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天氣預報到底為什麼不準?

天氣預報到底為什麼不準?





不想說話的壹讀君 | 哈哈哈哈 



明天氣象日,嗯,雖然可能maybe大概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不會被過成情人節的,知道的人不多,但壹讀君還是想趁此機會給大家科普一下「天氣預報」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 


愛是因為天氣預報已經成為生活必備,恨大家都懂的——

天氣預報不準

。一些人還被天氣預報cao出了錯覺:

天氣預報是越來越不準了



事實並不是這樣。


壹讀君先給大家看一下氣象局的自我證明:從2012年到2017年,我國的24小時短時預報、最高氣溫預報準確率、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都在不斷提高。



但進步並不等於「准」,這些預報的準確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幾,並不是百分百。為什麼天氣預報不能百分百準確呢?我們首先得看看天氣預報到底預報些啥,以及天氣到底是如何被預報的。


天氣預報到底預報啥 

天氣,大家高中地理課都學而且被地理老師勒令背過,是氣象要素如溫度、氣壓、濕度等這些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產生的各種現象,比如雨、雲和大家喜聞樂見的雪這些。 


以前為了方便幹活,古人會推測第二天的天氣並總結了一些諺語,比如小時候經常聽爹媽說的「蜻蜓成群飛,雷雨要來臨」「螞蟻搬家下大雨」and so on。



但這些都只是經驗,不是正兒八經的天氣預報。科學的天氣預報得先收集各種數據(溫度、濕度、風向、風速、氣壓等),再利用我們對大氣的認識,對未來的天氣狀況進行判斷和預測。


一般來說,天氣預報分為四個部分:

短時預報、短期預報、中期預報和延伸期預報,短時預報和短期預報準確率比較高

短時預報是對未來0-12小時的天氣預測,其中0-3小時還可叫做臨近預報。舉個栗子,現在為壹讀君報天氣時間:



北京今日早上多雲,中午多雲轉小雨。


這就是短時預報。


短期預報是對未來1-3天的天氣預報,就是大家每天晚上在新聞聯播上看到的那種。


中期預報是對未來4-9天的預測,延伸期預報是對10天以上天氣的預測。比起短期預測來說,中期和延伸期預報時間更長,當然也更糙更不準,做不到預報具體日期的溫度和降水,到底是多雲還是天氣晴,因為

它們只是根據當前的大氣運動推測出來的天氣趨勢。



4月份的延伸期預報,連「趨勢」這個詞都不忍心用,只能用展望了。





天氣預報是如何報出來的


最終我們得到的天氣預報信息,要經過多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就是收集初始數據,通過氣象站、浮標、雷達、氣象衛星、探空氣球等收集氣壓、氣溫、風速、風向、濕度等。


比如衛星雲圖監測到的風速和風向,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雲圖

雷達監測到的下雨情況,



地方站雷達監測情況



全國雷達拼圖 


得到初始數據之後再進行數據同化,把數據和用來做預報的數字模型結合在一起產生氣象分析。 

同化之後就該輪到數值預報了。

數值預報

是現在天氣的主要預報方式,

用人話說就是把同化的數據經過一定的模式用

計算機算出來。


計算機算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賊扒拉費勁。壹讀君隨手截了個數值預報的教材目錄圖,真的,壹讀君再也不想看第二眼,


1916年到1918年英國數學家裡查遜曾經試圖用人工進行數值預報,他組織了大量人力進行第一次數值預報嘗試,僅僅只預測未來24小時的天氣,就花掉了多人+手搖計算機12個月的時間,把這工作量給一個人乾的話,得24小時不眠不休地干6.4萬天,嗯,也就是175年,

也就是死了還得爬起來再干半輩子

。 


就是這麼費勁。 


所以數值預報只能用超級計算機進行預算,別說人了,一般計算機都根本不行。 


而!且!

不同的數值產品有不同的模式,模式不同,算出來的天氣也是不!一!樣!的!


