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舌尖上的滿族傳統美食

舌尖上的滿族傳統美食

舌尖上的滿族傳統美食

文/張慧穎 Text by Zhang Huiying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滿族的先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賦予他們豐富的食物來源,滿族的先民因而也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由於東北地區冬季漫長,天氣寒冷,且滿族人主要以狩獵為生,經常遠征,體力消耗巨大,因此喜愛耐飢且熱量高的黏食、甜食及肉類等食物。清軍入主中原後,由於受漢族習慣的影響,滿族飲食在保持傳統的同時,所用食材與製作方法也不斷更新越發豐富,不論是民間的風味小吃還是清宮御點,都深受人們的喜愛。

充饑又美味的滿洲餑餑

「黃米糕,黏又黏,紅芸豆,撒上面。格格做的定情飯,雙手捧在我跟前。吃下紅豆定心丸,再吃米糕更覺黏。越黏越覺心不散,你心我心黏一團。」這是一首滿族情歌,歌中借黏糕為題,抒發了男女青年間愛慕之情,而這黏糕就是一種典型的滿洲餑餑。滿洲餑餑是滿族風味糕點食品的統稱,所謂「滿點漢菜」中的「滿點」指的就是滿洲餑餑。滿洲餑餑多數為黏米面所做,製作工藝則主要為烘、烤、蒸、烙,並多用蜂蜜調味,其特點是黏軟甘酸,香酥甜脆。滿族人一直喜食黏食,這是因為黏食耐飢,滿族先人一般一天吃兩頓飯,早上太陽升起吃過早飯去打獵,而到了晚上無論多晚無獵不歸,這也使得滿族人對餑餑有著特殊的感情。

滿族餑餑作為滿族人的傳統食品,至今在許多滿族聚居區內還有多種品類保留,有些還在全國各地大受歡迎,如今大江南北都熟知喜愛的沙琪瑪也屬於滿族餑餑的一種。沙琪瑪是滿語的音譯,漢譯為「糖纏」。古時沙琪瑪的製法在《燕京歲時記》尚有記載。在滿族入關之前,滿洲有一種野生漿果,形似狗奶子,是當時沙琪瑪主要的果料,而隨著清朝入關之後,果料逐漸被葡萄乾、瓜子仁、山楂等取代。自滿族入關後,餑餑也隨著滿族人一同被帶到了宮廷。在清宮中,皇帝、太后等還經常把宮內餑餑房製作的滿洲餑餑作為賞賜分給眾位妃嬪。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宮廷劇《甄嬛傳》里,就出現了很多精美的滿族點心。另外皇帝出宮也離不開餑餑,康熙皇帝第一次東巡盛京謁陵,還從京師帶來「餑餑廚子」。在遼寧省檔案館珍藏的清代檔案《黑圖檔》中,就有康熙年間皇太子在行圍打獵隨行攜帶大量餑餑的記載,可見滿洲餑餑在滿族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各式火鍋

火鍋是滿族的名餚,在滿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古時候,女真人狩獵野餐時,常用篝火燒陶壺、陶罐煮食吃,塞外高寒,往往邊燒邊吃,這便是火鍋的雛形。後來,隨著金屬用品的廣泛應用,火鍋正式誕生,成為女真人行軍出獵的隨行炊具。這種吃法隨著時間的發展,不僅成了獨具一格的民族風味,而且內容也大大豐富起來,在滿族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雀火鍋、飛龍鍋、酸菜白肉火鍋等。

由於滿族先民有濃烈的靈禽崇拜觀念,認為食用百鳥可使人敏捷,各種飛禽皆可入火鍋,從而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雀火鍋」和「飛龍鍋」。「雀火鍋」,是一種陶制的小火鍋,僅能放一隻或數只山雀,所以這種火鍋往往成群放在篝火中燒烤。而「飛龍鍋」更是火鍋中的上品,因飛龍清湯而著名。「飛龍」為滿語,學名稱為樹雞,是盛產於興安嶺山林中一種較小的飛禽。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龍肉」即指「飛龍」。「飛龍鍋」的湯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世上罕見的珍饈。

