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帝王之資:荊州
翻開《三國志》、《三國演義》,荊州這個地名可謂高頻出現,與荊州有關的事件也比比皆是,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魯肅曾對孫權形容荊州:「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足見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荊州的地理環境
荊州可能是《三國演義》中最模糊的地理概念,時而指一個州,時而指一個縣。荊州本是指東漢十三州之一,但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瓜分荊州,荊州北部歸曹操,荊州南部歸劉備孫權。劉備佔據荊州南部後,治所設在江陵縣,所以荊州又代指江陵。曹操佔據荊州北部後,治所設在新野縣,所以荊州又代指新野。也就是說,荊州至少有4 個概念,即劉備孫權佔據的荊州,曹操佔據的荊州、江陵縣、新野縣。
我們這裡的荊州概念不是政區上的,而是軍事地理上,與東漢十三州之一荊州相比,不包含荊州最北的南陽郡,因此也不包含南陽郡的兩大城市宛城和襄陽,所以這裡的荊, 相當於劉備、孫權佔據的那部分荊州。軍事地理上的荊州之所以不包含北面的南陽郡,是因為南陽郡地處南陽盆地當中,相對封閉,漢水、武當山、荊山、長江依次阻擋在它與荊州之間,南陽郡本身可以看作一個軍事地理單元。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席捲荊州全境,唯獨拿不下南陽郡, 也是這個原因。
荊州地處兩湖平原,包括湖北的江漢平原和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兩湖平原又稱兩湖盆地,北有漢水、大洪山,南有五嶺,西有巫山, 東有大別山、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形成天然屏障。《讀史方輿紀要》稱其「山川險固,自古稱雄武焉」。荊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相當於現在的湖北、湖南兩省。
兩湖平原整體上像一個不規則的橢圓形,長軸方向呈近南北向延伸約達300 公里以上,短軸方向呈近東西向延伸約在180~240 公里之間,總面積約為5 萬平方公里。兩湖平原中,湖北的江漢平原由長江和漢水沖積而成,湖南的洞庭湖平原由洞庭湖沖積而成,三國時境內還有雲夢大澤,灌溉便利,盛產水稻,古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稱。
魯肅曾對孫權形容荊州的險要和富饒:「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安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
荊州相當於北方的中原,四通八達,北有南陽、南有嶺南、西有巴蜀、東有江東,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荊州是四戰之地,重要的城市也有4 個,分別是北面的江陵、南面的衡陽、西面的夷陵、東面的夏口。其中,夷陵、江陵、夏口自西向東沿江而建,長江對於荊州的意義在南北方向可作為抵禦北方的屏障,在東西方向可作為連通荊州的通道。
江陵是荊州的治所,也是荊州的重心,因「地臨江,近州無高山, 所有皆陵阜」而得名,甘寧曾對孫權說:「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東西之強弱系焉。」《讀史方輿紀要》稱:「劉表收之,坐談西伯;劉備假之,三分天下;關羽用之,威震中華;孫權有之,抗衡曹魏。」
衡陽是荊州的南大門,衡陽,因在衡山之陽而得名,孔安國稱:「荊州, 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從衡陽出發,走零陵嶠道可到嶺南的廣西,走桂陽嶠道可到嶺南的廣東。如果我們把三國版圖比作一個人,那麼零陵嶠道是這個人的左腿,桂陽嶠道就是這個人的右腿,而衡陽所在的長沙郡就是這個人的胯部。
夷陵是荊州的西大門,也是三峽的東出口,「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故名夷陵。陸遜抵擋劉備東征時,為了避其鋒芒,一直退到夷陵,然後上書孫權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 荊州可憂。」後陸遜用火攻在夷陵擊敗劉備,並在此鎮守。陸遜死後,其子陸抗繼續鎮守夷陵。陸抗也曾上疏孫權曰:「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復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則荊州非吳有也。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
夏口是荊州的東大門,漢水的下游叫夏水,夏水的入江口即為夏口,也稱漢口。夏口南臨高山,三方阻水,易守難攻。三國時,劉表的部將黃祖鎮守夏口,孫權多次進攻,始終無法攻克。宋代祝穆曾說:「夏口城依山負險,周圍不過二三里,而歷代攻圍,多不能破。」赤壁之戰後,孫權得到夏口,為了加強防禦, 孫權在夏口附近修築武昌城,後來武昌和夏口(漢口)合併為一個城市,即為武漢。
本文摘自《國史002: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
※神射手太史慈曾面見劉備還得到曹操的拉攏,為何選擇了跟隨孫權?
※三國最狂傲的五句話,特別是最後一句,直接把人氣死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