氣象局對數值預報的一份總結里,T639、日本和EC等數值產品對2月西風指數的預測,結果就不是完全一樣的:



數值預報還存在偏差

,因為現在的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實模擬大氣演變,只是近似而已。



下面是一份3月19日氣象局的數值預報產品天氣學檢驗評估公報,EC和GRAPES-GFS兩種數值模型對大雨以上等級的雨帶位置的預報都出現了偏差,而且對暴雨的預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報空(報了沒出現)和報漏(出現了沒報)。 




所以計算機算出來的天氣還得經過預報員們的人工操作,結合天氣圖、氣象衛星資料、雷達圖等各種多得看到想吐的圖片,最重要的是用練出來的經驗,最後再做出比較準確的預報。



BUT殘念(遺憾)的是,

數值+人工的雙重運作,天氣預報仍然不可能百分百準確。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 


歸根結底,這在於

人民群眾對天氣預報日益高漲的需求與天氣預報精細化之間的矛盾。


以前,壹讀君只想知道明天到底下不下雨,但現在,壹讀君想的可就多了,明天什麼時候下雨?幾點下幾點停?下多大?壹讀君是和妹子一起撐一把傘呢還是一起撐一把傘呢? 


雖然妹子是妄想,幾點下雨幾點停也基本妄想,就目前的天氣預報水平而言,壹讀君是不會知道在2018年的零時零分零秒,紐約時代廣場到底會不會下雨的。 



原因小了說有兩個。

一是大氣的鍋

天氣系統的混沌行為是天氣預測不準最基本的原因。

混沌就是,差異極小的兩個初始場可以發展成大相徑庭的狀態。大家從小在語文課本里學過的蝴蝶效應就是一種混沌行為,一隻在巴西的蝴蝶,扇一扇翅膀就可能導致德克薩斯州一個月後出現一場龍捲風暴。所以那些天氣系統,氣旋、反氣旋、鋒面等,在運動過程中稍受點別的影響,天氣狀況就會發生變化。 



還有一個鍋是技術。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試圖預測天氣,我國古代也有夜觀天象掐指一算天氣的記載和諺語,亞里士多德更是在公元前340年寫的《天象論》中寫了不同的天氣狀態,但這些距氣象科學還很遠,

現代氣象學發展不過百多年的時間,還是門非常年輕的科學,我們對它的認知還不夠。



天象論


從17世紀科學家開始使用科學儀器(比如氣壓表)來測量天氣狀態,到電報發明天氣預報能擴散開來,再到1970年後數值預報成為天氣預報的主要方式,

天氣預報的技術雖然一直在不斷進步,大家對天氣預報的需求也是水漲船高的,

要想做到精細化天氣預報,數據的採集和傳輸過程中都還有很多技術問題。


就拿初始數據來說,上文說過初始數據要靠雷達、氣象站、衛星之類的監測,目前全球陸地上有大約 10000 個氣象觀測站,但這些地面觀測站的分布並不均勻,歐洲最多,非洲和南極、高原地區都比較少。我國的地面觀測站分布也不均勻,在青藏高原西部地區國家級地面觀測站密度是每萬平方公里0.6個,而全國是2.52個;區域自動觀測站密度是每萬平方公里1.76個,而全國是32.85個。

沒有監測就沒有初始資料,沒有初始資料連預報都不做不了,還談啥子準不準哦。



觀測到初始資料後資料的傳輸也是個大問題。除了上面提到的觀測方式外,還有一種觀測方式是飛機航空觀測。全球差不多同時有 3000 架飛機可以提供氣壓、風和溫度的報告,但這些資料要傳給有關氣象中心,氣象中心還得對這些資料進行同化處理,處理之後再用計算機按照模式輸出,等到做出結果來,5到6個小時就沒了,而天氣的狀況早就變過一輪了。 



所以說,天氣預報終究只是個「預測」而已,連確定的數學題一不小心解錯一步都正確不了,何況混沌的大氣,百分百?不可能嘛。 


以後天氣預報再不「准」,大家都拿出90後的脾氣來,佛系佛系。




參考資料:


1.沈學順等. GRAPES暴雨數值預報系統[M]. 北京:氣象出版社, 2013.10.


2.天氣預報的秘密,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20011年7月1日


3.喜迎十九大系列圖解之氣象衛星,中國氣象網,


4.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王晨、李曉晗,中國氣象網,2016年6月2日


5.《大氣科學方法研究》,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錢維宏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 喝酒為什麼會亂性?



點擊圖片閱讀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買賣雙方「鬥爭史」


點擊圖片閱讀 | 

朋友,你可能並不失眠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

給壹讀君

點個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老闆我想請個假,我困在海南回不來了……
做春夢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