說到滿族火鍋,人們往往馬上想到的是熱氣騰騰的酸菜白肉火鍋。傳統滿族火鍋的做法也很講究,首先是「吊湯」,底湯採用傳統老湯調製,並結合中醫天然滋補藥材秘方配料,加入紅棗、桂圓、枸杞子、山楂、人蔘、天麻、冬蟲夏草、玉竹、麥冬、党參、當歸等底料,經長時間熬制而成。這種底湯不僅營養豐富、口味醇厚,還能滋補養顏。然後,加入酸菜、豬肉及各色山珍等,冬季還可在火鍋內加入狍、鹿、野雞肉等野味,邊煮邊食,味美並可驅寒。而蘸料主要是採用天然的野山菌調製而成,具有濃郁滿族特色。現在的滿族火鍋一般是用清湯或雞湯,將豬肉切成大塊,入鍋煮熟,涼後用刀切成長條薄片,酸菜切細絲。然後把豬肉片、酸菜絲整齊碼於火鍋中後加湯,煮沸後陸續添入血腸、粉條、蘑菇、蝦仁、海蠣子等配料。熟後佐以蒜泥、韭菜花、腐乳等食用,肉嫩湯美,香而不膩。現如今這種頗具滿族特色的火鍋,不僅在東北各地盛行,而且在京津的名店中也有經營。


耐存儲的乾菜、豆醬和腌酸菜

現代人講究飲食營養均衡,智慧的滿族先民為了在冬季吃到豐富的蔬果,發明了許多保存食物的方法:鹽腌、窖藏、蜜漬等,而最具滿族特色的要數晒乾菜、下豆醬和腌酸菜。

夏末秋初,滿族人將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洗摘乾淨,晾曬風乾。《奉天通志》中記載,滿族人在夏秋季將黃瓜、芸豆、葫蘆等細切成絲,將其晾晒成干,還可以將徽菜、莧菜、蕨菜等山野菜曬製成乾菜,用於存儲過冬,這些曬好的乾菜一直可以吃到第二年開春。乾菜別有風味,滿族人家都很愛吃。時至今日,乾菜不但自家食用,還成為各大飯店酒樓里廣受歡迎的菜品。

滿族人的飲食生活,一年四季離不開豆醬,並且往往是以生菜蘸生醬佐飯。據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盛京內務府經常向清宮進貢清醬、大醬和醬菜,其中清醬類似於今天的調味料醬油。時至今日,東北人家還都喜歡以醬代菜,好多家庭還備有小醬缸,用於春季下醬時使用。到了夏末初秋,人們就會把小黃瓜、小辣椒、豇豆、扁豆等時鮮蔬菜扔入醬缸,製成別有風味的醬缸鹹菜,可以享用一年。

酸菜也是滿族人最喜歡的食品之一。說起酸菜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金太宗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時遠征漠北,命他的大妃帶兵押運糧草蔬菜,不料在途中遇上遼軍,由於押運的人少,寡不敵眾,全部戰死。大妃在臨死前還不忘將幾顆大白菜藏進陶罐里,待阿骨打前去接應大妃時,發現押運的兵馬全部戰死,在大妃的遺體旁,發現了裝著白菜的陶罐,由於雨水浸泡,大白菜已經發黃變軟,並且發出一種奇特的酸味。阿骨打將大妃安葬在山坡的松樹旁,將大妃捨命保護下來的幾顆白菜切碎,燉上豬肉,女真軍隊食後頓時覺得體力大增,高喊著為大妃和死去的將士報仇,一舉打下了賓州城。由此,女真人學會了用白菜漬酸菜,大妃也被女真人尊為漬菜女神。如今,在東北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很多家庭都會腌漬酸菜,每到深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買菜、晾曬、洗缸、焯水……然而,城市裡已經很少有家庭自己腌漬酸菜了,曾經單元樓梯內擺在拐角處一個個的酸菜缸,已經成為了東北人冬日裡遙遠的記憶。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傳統的滿族美食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不論是製作工藝還是風味的改良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一直傳承下來的傳統製法和最初的味道卻一直初心不變,帶著老滿族人最溫暖記憶,作為最地道的滿族傳統美食一直傳承下去。據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盛京內務府經常向清宮進貢清醬、大醬和醬菜,其中清醬類似於今天的調味料醬油。

圖片由遼寧省檔案局(館)提供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溥儀再入故宮趣聞
比Emperor更高的職位是什麼?

TAG:付春兵 |