人,上位者貪戀其美而不想下位,欲以居為私有而世代相傳,怎奈位下還有群雄環伺,職業風險尤其高,稍不小心就會傾塌。
因此,做君主的心機就需要比常人深上千百倍,以致深不可測。
5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
老子原句應該不是這樣,人們重智,也就改成這樣了。
依此句,「以智治國」中的「智」是指誰而言呢?
如果再把前句寫出來,「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前後參照,這個「智」之所指就很明白了,絕對不是針對君主,應該是針對民而言的。這個「智」可以理解為「使民智」或者「啟發民智」,這樣理解,全文前後一致,核心意思便彰顯出來了,就兩個字——愚民。
摘錄一個譯文:
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
此說似乎是要君主厚道一些,這不僅與前文脫節,而且問一下君主肯定會笑其太過天真了。天下有過不用智的君主嗎?
主智民愚,民不愚又怎麼能顯示主的偉大而使民心甘情願地擁戴他,又怎麼能牧民。因此,主智的一大功用就是愚民。
如此說,登極愚蠢者該是誰?
6
智為雙刃劍,可以制人也可以害己,有道是玩火者必自焚。
權力無可制約則必然會導致公權私有現象,而貪戀權位,又必然縱智為奸,因私害公,其智自然成惡。
智往智來,以私搏公,以己搏國,雖智猶愚。
以其智而輕民智,擅操公器以鎮四方,可謂不智。
公器者天下之器而非一人私器,以蔭庇眾生而非害生,公器本由眾志鑄成,而以公器為私志以壓眾志,希望不被反噬?
古有焚書坑儒,又有禁止百家而獨倡一家,致使思想凋弊,民眾愚昧,凡有大變,皆如洪水猛獸。
見智是愚,可謂登極愚蠢。
7
心之機巧可謂智乎?可謂大智乎?
機巧不可稱智,智者,知也,明也。
明事理而知合理是為智,知而不合,弄巧妄作,小聰未明,終是愚蠢。行奸使詐,則流於惡,而惡有惡報,報應不爽。
大智者,大知也,通明也,明見根本而能自守,棄知歸愚,見素抱璞,虛靜而與天地同在。
愚者,蒙也,昧也,混沌未開。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當作如是解。
TAG:靈匯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